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
摘要:被并稱“嶺南四大名園”的余蔭山房、清暉園、可園和梁園,是粵中地區代表性的庭園建筑。在這四名園中,建筑裝飾對園林的功能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即以此為例探討粵中庭園建筑裝飾的形式、分布和主要特點。
關鍵詞:建筑裝飾;粵中;庭園;嶺南四大名園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4-0069-03
作為與北方皇家園林、江南文人園林并稱的中國三大園林體系,嶺南園林的歷史可追溯至南越,后經歷代發展,至明清始達繁盛。明清時期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的高峰,在這種背景下,嶺南地區的廣州、粵中和粵東等地名園大量出現。嶺南園林的形式以庭園為主,造園面積不大,這是和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有緊密聯系的,除此之外,文化傳統和審美觀念也是極重要的影響因素。更由于以上原因,嶺南庭園的“文”飾特征突出,這一特征就表現在注重以裝飾手段來表達藝術效果。諸多庭園中,建于晚清的番禹余蔭山房、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和佛山梁園在突顯嶺南尤其是粵中地區園林的性格與藝術取向上最為典型,本文即結合這四大名園,試對粵中地區庭園的建筑裝飾予以簡要梳理并總結規律。
一、粵中庭園建筑裝飾的常見形式
在嶺南傳統建筑中,裝飾以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兩塑(陶塑、灰塑)最具地方特色(潮汕地區還有嵌瓷工藝);而在粵中庭園中,“三雕”中應用最廣的主要是木雕,“兩塑”中則多以灰塑。
(一)木雕
嶺南木雕歷史悠久,最為常見的表現技法除沉雕、浮雕、圓雕外,以鏤雕見長,并結合拼接、鑲嵌等多種技法。嶺南木雕若細分又有廣州木雕、佛山木雕、潮州木雕等分支特別突出。潮汕木雕髹漆貼金,工藝精美,在粵中庭園中,此類裝飾形式也時可見到。木雕裝飾在庭園中的應用主要更集中刊、木作種類,梁架部分雖也有雕飾,但遠不如前者豐富多樣。
(二)磚雕
嶺南磚雕藝術與建筑的結合始于以磚雕模仿木構建筑構件,后在明清不斷發展。常見磚雕有圓雕、浮雕、透雕和平雕,嶺南地區著名的“掛線磚雕”,其實也是透雕的一種。磚雕在建筑上的應用多見于祠堂廟宇,而在庭園中磚雕的使用有限。
(三)石雕
石材本身堅固、耐風化的特質使其在建筑中多被用在牌坊、門枕石、臺階、柱礎等部位,雖然嶺南不乏石雕技藝高超的地區,但由于園林建筑本身的性質,石雕裝飾在粵中庭園中很少使用,石工藝多體現在對柱礎、房屋勒腳的加工方面。
(四)陶塑
陶塑在嶺南建筑裝飾上多以陶塑瓦脊為特色呈現,所謂陶塑瓦脊,就是指用泥塑好的形象經過窯燒裝飾于屋脊及兩頭的建筑構件,主要產自于佛山石灣。陶塑瓦脊常用在祠堂建筑上,但石灣地區所產的陶塑件、通花陶磚在粵中庭園中則多有使用。
(五)灰塑
嶺南傳統建筑裝飾工藝,是以石灰、麻刀、紙漿和鐵絲等為主要材料,再加上色彩進行描繪或塑造,由此可分彩描和灰批兩大類?;宜茉诮ㄖ蠎脧V泛,粵中庭園中的精美的灰塑裝飾也不在少數。余蔭山房瑜園內庭橋上壁面以“中堂式”灰塑浮雕《牡丹湖石》,原型取于中國傳統繪畫,設色濃重,兩側有書法對聯與之呼應,極為典雅。
