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邗江中學 孫 霞
2012年初,我校啟動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學法指導、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我校數學組以“課例”為載體,“循環跟進式”行動研究,深化“自主·導學”,讓“成長教育”植根于課堂。五年的研究實踐中,我校數學課堂“自主·導學”模式大致包括“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學生質疑、教師提煉)→反思總結”幾個環節。
教師根據本節課的課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再提出一系列問題,啟發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個人獨立思考,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教師是合作學習的設計者,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要求每個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這些數學問題的理解,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展示、交流是課堂的關鍵,通過生生、師生互動、對話逐漸完善建構。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學生做出進一步的比較和評估,同時教師也要抓住學生的生成及時點撥、提升,讓學生發現各種解答之間存在的邏輯聯系。
讓學生對交流展示的環節進行反思總結,并對課本內容進行應用、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概括、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提升。
課例:《平面向量的加法》。
1.自主學習
利用向量的表示,從景點O到景點A的位移為 ,從景點A到景點B的位移為,那么經過這兩次位移后,游艇的合位移是 (如圖)。這里,向量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情景是在物理學位移合成的基礎上引入平面向量加法的課題,并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主學習的過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示平面向量加法的定義,并能夠在圖上作出任意兩個向量的加法。
2.合作學習
要求學生帶著自己對平面向量的加法的理解進行小組內合作學習,互相質疑和探究,并能夠形成小組內的討論結果和疑惑。
3.交流展示
各個小組形成組內成果進行班級交流,展示平面內兩個向量的加法的作法和基本步驟。
學生a展示平面內兩個不共線向量加法的作圖,并總結步驟。學生b:展示平面內兩個共線向量加法的作圖,并總結步驟。(學生總結不規范,教師及時點撥,進行提煉)
以下是兩位學生總結出的作圖步驟:(1)在平面內任取一點O;到三角形法則:首尾順次相連,首尾連。

學生c:還有其他方法,展示并總結,得出作圖的另一個方法:平行四邊形法則:(1)在平面內任取一點O;(2)作 ;(3)
教師提問:①三角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都能適用于任意兩個向量求和嗎?(學生可以組內討論)
② 是任意兩個向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③平面向量加法的運算律。
4.反思總結
根據以上小組交流、班級交流以及教師引導探究的過程,請同學對本節課的內容及數學思想方法進行總結。
5.實際應用
變式:在長江南岸某渡口處,江水以12.5km/h的速度向東流,渡船的速度為25km/h,渡船要垂直地渡過長江,其航向應如何確定?
這種模式下的數學課堂轉換了教育角色,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和欣賞者,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思考、質疑、合作、討論和提高;一改以往數學學習的枯燥性,把發展空間留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樹立了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思想,促進了學生主體的回歸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當然,“自主·導學”課堂不能固化于某一種形式,而是建構一種課堂規則,以學生是不是都在學、是不是都在有效地學、是不是都在深度地學的學習質態為追求目標,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一切從實際出發,因課而異,因生而異,適時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