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洋,錢芳斌
(1.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群眾體育再上新臺階,做好《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工作。占全國人口 70% 的農村是群眾體育事業開展的關鍵,更是全民健身工程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體育社團是指農村內部開展的體育健身活動,以共同的觀點、愛好、情感為基礎,通過特定關系聯結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現實功能的,自發形成的一種體育群體結構。在農村開展體育社團,能改變農民以自發性、零散性參與體育活動的現象,能有效改善因農村體育組織缺乏而導致的農村體育人口低下、農村體育鍛煉氛圍不足、農民健身意識薄弱等現象,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但就目前而言,尚無專門研究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影響因素。基于這一現象,本文主要通過對其進行考證研究,尋找促成引導和組建農村體育社團形成的影響因素,為推動農村開展群眾體育提供理論依據。
以紹興市各區農村體育社團為研究對象,選取諸暨(大唐鎮、店口鎮)、柯橋(楊汛橋鎮、錢清鎮、福全鎮、齊賢鎮)、上虞(松下鎮、道墟鎮)等8個鄉鎮的部分農村體育社團成員為樣本。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相關報刊、文獻、專著,收集有關農村體育社團組建的研究資料,對農村體育社團的引導和組建建立初步的框架。
1.2.2 問卷調查法 對8個鄉鎮的部分農村體育社團成員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66份,回收率95.75%,其中有效問卷706份,有效率92.17%。
1.2.3 訪談法 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與部分體育社團管理人員進行面對面交談,獲得相關資料 。
1.2.4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得數據運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常規數理統計。
2.1.1 計劃經濟時期 1950年5月《關于加強民兵建設的指示》提出,在全國實行“普遍民兵制度”。1956年6月,國家體委和青年團中央首次召開了“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農村體育必須依靠青年團組織。當時由團支書、民兵隊長負責領導,小學體育教師和復員軍人擔任技術指導,是20世紀50年代農村體育中的常見現象 。1958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大辦民兵師的號召,全國從農村到城市,普遍建立了民兵組織。由于民兵組織在農村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故成為農村體育活動組織和參與的基本單位。1961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則明確提出了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應結合民兵工作的要求。因此,民兵組織和共青團可以說是計劃經濟時期農村體育社團最早的組織形式,更是農村體育社團的基石。
2.1.2 市場經濟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體育也不再一成不變的沿襲計劃經濟時期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由于世界形式由之前的“革命與戰爭”轉換成為“和平與發展”,加之市場經濟的大力開展,民兵和共青團組織形式的農村體育逐漸開始解體,因此一種“自組織”形式的農村體育形式得到發展。由于自組織是“自下而上”的,因此在市場經濟下農村體育社團的“自組織”才是真正意義上農民自身的體育組織。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市場經濟時期農村體育社團的主要特性。國家和政府只是從法律、監督和服務等方面替他們制定界限,一切事項由農民自己做主。
2.2.1 引導及組建農村體育社團的必要性分析 (1)是農村精神文明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各種形式體育社團的建立使農民在農作之余,身心得到緩解和放松,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通過參加和觀賞體育運動,激發農民愛國、愛家鄉的情愫。有效發揮農村體育社團的效力,使農村建設樹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促使大多數村民自發走入體育社團進行體育鍛煉,釋放各種壓力、形成良好性格。為精神文明及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2)《全面健身計劃(2016-2020)》綱要在農村得以實施。農村體育社團的建立,使農民擁有一個完善自身健康的組織,實現個人體育價值觀,同時農村是群眾體育事業開展的關鍵,更是全民健身工程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實現農村村民的全民健身,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
2.2.2 引導及組建農村體育社團的可行性分析 (1)國家體育戰略部署。“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群眾體育再上新臺階,重點培育和扶持基層體育社會組織,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其組織動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能力水平,為農村體育社團的組建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2)在經濟上,國家也給予了大力的扶持。據資料顯示,2011年中央對“三農”投入1萬億元,同時取消各類農業稅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2 476元增加到2017年的13 432元。2018年在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國家將安排60多億元的投資,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這無疑替農村體育建設解決了經濟上的后顧之憂。(3)國家體育文化建設。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獲得2022北京冬奧會舉辦權,激勵著廣大農民積極投身到體育運動中的熱情,并通過體育運動了解體育文化知識,掌握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這將有力促進農村體育社團的建設和體育強國夢的實現。