除此之外,嶺南傳統建筑的裝飾還有彩繪壁畫、套色玻璃工藝及至更晚些的鑄鐵鐵藝。其中尤以套色玻璃成為晚清粵中庭園的代表性裝飾品種。套色玻璃的原料依賴于進口彩色玻璃,之后由嶺南工匠運用蝕刻技法加工而成,蝕刻技法中“藥水蝕刻”的做法較復雜。套色玻璃中以套藍色和紅色為多,圖案一般為山水人物、花烏魚蟲或書法古幣等。清末民初時裝飾玻璃的品種還多了單面壓花玻璃。鑄鐵作為代表西方文明和時代變革的新材料,對它的使用在粵中庭園中也已經出現。(圖)
二、粵中庭園的建筑類型及其典型裝飾
(一)廳堂
廳堂是庭園建筑的主體,多位于庭園入口和園內主景之間。廳堂有做建筑單體,也有成組布置的,一般廳堂平面多呈長方形,也有其他平面的廳堂,如可園的雙清室為“亞”字形平面。對于粵中庭園而言,廳堂最突出的裝飾在罩與窗兩方面。罩,傳統做法將其作為室內空間分隔的構件,但由于嶺南地區高溫潮濕,建筑要求明朗開敞,敞口廳的廳堂形式多有采用。這是因為罩形體疏朗通透,有利采光通風。罩按造型分有飛罩、落地罩、花罩和洞罩,在廳口以布置落地罩最多見。庭園廳堂中罩面主要以通雕工藝表現吉祥圖案、嶺南風物,值得提到的是清暉園碧溪草堂廳口所做圓洞罩,用通雕輔以線刻做翠竹一叢,既與檻墻磚雕呼應,也與建筑環境相符。
園林建筑講究開窗,形態多樣,這是因為除了防雨控光的功能,窗在園林中還有觀景組景的作用。嶺南庭園中廳堂的窗按位置分有墻窗、檻窗、橫披窗;按開啟方式分則是平開窗、支摘窗/支窗、趟窗和組合窗,這些形式在粵中庭園都可見到。已被視為嶺南文化符號的滿洲窗,在四大名園中被反復使用。滿洲窗得名于清廣府“旗下屋”窗欞稀疏的大面積開窗樣式,其窗扇的采光材料由早期的油紙明瓦后被玻璃取代。在外觀上方形滿洲窗多見并作“方斗組合”,每扇窗扇根據“畫心”與“襯底”的區分,一般畫心部分嵌以蝕刻玻璃,襯底嵌彩色玻璃或磨砂玻璃。滿洲窗在建筑內的具體采用也體現了嶺南文化務實開放的特征:一有滿洲窗與隔扇形式的結合,窗欞間明瓦與套色玻璃并用;二有雙層組合窗,室內為滿洲窗,室外為由西方引入的百葉窗。百葉窗調節光線、遮擋視線的功能較強,而滿洲窗更多起到陳列美化的作用。這種組合窗在余蔭山房的深柳堂、臨池別館都可看到。
除此之外,折撐窗在庭園廳堂的使用雖不多但很有特色,可園的可堂次間開窗就布置成對的折撐窗。折撐窗其實是支摘窗的一種,下扇固定,需要時可摘下,上兩截以蝴蝶鉸相連,再以鉸吊裝于窗框,開窗時把當中一截往上撐,支撐上截窗扇。折撐窗既可遮擋又利通風,非常適于嶺南氣候。
罩和窗見于廳堂,除了實用目的,也與粵中庭園自身特點密切相關。江南園林面積較大,注重動態觀景路線的組織,而嶺南庭園結合起居生活,以靜態觀賞方式為主。廳堂在靜觀中是被觀賞的重心,同時也是觀賞點,采用罩和多樣的窗式,構建框景對景,也使空間質感層次更豐富。
(二)亭榭
“亭者,停也”?!伴空?,借也”。亭榭屬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觀賞型建筑。一般說來,亭和榭的功能要求一致,區別在于建筑環境、裝修處理等方面。嶺南造園注重園林的融合與親近,庭園圍合空間多數偏小,在較大的庭園中亭榭體量也相應加大,以此減少空間距離感。粵中庭園中的亭榭形式大多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亭還常因依附其他建筑做半邊亭式。這就需要指出,粵中庭園的亭、榭常?;ハ嗷煊?。清暉園水庭南側的澄漪亭,其實就是伸向池中的長方水榭。
