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寧寧
江西省萬載縣的森林覆蓋率達63.1%,這里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空氣新鮮,自然資源豐富。萬載縣雙橋鎮的紹江村有一個人就從中看到了商機,他承包了大片的原始森林用來放養土雞,并且每隔兩年就會給雞搬家一次,以便恢復森林地面的植被,維護生態平衡。這個人就是江西省萬載縣實誠家庭農場農場主朱桂先,他散養的土雞每天在山里溜達尋找食物,呼吸的是富氧離子空氣,喝的是山泉水,補充飼喂的飼料也是朱桂先用自己種植的牧草加工的青儲飼料,這些優越條件讓他養的土雞每年一經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天然優勢資源走上致富路的吧!
記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鼓勵年輕人回到農村創業,為美麗鄉村的建設貢獻力量,您也在這個大形勢下回到老家開始創業,請問您創業之初的想法是什么?
朱桂先:2010年以前,我在廣東打工,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打工掙的錢也能養家。結婚以后,特別是有了兩個孩子后,我不想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陌生人,為了能陪伴孩子讀書、成長,我毅然辭職回到了萬載縣老家。回家后的生活并不順心,掙錢也是難上加難,想在家找份工作,那時的工資又很低,難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年輕的我不愿意就這么過一輩子,到處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業致富項目。當時周圍很多人搞起了養殖,其中以從事養豬的人最多。養豬需要的資金多,加上從事的人多了,競爭也激烈,我就沒有考慮這個項目。資金少就得從小干起,我愛人在家養了很多只兔子和雞,可我沒有空閑的房子用來做養殖場地,只能在扶梯間里養,這樣一來,沒有把養殖場地和人的居住地分開,家里環境很差,影響正常生活。在一次割兔草的時候,我來到一片荒地里,這片荒地給了我啟示。我想:不如把這10多畝地租下來,建幾個棚來養兔。
回家和愛人商量后,一致決定承包荒地搞養殖。說干就干,第二天我就開始租地,建起了養殖兔子的大棚,可購買養兔子的設備要不少資金,當時我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所以只好在養殖規模上縮小。小規模養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很難掙到錢。說來也巧,我是《農村百事通》的忠實讀者,當時正好有一期《農村百事通》介紹了養殖寧都黃雞的涂波濤(注:寧都黃雞養殖大戶),那時雞苗的價格也很便宜。養雞需要的技術也不復雜,在管理上也很省心,而我正好也有場地可以散養。我就按照雜志上提供的聯系電話購買了200羽雞苗,開始了我的養雞生涯。
記者:麻煩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實誠家庭農場現在的規模。
朱桂先:我于2011年開始養兔子,后來改養雞、鴨、鵝等,并于2016年注冊成立實誠家庭農場,成立農場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村里的扶持,這也是農場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我的家庭農場現有養殖基地2個,土雞年出欄25000羽,番鴨年出欄1500羽,鵝年出欄500羽。還有一個約30畝的種植基地,用以種植牧草,青儲飼料的來源就是這些牧草。家庭農場現在年銷售額在100萬元左右。2018年,我又引進資金,擴大了養殖規模。我的家庭農場在2017年被宜春市農業局評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這也是對我創業成功的一個肯定。
記者:現在市場上的雞品種很多,其中包含很多特養品種。您是如何確定養殖寧都黃雞的?
朱桂先:寧都黃雞原產于江西省寧都縣黃石、對坊等鄉鎮,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飼養歷史,是著名的小型黃羽優質肉用雞種。其肉質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味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高等特點。寧都黃雞的突出優點是早熟性和優異的肉質。另外,其蛋白質及必需氨基酸含量、胸肌率、肌纖維密度、肌肉嫩度、亞麻酸含量、牛磺酸含量等指標與全國多個著名地方雞品種相比均具有優勢,其中鮮味、甜味氨基酸含量和亞麻酸含量較高,而對人體健康不利的芥子酸含量較低。10多年來,寧都黃雞暢銷廣東、福建等肉雞消費大省,價位也較高,堪稱中華土雞王。這個雞品種的選育是由江西農業大學的養殖專家諶澄光教授經過6年的潛心培育而成的,2000年4月通過了江西省的品種審定,同年12月又通過了江西省科委的科技成果鑒定。寧都黃雞具有三黃(羽、脛、喙)、五紅(冠、髯、臉、眼圈、耳葉)、體小腳矮、母雞尾羽呈佛手狀下垂的外貌特征。母雞100~110日齡冠變大、鮮紅,眼圈及臉、耳葉呈鮮紅色是本品種雞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公雞2月齡體重為0.6公斤,120日齡體重為1.75公斤,成年公雞體重為2.0~2.5公斤,料肉比為3.2∶1。母雞120日齡出欄,體重為1.25公斤,成年母雞體重1.5公斤左右,料肉比為3.8∶1。
記者:您養殖的雞雖然主要是在山上放養,但也要適當補喂飼料吧?那您補喂的是什么飼料呢?
