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亮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100)
煤炭作為重要的化石能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更是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在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體系中煤炭始終占據70%多的比重,并且未來較長時間內還會維持在6成以上的水平[2-4]。然而,煤炭在促進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煤礦從業者們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我國煤礦仍屬于高危行業,煤礦事故一直是煤炭行業的挑戰,并且隨著我國淺埋藏優質煤層開采殆盡,煤炭開采戰略開始向深部轉移,煤礦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度也隨之增加。因此,探討我國煤礦事故的特征規律對預防控制煤礦事故及安全生產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牛克洪在《中國煤炭企業3個時期的管理形態分析》中從煤炭企業管理的角度將中國煤炭市場從2002年開始劃分為黃金時期(2002~2011年)、轉型時期(2012~2017年)和理性發展時期(2017之后)3個時期[5]。鑒于此,在國家及各省煤礦安全生產監察局網站、國家統計年鑒,以及相關文獻資料[6-11]的基礎上,對2002~2016年的煤礦事故從年份、省份、事故類型進行了不完全統計,并對其中的特點和規律進行分析,以此為煤礦安全生產及事故預防提供參考。
表1統計了2002~2016年我國煤炭事故發生起數、死亡人數、煤炭生產總量及百萬噸死亡率。

表1 (2002~2016年)全國煤礦事故統計表
圖1對其中的死亡人數和事故起數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由此可知,我國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其中死亡人數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下降。死亡人數按年份基本上可分為3個時期,即2002~2005年的事故高發期,2006~2011年事故遞減期,2012~2016年事故轉型期。

圖1 2002~2016年煤礦事故變化趨勢圖(按年份統計)
2002年之前由于煤炭行業不景氣,煤礦技術水平及井下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并且礦井規模也相對較小。2002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煤礦也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原來的中小型礦井來不及進行規模改造,但是井下從業人員數量增多,煤炭開采強度增大,再加上開采技術水平、機械化水平及從業人員素質在短時間內整體不會有太大的提高以及管理上對煤炭安全的不夠重視,導致煤礦事故頻發,2002~2005年煤礦進入事故高發期。國家相關部門開始進一步加強對煤礦安全的監察管理力度,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2005年8月頒布了《關于堅決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煤礦的緊急通知》(安監總煤礦字〔2005〕100號),對小型非法礦井進行了大幅度的整頓,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加強國有重點煤礦安全監察力度[12]。這一系列舉措使2006年煤礦事故明顯減少,并且2006~2011年(“黃金十年”的后期)煤礦事故總數及死亡人數逐年減少,但是每年降低的幅度卻也在減小。主要原因:雖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加大了對煤礦安全監察的力度,但是其它行業也開始將資金向煤炭行業轉移,短時間內礦井數量迅速增多,許多煤礦企業對災害的認識水平及機械化發展速度遠跟不上不斷增長的煤炭開采速度,使得煤礦事故仍處于一個較高的狀態。隨著煤炭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和進口煤的沖擊,再加上國家在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政策實施,大量小型礦井及安全投入力度不大的礦井開始關停,2012年開始煤礦事故明顯減少。2016年煤礦事故百萬噸死亡率僅為0.1,較2002的4.92降低了40多倍。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煤炭開采開始向深部轉移,煤炭安全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挑戰,煤炭從業人員及科研人員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之心。

圖2 2002~2016年各省煤礦死亡事故統計
對2002~2016年各省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事故進行了統計,如圖2所示。四川、湖南、重慶、貴州是我國煤礦事故較多的省份,且這些省份地域主要在南方。自2002~2016年該4省共發生5 265起煤礦事故,占事故總數的67%。主要原因:①南方煤礦地質條件復雜,如瓦斯含量高、煤層厚度變化大;②南方氣候炎熱,工人在井下作業時情緒波動大;③南方多數為小型礦井,機械化水平低,并且安全意識薄弱。這些原因導致南方礦井,尤其中小型礦井事故頻發。然而,造成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最多的是山西、黑龍江、陜西3省,占特別重大事故總數的57%,如圖3所示。因此,煤層賦存條件較好的省份在進行大型礦井建設及開采時,要提高對重特大事故的預防控制水平。
煤礦災害事故類型較多,對不同類型事故進行統計能有效指導煤礦災害預防的重點。因此,對2006~2016年的煤礦事故按照水災、火災、瓦斯、頂板、運輸、機電及其它共7類事故的起數及死亡人數進行統計,見表2、圖4。

