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孝鈺
在山東省高唐縣梁鎮南大楊村村民楊合嶺的草莓大棚里,一顆顆草莓鮮紅油亮,在翠綠的秧叢中閃閃發光,猶如一盞盞小紅燈籠,煞是惹人喜愛。前來采摘草莓的游客更是贊不絕口。
今年53歲的楊合嶺,是當地有名的鄉村能人。1985年,楊合嶺初中畢業后,去了部隊鍛煉。“當時進入部隊選擇兵種時,我考慮不久的將來,農村會迎來農機化時代,于是選擇了機械維修兵種。”楊合嶺說,5年的部隊生涯,既磨煉了他的意志,又讓他精通了機械維修。
1990年2月,楊合嶺從部隊退役回到老家,開辦了一家農機維修部,在給鄉親們帶來便利的同時,自己也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很快我便發現,隨著我國“三農”事業的加速推進,農機化水平逐年提高,小麥聯合收割機將逐步替代原有的收割工具。要想賺錢,就要敢于冒風險,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于是,1996年我大膽地購買了一臺小麥聯合收割機。”楊合嶺感慨道。實踐證明,他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購買小麥聯合收割機后,無論是在安徽、河南參加麥收,還是在當地作業,他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都很搶手。但是,隨著小麥聯合收割機數量的急劇上升,不僅作業價格大幅下跌,有時候甚至還要開著收割機到處轉來轉去尋找待收割的麥田。
轉眼到了2011年,瞅準時機的楊合嶺又購置了一臺玉米聯合收割機,在當地再次走在了同行們的前面。經營3年后,看透機收市場行情的楊合嶺,果斷地將兩臺收割機全部賣掉了。“賣掉收割機后,我一邊在鎮上的企業干設備維修工,一邊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楊合嶺介紹說。2017年初,鎮上鼓勵農民發展溫室大棚產業,他們一家人合計后,認為這是個不錯的致富項目。
發展方向定準了,那具體種植什么呢?“我們高唐縣不少鄉鎮有種植溫室大棚的傳統,但是他們大都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如果還種植這些蔬菜的話,就沒有特色可言了。”習慣于不走尋常路的楊合嶺,目光看得更加寬泛一些,最終看好營養價值高且被譽為“水果皇后”的草莓。為了深入了解草莓的相關情況,去年3月,他特意來到山東省濟南市一家草莓種植產業基地考察,一番學習后當場拍板種植草莓。
“當地種植戶介紹,每畝地可產草莓4000多公斤,如果上市時機好,按照每公斤50元的價格計算,每畝地的產值高的可達20萬元。我們沒有成熟的種植經驗,按每畝地產草莓3000多公斤、每公斤30元計算,畝產值也在10萬元左右,遠遠高于種植蔬菜的收入,是個不錯的致富項目。”楊合嶺說,經過多方面對比,他最終選擇了適合當地土壤種植的紅色甜寶草莓。
將近20年的農機手,轉行要種草莓。此事一經傳開,成為周圍人談論最多的話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楊合嶺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6個高標準溫室大棚,一下子成了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6個大棚的草莓,都是按照每畝1.1萬~1.2萬棵進行栽植的,底肥使用的是生物菌肥和有機肥,從翻耕土地起就高薪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協助管理。”楊合嶺說,種植草莓要嚴格預防根腐病和炭疽病,高溫高濕是這些病害發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得了這些病,就會出現大面積死苗現象。經過半年時間的學習與努力,楊合嶺6個大棚的草莓取得了良好效益,每畝收入突破了10萬元,他自己也實現了從農機手到草莓達人的華麗轉身。
實踐再次證明,楊合嶺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現在好多農民都到他的草莓大棚參觀學習。楊合嶺說:“只要他們認可我,我一定會毫無保留地把種植經驗傳授給他們,大家一起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