朱桂先:由于剛開始養雞時資金嚴重不足,雞的飼料又不能賒賬,當然更不能讓雞餓著,所以我當時只有努力干活掙錢給雞買飼料。我把租來的農田種菜,想用賣了菜的錢去買玉米喂雞。可那些雞太調皮,它們就喜歡到我的菜園里面去吃我種的菜,連圍欄都擋不住它們,把我的菜給吃得精光。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既然雞喜歡吃綠葉菜,而我的計劃又是搞土雞養殖,何不承包土地種植青綠飼料來喂雞?隨后,我在村里流轉了30畝土地用來種植牧草,牧草生長期可以當做青綠飼料直接投喂,多余的牧草切斷后加上微生物發酵成青儲飼料后,再混合玉米粉、麥麩作為雞的補充飼料。完全的室外散養加上綠色的雞飼料,我養殖的土雞身體健壯,發病率低,死亡率也很低。經過100多天的養殖,雞上市后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評價,也賣出了好價錢,比別人的雞每公斤貴了6~8元,仍供不應求。
記者:您在土雞養殖方面都有哪些好的經驗?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朱桂先:從事土雞養殖后,我就多方學習,一方面到土雞養殖戶處討教經驗,另一方面就是請教農業專家,自己也購置了很多學習資料。為了摸清雞的生長規律,我吃住都在養殖基地。這幾年的土雞養殖下來,我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很重要:第一是要選擇好的土雞養殖基地。基地要選擇遠離城鎮和村莊的山里,沒有工業、農業污染,有充足的水源。你們參觀的過程中,也看到了我現在的這個養殖基地從馬路過來只有一個鐵索的獨木橋,雞生活的環境和人生活的環境是隔離開來的。養殖場地還要足夠大,這樣雞就能有足夠的活動場所,也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第二是管理要科學。剛引進的雞苗一定要建設保溫棚進行室內保溫養殖。我采用的是發酵床養殖,發酵床用的菌種都是專門從北京購買的。養殖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養殖棚中的溫度、濕度等各項指標,確保雞苗有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要定時防疫,科學投喂。第三是飼料來源要可靠。我養的土雞青綠飼料和青儲飼料都是我自己種植和加工的,在購進玉米、麩皮這些原料時嚴把質量關,有問題的飼料堅決不購進、不投喂。
記者:您養殖的土雞年年供不應求,在銷售上都有哪些心得?
朱桂先:養殖土雞之初我就意識到現在的消費者追求的不僅僅是吃飽,更多的是要吃好,我認為健康、綠色食品一定能熱銷。我在養殖過程中一直嚴把質量關,好質量給我帶來的是好銷量,真正的好東西總會有識貨的客人。第一年訂購了我土雞的客戶,第二年早早就來下單了,所以我的土雞年年供不應求,就連2017年市場上的雞蛋價格一度觸底,肉雞價格也較低,可我養殖的土雞卻一點沒受影響,反而銷量更好,經濟效益可觀。在銷售上一個小小的竅門就是我會避開年節高峰期,一般會在高峰期到來之前把土雞全部出售,這樣就沒有壓貨的風險了,也能讓資金快速回籠。
記者:您的家庭農場下一步的規劃是什么?
朱桂先:我成立的實誠家庭農場現在也算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下一步,我打算一方面逐步擴大規模,借助我們這里優越的自然資源,帶動更多的村民靠養殖生態土雞走上致富之路,同時為消費者的餐桌提供更多健康綠色的食品。另一方面我想在我們本地的一個土雞品種——康樂黃雞的選育復壯上面做一些工作。康樂黃雞在我們萬載縣的鄉村已有1700多年的散養歷史,因其外觀色黃,且肉味鮮嫩,湯濃香甜,在晉朝時,就因獲晉武帝喜愛而賜名,屬進貢食品。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康樂黃雞出口香港,是香港市民的“搶手貨”,每公斤價格當時就達20多港元。但是最近這些年,由于疫病、管理不善等各種原因,養殖康樂黃雞的人越來越少了,雞的種質資源也在逐步退化,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大損失。所以我計劃下一步養殖一批康樂黃雞,在該品種的種質資源保護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后代保留這個千年良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