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呂小玲
怎樣上好數學中考復習課,提高復習效率,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關注的問題,但往往有很多老師在中考復習教學中會陷入“做試卷,講試卷,再做試卷”的題海怪圈,也有些老師會針對中考的難點、重點進行專題復習,但在選取例題時會“拿來主義”,直接挑選現成的中考壓軸題作為例題。
中考數學壓軸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全面考查,它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但由于壓軸題的知識覆蓋面廣,綜合性強,難度系數大,既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特別是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區分度,但以成題形式現于課堂讓學生收益小,甚至讓部分中等或偏下的學生產生畏懼情緒,不樂意做,不愿意聽這些難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以經典中考試題為創新源泉,對其進行“再創造”,進行大膽“變式”,則能收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那么作為教師該如何借題發揮呢?下面筆者就借助2013年溫州市數學中考試題第24題為例,談談如何改編試題,設計合理高效的中考復習課。
原題:如右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AB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6,0),B(0,8),點C的坐標為(0,m),過點C作CE⊥AB于點E,點D為x軸上的一動點,連接CD,DE,以CD,DE為邊作平行四邊形CDEF。
(1)當0<m<8時,求CE的長(用含m的代數式表示)。
(2)當m=3時,是否存在點D,使平行四邊形CDEF的頂點F恰好落在y軸上?若存在,求出點D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3)點D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若存在唯一的位置,使得平行四邊形CDEF為矩形,請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m的值。
本題屬于探究性問題,第(3)小題是本題的難點,學生需對m的取值范圍進行討論,畫出相應圖形再求解,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要求高,大部分學生無從入手。針對難點,筆者思考對該問題進行拆解,首先簡化條件,只出現一次函數和兩個點,同時降低難度,將兩個動點先出現一個動點,掌握問題的解決方法后,再不斷增加條件,加深難度。

拓展1:如圖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AB與x軸,y軸分別交于點A(6,0),B(0,8),點C的坐標為(0,m),過點C作CE∥x軸,交AB于點E,點D為x軸上的一動點,連接CD,DE,以CD,DE為邊作平行四邊形CDEF。點D在整個運動過程中,
變式: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若存在唯一的位置,使得平行四邊形CDEF為矩形,請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m的值。
拓展2:如圖3,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AB與x軸,y軸分別交于 A(6,0),B(0,8),點E是AB的中點,點C的坐標為(0,m),點D為線段OA上的一動點,連接CE,CD,DE,以CD,DE為邊作平行四邊形CDEF。
(1)當CE⊥AB時,是否存在點D,使平行四邊形CDEF的頂點F恰好落在△ABC的邊上?若存在,求出點D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點D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若存在唯一的位置,使得平行四邊形CDEF為矩形,請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m的范圍。
改編后的問題把觀察、操作、探究、計算融合在一起,將四邊形、三角形、圓、代數式、方程等初中數學的核心知識融為一體,蘊含著函數、方程、分類、轉化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用于課堂教學中,讓更多的學生樂于探究,并有所收獲。
在中考復習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歷年的中考試題、模擬題或傳統的好題,剖析其立意所在,將原題加以分解,從問題的應用范圍或起源、問題在新情境中的陳述、解決問題的操作方式的探求等角度,將問題進行多層次的解剖,拆解大問為小問,然后選擇合適的組合方式,分層推進,降低門檻。如此設計課堂例題,我們的復習課會讓更多的學生有所獲,會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會讓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課堂,從而使課堂變得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