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明 王成圓
摘 要:田州古城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擁有著豐富的建筑文化和旅游資源,其建筑文化特色鮮明,建筑裝飾承載著民族、宗教、地域、習俗、倫理等文化多層面的內容,反映了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體現出人們對建筑及文化的精神需求。文章通過運用文化旅游的形式對田陽古城建筑裝飾的表現形式和民族特點進行研究,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提出尊重傳統、因地制宜的旅游開發理念,重視民族精神文化的表達,推動古城文化底蘊與旅游建設相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景觀。
關鍵詞:田陽古城;建筑裝飾;文化表達
田州古城項目位于廣西百色市田陽縣田州鎮百東河北岸,是以壯文化為靈魂、古建筑為載體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景區。在田陽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具有壯族文化裝飾特色的建筑群,田州古城相比較之下是百色規模較大,又具有壯族傳統特色的建筑群體,集中反映了田陽地區的歷史風貌、民族風俗、社會文化,在文化旅游的發展下,是研究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田州古城旅游文化發展概況
田陽地勢平坦,南鄰德保,北接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南北貫通,且位于百色經典紅色旅游線上,是云南到北海的必經之路。其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便捷的交通和文化資源造就了桂西旅游地帶獨特的區位優勢,充滿壯族文化氣息的田州古城成為田陽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文化產業的精品項目。古城以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歷史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依托,創造豐富且極具吸引力的建筑裝飾文化。在建筑表現形式上保留了濃厚的壯文化特點,其題材內容豐富,地域特色濃郁,承載了多元的文化信息。布洛陀大道南北貫穿田州古城,是古城的旅游文化靈魂樞紐與中軸線,軸線兩邊的建筑從白墻灰瓦的建筑細節,到古樸的建筑風格,將儒家禮教與家庭倫理的人居文化融入壯族建筑,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二、田州古城的建筑裝飾風格與文化內涵
建筑裝飾作為建筑的美化手段,是對建筑構造的加工處理,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蘊含著獨特的地域風格和人文環境。在田州古城建筑群中,建筑裝飾與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感緊密相連,運用繪畫、雕刻、色彩、圖案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其巧妙運用可達到建筑與藝術的協調統一。
(一)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
田州古城建筑裝飾保持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創造了豐富的藝術形態和種類繁多的裝飾紋樣。結合工藝特色,在建筑外觀裝飾上常用繪彩、石雕、木雕等表現技法。因裝飾部位的不同表現題材和手法不同,如建筑木雕裝飾常采用松鶴、蓮花、蝙蝠、葫蘆、寶瓶等題材用于門窗,而屋檐的滴水瓦處則用具有傳統壯族銅鼓元素和“蛙”圖騰的裝飾石雕。木結構建筑的梁柱框架常用青、綠、朱、黃等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壯錦圖案,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明快,賦予了建筑物美感,強烈地反映壯族人民對自然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
(二)濃郁的地方特色
建筑裝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建筑所在地的民風民俗、藝術特征、文化背景、生產生活習俗。如田州古城牌坊采用壯族風雨橋的建筑形式搭建,融合壯族文化元素,通過彩繪的壯錦裝飾從側面反映出壯族人民爽朗、淳樸的性格。同時,通過在四個石柱上浮雕展示壯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描述壯族人們對歌、鼓舞、舞獅、豐收、祝酒等生活場景,是壯族歷史文化的直觀展現。銅鼓中的裝飾紋樣也被普遍使用,與壯錦結合飾于梁柱,表現了壯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傳遞出古老的文化氣息。
(三)民族心理的體現
田州古城是一個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聚落空間,在旅游及民族文化的發展中民族思想逐漸融合,雖然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差異,卻有著共同的民族心理,自然地融入到建筑裝飾中。
在中國,人民普遍采用文化的、精神的審美方式來滿足情感需求,將動植物運用象征的意義表達吉祥、幸福、喜慶的美好愿望。如在建筑裝飾中用于門窗、屋脊裝飾的“梅、蘭、竹、菊”的植物圖案來表現高潔的品格,其中菊花的形象還象征著吉祥長壽。還有表達民俗、民間思想的內容,如建筑外墻的繡球、農耕場景、居住場景、畜牧場景是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壯族人民生活模式,表達了民族崇拜、民族感情、民族習慣的情感和吉祥豐收的美好意愿,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三、基于文化旅游的古鎮建筑裝飾策略
文化旅游的熱潮使傳統建筑為城市文化旅游建設增添了活力。吳良鏞的《北京憲章》中提出“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它存留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對城市的營造和市民的行為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筑的靈魂。”表達了民族文化在傳統建筑中的價值體現。
(一)加強裝飾的審美表達
中國傳統建筑無論是在整體布局還是細部裝飾上都講究形式美感,體現哲學思想。一個色彩豐富、比例恰當、構圖合理的作品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反映人們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因此,在壯族特色的建筑空間中運用壯族紋樣的時候,要把握好度的問題,既要保持原有的文化藝術特征,又能符合時代審美的表達方式,避免重復、繁雜的裝飾。步隨景移、引人入勝的裝飾表達才能使裝飾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達到形式、功能、審美觀念的統一。
(二)注重裝飾情感的傳達
建筑裝飾具有綜合體現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屬性。不僅在功能上提升居住品位,而且具有觀賞功能。豐富的建筑裝飾表達了吉祥、安康、幸福的象征。在旅游的過程中優美的自然景色、富有情趣的生活習俗、熱鬧的民族歌舞表演等更富生活情感的場景可以圖案化、藝術化處理進行美的創造和意境的裝飾體現,滿足游客的民族歸屬,達到人們情感的共鳴。
(三)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壯族建筑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風格的建筑與裝飾在廣西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景區建設中大放異彩,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改善和美化生活環境、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有重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隨著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旅游景區建筑的居住功能逐漸消失,其傳統文化形態被新的文化形態所代替。在這種形勢下,田州古城的旅游開發應依托田陽布洛陀文化、壯族歌圩文化、瓦氏土司文化、舞獅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將文化元素和民族認同緊密結合,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民族建筑文化在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加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拓展民族發展領域,使民族文化受到社會重視,使其更具生命力與社會性。
四、結語
在古城鎮文化發展建設中,建筑文化是展現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應對傳統的建筑裝飾特色給予重視。通過文化旅游為田陽古城的建筑文化增添活力,將傳統建筑的精髓自然和諧地融入現代城市建設,用旅游的形式去了解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通過思想、文化的交融促進建筑文化與旅游文化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劉小英,劉芮宏,滕健.田陽縣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探討[J].綠色科技,2015,(01):298-301.
[2]樊苗苗.壯錦圖案紋樣分類及文化蘊含探析[J].美與時代(上旬),2013,(10):53-57.
[3]羅娟.簡論城市景觀中的裝飾藝術[J].學理論,2011,(28):126-127.
[4]張纓.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藝術[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97-101.
[5]吳開.傳統建筑裝飾與城市文化生長力的關系初探[J].藝術科技,2017,(08):256.
[6]黎文勤,徐雯君.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價值工程,2012,(22):58-59.
[7]王莉玲.中國古代建筑的風格及特點[J].山西建筑,2014,(07):23-24.
作者簡介:
金旭明,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王成圓,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