本文通過對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初步了解,將影響因素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內在因素,本文依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初步擬定了6個一級因素,經與專家商討后確定4個一級因素,即生理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心理調試需要和自我價值體現需要。外在因素經詢問專家意見后將政府機構支持、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需要和社團骨干影響設定3個一級因素。同理,依據一級影響因素并結合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初步擬定33個二級因素,并將其設計成為問卷,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梳理和確定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影響因素。
2.3.1 內在影響因素分析 (1)生理需要,是個體參加體育鍛煉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一個需求。通過表1得知,增強體質(95.72%)、保持身體健康(88.76%)、延緩衰老(78.13%)、改善睡眠(70.59%)是影響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和組建的內在生理需要占比較高的因素。這說明成員對健身和強健體魄的需求是組建農村體育社團生理需求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將增強體質、保持身體健康、延緩衰老和改善睡眠確定為生理需要的影響因素。(2)社會交往需要。由表1數據得知,多結交朋友(80.17%)、擴大社交面(79.02%)、增強社會活動能力(68.17%)和提高生活品味(66.67%)占比較高。可見,社團成員對通過體育交友和提高品味是農村體育社團組建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將多結交朋友、擴大社交面、增強社會活動能力和提高生活品味認定為是影響農村體育社團組建的內在社會交往需要的影響因素。(3)心理調試需要。由表1數據可知,心情愉悅(83.58%)、緩解壓力(80.07%)、陶冶情操(80.03%)、增強心理承受能力(77.86%)、保持年輕心態(72.96%)占比較高。由此可知,調節心情、緩解壓力等因素是人們參加體育社團心理調試需要的主要原因。(4)自我價值體現需要。從表1數據得知,展示自己出眾的一面(87.25%)、增強自信心(80.55%)、發揮個人潛能(75.18%)、培養競爭意識(73.42%)、鍛煉堅強意志(70.59%)和重新認識自我(68.17%)是影響自我價值體現需要的主要影響因素。
表1 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影響因素一覽表
2.3.2 外在影響因素分析 (1)政府機構支持。現階段農村體育社團的組建都是通過政府機構來成立的,因此,政府機構在農村體育社團的組建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社團成員將與政府機構相關的場地器材建設(80.13%)、資金投入(77.86%)、相關政策支持(68.17%)、宣傳力度(67.67%)、組織競賽活動(66.58%)認定為影響農村體育社團引導與組建的外在因素。(2)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需要。農村體育社團的組建不僅僅是為了農民自身的體育鍛煉,更是為了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只有建設好農村體育文化,才會有更多的農民參與到之后的體育鍛煉中,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在研究中發現,社團成員認為體育運動推廣(90.11)、豐富體育文化生活(89.34)、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73.28)、維護社會穩定(70.23)、參加運動和競賽(62.13)是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需要的影響因素。(3)社團骨干影響。社團骨干人物的意志和行動,在農村體育社團的活動中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對穩定體育社團、促進全民健身都有著很強的導向價值。在調查中發現:吸引他人參與(82.15%)、提高運動質量(78.36%)、維持社團穩定發展(75.19%)、保持成員人際關系(68.12%)是社團骨干對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外在影響因素之一。
本文從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內在和外在影響因素入手,初步建立7大一級影響因素,分別為內在影響因素中的生理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心理調試需要和自我價值體現需要,外在影響因素中的政府機構支持、體育文化建設需要和社團骨干影響及7大一級影響因素下的33個二級影響因素。本文所構建的農村體育社團引導及組建的影響因素只是初步的嘗試,力爭客觀、可行的分析其引導及組建的原因,但影響因素是否齊全,影響因素的現實性如何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