說到隔扇,又稱屏門,用于內外分隔或室內分隔,多成組使用。隔扇根據邊框抹頭的數量有二抹、三抹、四抹、五抹與六抹隔扇。粵中庭園中,最常使用的是四抹與五抹隔扇:絳環板用上絳環板或者上、中兩道絳環板,以線刻裝飾;裙板不做裝飾或亦做簡單線刻,題材為梅蘭竹菊、花卉蟲鳥;基于亭榭點景的作用,隔扇的格心既是采光透氣的部位,也需是工藝裝飾的重點。格心上以斗心組成木條花格,有的還輔以拉花、浮雕或鑲玻璃等手法。隔扇在亭榭中的使用,進一步強化了庭園景深。
(三)橋廊
在建筑中,橋與廊的功能有差別,但二者都有交通過渡的作用?;浿型@也不乏將二者結合的例子。如余蔭山房的“浣紅跨綠”。浣紅跨綠為廊式拱橋,橋廊全長只有20米,卻將橋、廊、亭、欄巧妙構筑一體。對于整個庭園來說,它對風格各異的兩部分既作區分,同時又使之相互滲透。就建筑裝飾而言,浣紅跨綠從屋頂形制到檐下掛落橫披,包括欄桿的做法,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皹蚶取钡男问竭m應了嶺南的自然條件,如果把橋和廊各作為獨立建筑來看,廊的裝飾在粵中庭園中相對更豐富。
嶺南四大名園中,最多用的是檐廊與單面廊。二者都具遮陽避雨的功能,但前者側重室內外的空間過渡,后者則為引導、展現和襯托的要素。檐廊中,典型裝飾在于檐柱和封檐板。檐柱的材質以木為主,也有麻石材質,東莞可園的檐柱還使用地方性的紅砂巖。柱礎的處理最具地方特色,由于木材在潮濕環境極易朽爛,嶺南庭園里的柱礎多采用石質高柱礎,即柱磺加柱礎。造型上極為多樣,值得注意的是基座式柱礎的束腰往往小于柱徑不少,給人輕盈料峭的視覺感受,因而被俗稱“一兩撥千金”。這種柱礎又因截面不同而變化多端,有的還會加上線腳與淺浮雕花飾。
封檐板也是粵中傳統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設于建筑檐下,起到保護椽頭、過渡立面的作用,一般采用不怕水的木材。庭園中檐廊的封檐板上,裝飾浮雕多為花卉禽鳥題材,與建筑性質保持一致。
在單面廊中,裝飾方面除了檐柱和封檐板,還涉及窗/門洞的處理。單面廊是指一側通透,另一側為墻或建筑所封閉的廊的形式。可園的環碧廊即為單面廊,將園中東、西、北建筑群組連接溝通成“連房廣廈”格局。環碧廊面向園內開敞,墻側除了單體建筑的開窗,還設置漏窗。其中一種漏窗做法為窗框內琉璃鏤雕磚拼砌。這種形式在粵中庭園非常多見,琉璃通花磚有掛綠、藍色釉的,也有素燒陶磚,圖案以菱花、萬字繡球最普遍。
廊的起始端和結束端往往是廳堂類建筑,中間節點則會視情況用建亭或開門洞的手法。有的門洞內設門扇。門樘用青磚砌筑或石材鑲貼的做法,石材有花崗巖和紅砂巖等。
此外,粵中庭園廊的屋架結構也多遵從地方特征。嶺南文化自古崇蛇,以蛇、龍為圖騰,所以夔紋裝飾被廣泛使用。夔紋在建筑上多見于宗祠寺廟的屋脊,而庭園中則會用夔形屋架及其變體:清暉園和梁園的廊,以夔形重疊組成三角形結構落于梁上,夔形內也有穿插雕刻嶺南蔬果的。
(四)樓閣/船廳
一般的說,樓閣在園林中作用有二:一是提供登臨游憩的場所;二是形成多變的建筑輪廓。由于嶺南庭園用地較少,所以其中樓閣還有擴大視覺景觀范圍、發展垂直空間的訴求達成。在各種樓閣形式里,嶺南園林還包括了一種特殊形式——船廳。