圖3 2002~2016年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

圖4 2006~2016年各類事故死亡人數及平均死亡人數統計

年份頂板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瓦斯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火災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水災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運輸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機電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其它發生次數/起死亡人數/人20061 6331 9023271 31974179926467517949431847120071 2991 5182721 084102556372409453909027831420081 0321 22218277811263591113484001061092163322009805939157755416647312853199797221324201070282913562312224381682512817178194230201156766511953341924434239279575717121320123664597235051222427145201565811116720132743255934838921161091244143971222014206292542631424799310336371421532015134181451712231264656831346360201689129401403159543360253150109
由表2可知,各種類型事故的起數和死亡人數都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由圖4可知,頂板事故發生次數和死亡人數最多,共發生7 107次,死亡8 461人,分別占事故總數的50.48%和死亡總人數的36.31%,平均單次死亡率為1.19。其次是瓦斯事故,共發生1 462次,占事故總數的10.38%,死亡人數6 364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7.31%,平均單次死亡率為4.35。可見,煤炭開采過程中要特別預防和控制頂板及瓦斯事故的發生,尤其是瓦斯事故,其發生時常引起頂板事故、透水事故、火災事故等次生事故。火災事故發生62起,死亡人數1 770人,單次死亡率為28.55。2014年之前火災事故死亡人數較多,2014年之后,火災事故得到改善,死亡人數明顯減少。火災事故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就是重大災害事故,因此,要加強火災意識,時刻都不能大意。
煤礦開采技術水平應該包括對煤礦開采過程的認識水平和機械化水平。機械化水平是衡量一個礦井生產能力、安全監測預警能力的重要標準,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能減少井下工人的勞動力強度,也會減少井下作業人員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因此,煤礦企業要根據自身的開采能力及煤炭賦存情況購置較為先進的掘進、開采設備,尤其要加大安全監測、預警設備的投入,對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及時排查。在煤礦開采過程的認識方面,尤其頂板運動規律、瓦斯運移規律、礦井水防治、巷道變形控制等方面要引起足夠重視。煤炭企業要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在賦存條件差、易發生危險的煤層地帶,制定優化、合理的開采方案。
煤炭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監督及管理對煤礦事故的預防和控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國家煤炭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提高安全監察的標準,對生產落后的小型礦井加大監察力度,根據煤層賦存條件及礦井的生產能力引導中小型礦井向大型礦井轉變,嚴格取締非法生產經營的礦井,對違規礦井加大處罰力度。其次,煤礦自身也要加強安全檢查及管理水平。如煤礦要從上而下嚴格執行國家相關部門規范,保證井上、井下煤炭生產及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下井制度;制定相應的獎罰制度,對不按規程操作的人員從嚴處理;根據煤礦自身的生產情況,設定合理的“三八制”或“四六制”,保證工人的休息時間,不可疲勞作業。
煤礦企業必須提升從業人員,尤其是一線作業人員的安全素質水平。首先,實行考核上崗制,煤礦從業人員必須考核合格后才能進行生產工作;其次,煤礦相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不斷宣傳應急救援的新知識。有條件的礦井,可以組織相關的應急救援隊伍,定期舉行煤礦事故應急演習,提高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并且隨時為應急救援提供充足的基礎設備保障。
(1)我國煤礦事故整體上呈不斷減少的趨勢。我國煤炭事故死亡人數按年份基本上可分為3個時期,即2002~2005年的事故高發期,2006~2011年事故遞減期,2012~2016年事故轉型期。尤其近幾年來,隨著煤炭開采技術及機械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煤礦安全形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2)不同的事故類型死亡人數及事故起數相差較大。在各種類型的事故中,頂板事故和瓦斯事故死亡人數和事故起數都超過了50%,因此,煤炭開采過程中尤其要加強頂板事故和瓦斯事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3)我國各省煤礦安全生產能力差異較大。由于煤層地質條件的差異,我國南北方煤礦事故防治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南方的四川、湖南、重慶、貴州等省份,由于煤層賦存地質條件差、瓦斯含量高,且多為中小型礦井,事故發生較頻繁;北方的山西、黑龍江、陜西等省份,煤層賦存條件較好,礦井開采強度大,要加強重特大礦井事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
(4)煤礦安全形勢不容忽視。我國煤礦事故雖然呈現出遞減的趨勢,但是隨著煤炭開采戰略向深部轉移,高溫、高壓等深部復雜的地質條件更易誘發煤礦事故,因此,必須不斷提高開采技術水平、安全監督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素質水平,以加強我國應對煤礦事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