楊哲
摘 要:在建設和諧校園過程中,高校政治輔導員作為聯結師生、社會和家庭的渠道之一,其擔負的職責和自身素質如何至關重要。文章就高校政治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建設問題分為:心理素質方面的職能定位、角色沖突、培養和維護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輔導員;心理素質
高校政治輔導員作為聯結師生、社會和家庭的渠道之一,尤其是在建設和諧校園過程中,其所擔負的職責與自身素質的關系至為重要。本文就高校政治輔導員的心理素質建設問題談一點看法。
1 高校輔導員在心理素質方面的職能定位
心理素質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高校輔導員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肩負著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學習活動的組織、日常生活的管理等;既是學校貫徹、落實、實施教育教學計劃的主要渠道,又是協調學校、家庭、社會、教師(任課教師)等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培養教育的橋梁,同時也是建造和諧校園的重要一環。
1.1 對學生影響
政治輔導員的工作過程,是師生之間在思想、意志、品質、情感乃至人格等心理因素方面的溝通、影響和施教的復雜而又奇妙的互動過程。在與學生的密切接觸中,眾多學生易于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偶像,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就高校學生而言,他們正處在由青少年向青年人的過渡和轉變,在心理上逐漸相對成熟,逐步脫離對家庭的依附,在人格上日漸獨立。盡管他們還處在校園之內,但已急切地期盼走向社會[ 1]。在校園里接觸最多,受影響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輔導員。因此高校輔導員的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與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
1.2 對學生的啟迪
高校學生工作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因此,政治輔導員要對大學生在政治上進行引導,在心理上耐心疏導,在學習上精心指導,這一特定使命決定了高校政治輔導員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這是因為,高校政治輔導員要深入探究學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全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把握曉知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規律,都必須建立在熟悉和掌握心理規律的基礎之上。
1.3 與學生互動
對學生進行感染和啟迪的過程,同時也是高校政治輔導員自我提高的過程。這種雙邊關系處理得當,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如果處理不當,其效果必然走向反面。從目前來看,伴隨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多,相對專業教育而言,其工作任務、責任風險、素質要求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日漸增加,如果不及時地進行自我的調節,就會引發思想有壓力,人格無魅力,工作缺動力,最終對精神、身體、工作造成負面影響。而適時而科學的調節,則會帶來積極進取的精神,昂揚奮進的情緒,幽默開朗的性格,樂觀愉快的心情,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2 高校輔導員在心理素質方面的角色沖突
從高校政治輔導員的心理狀況來看,引發問題的直接原因主要來自其職業角色與社會現實、職業角色與教育對象、職業角色與自身素質之間的沖突。
2.1 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
當前,理論界在有關科學性和人文性方面的論爭和探討,反映在大學校園里則在一定成度上表現為輔導員角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輔導員的這一角色不僅承荷著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傳道、授業、解惑” 的重任;而且還擔負著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等諸方面的管理工作,事無巨細,千頭萬緒。同時,對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在客觀上又要求必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在市場經濟生活中新的商品價值觀念向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急劇滲透的情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沖擊,這種職業責任與社會現實和諧的統一的要求,必然給輔導員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2
2.2 與教育對象的心理沖突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角色與教育對象不斷產生的新的心理抗阻之間的沖突。新的時期價值多元化引發大學生新的價值取向,而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中有些諸如“功利目的”較強等極的個別現象對學生管理工作形成沖突和抗阻,使得輔導員一時無所適從。有的甚至對輔導員這一主體形象產生厭惡和反感,對其進行的工作故意表現出“對立”,“對峙” 或“對抗”。這種現象雖說是極少數或個別現象,但極易使教育對象對輔導員形成情感隔閡、排斥和抗阻,使輔導員在心理上產生的壓力和負擔難以解脫和跨越。
2.3 職業角色與自身素質的沖突
高校政治輔導員職業角色的要求與其素質構成的現狀在心理上產生的沖突。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輔導員首先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作為良師則要求輔導員要具有廣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而作為益友則需要心系學生、為他們排憂解難,導之以行。但由于少部分輔導員受個人閱歷、工作實踐、知識儲備與更新等方面的制約和限制,使其在理想角色和現實角色出現了短暫的不一致現象,從而導致了心理負擔和壓力。同時,還應該看到,輔導員的敬業,往往在某種程度上得不到應有的理解、認同和認可,使之產生失落和無奈,這種現象往往在青年輔導員心理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3 高校政治輔導員在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和維護
3.1 興趣的培養
行為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告訴我們,在人意向因素中,其“ 興趣” 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政治輔導員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職業興趣,才會對其職業活動和教育對象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具有了濃厚的職業興趣才會對自身所從事的事業產生熱情,才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從業和敬業,才會更為熱情廣泛地接觸、了解、幫助、啟迪受教育者[ 3]。高校應在培
養輔導員興趣方面多管齊下。諸如采取感情投資、情景催化、環境陶冶等有效的措施,使之產生濃厚的職業興趣。以濃厚的職業興趣催化良好的職業認同感,積極主動地接受職業角度的責任要求。使之與社會、環境和教育對象達成相對和諧統一,從而以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基礎,進而達到應有的職業興趣和要求。
3.2 情商的催化
通過有效的渠道,催化和培養高校輔導員情商,使之與學生、家庭、社會保持和諧的關系。在工作中用理解、信任、寬容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敞開胸襟、培養友誼、分享成就、增強信任;平等待人、大度容人、樂于助人;從而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影響和感染學生,發揮輔導員特有的潛移默化作用,從而達到健康的心理。
3.3 心理的維護
在高校輔導員的心理維護方面,筆者認為:一是要有效地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增強輔導員的職業滿意度。二是要形成穩定的評價機制,增強輔導員的職業成就感。三是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使之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紛繁復雜的工作實踐,在管理教育、感染和接觸學生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確保高校學生工作健康順利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費孔軍,張秋梅.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問題分析[ J].江漢論壇,2005(9):106-108
[2]馬錦華.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7,13(1):42-43
[3]秦平.高校教師自我現實中的壓力及健康教育對策[ 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61-63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