船廳自舫發展而來,是嶺南庭園所特有的,往往設于景區的最佳位置?;浿械貐^幾乎是每座庭園都建船廳。船廳的造型可分三種,但主要是以樓的形式呈現。嶺南四大名園中,余蔭山房、清暉園和梁園景觀視點的最高點都集中于船廳及附屬建筑。東莞可園則有“迷樓”,是包含船廳在內的組群式樓閣。
船廳與樓閣的功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二者在建筑裝飾上的做法也存在差異。船廳樓上大都虛前作臺,室內因有廳堂之用常以門罩、博古架等做隔斷以區分二艙。清暉園的船廳仿珠江紫洞艇而建,室內裝修精美,也循此做法。但船廳和樓閣又都有實現空間滲透最大化的目的,所以追求大面積開門、窗,可園的船廳和邀山閣就體現了相似的立面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組群式樓閣除了建筑主體,還包含了如曬臺、平屋頂和樓井等空間形式,在這些空間形式中護欄、壁面等部位也會予以裝飾。
三、粵中庭園建筑裝飾的影響因素及特征總結
建筑裝飾要具完備系統性,必然經歷長期的過程,就粵中園林的發展來看,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傳統是其建筑裝飾極為重要的成因,三者相互結合,共同作用:粵中地屬嶺南沿海亞熱帶,雖與中原有山嶺阻隔,但自漢已通海上貿易,與外來文化時有交流,因而素來重商,受商業實利思想的影響其文化上也有務實取向。進一步來說,粵中庭園發達于明清,而明清時期是中國商業得到較大發展的階段,由此引發社會結構和文化方面的巨變,園林建筑的定位也由士人的精神追尋轉換為士商合流的社會生活。在這種大環境下,粵中名園的主人在庭園上追求通達便捷、平和通俗也就不難理解了。
總體來說,粵中庭園的建筑裝飾特征可歸結四點:
(一)色彩上艷麗與素樸相互映襯
庭園的建筑是以層次豐富的灰為主色,灰是可以體現材料本質的色彩,灰瓦屋面、灰青磚墻和灰色麻石地面無不如此。在這些灰色間支撐裝嵌以梁柱門窗、封檐板等,木質的梁柱門窗和封檐板多見黑色,這自然和嶺南從古越始的尚黑傳統和五行認知有重要關聯,但客觀上黑色也與灰色共同成為絢麗裝飾的沉靜襯托——室內的罩落、套色玻璃和室外的壁飾、楣飾在此之上以迥異的質感、明晰的色彩區分為關注主體提供更多的視覺內容,雖不乏紅綠橙青交錯乃至貼金、描金,但由于兩種色彩傾向恰到好處的制約,總體效果“典雅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激動”。
(二)題材上世俗與文人審美的并重
嶺南文化世俗性對造園思想的影響決定了粵中庭園的建筑裝飾既存在祈求吉祥的內容,也有關乎生活日常的題材,但除此之外,菊、梅、竹、荷的形象也同樣會在裝飾中予以表達,這則是文人審美的體現。不同審美取向在庭園裝飾的并存有時代大環境的推進,更與嶺南園林美學上對世俗和儒家兼而有之相關——梅竹正是儒家用以“比德”的物象。
(三)建筑裝飾側重功能性
雖然粵中庭園受儒家影響也強調“文”飾的多樣,但總體而言其建筑裝飾是極為注重功能性的,具體說來又可分為兩點,一是注意與氣候相適應。嶺南地區高溫多雨,臺風頻襲的特點,決定了庭園建筑有遮光防潮、內外通透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以門窗、罩落的方式得以解決;建筑的屋頂多見卷棚,屋面線平直,也是為了減少臺風來時的受風面;另外,在建筑圍庭多見的園林空間中,“庭”的地面鋪砌材料,花基的造型、花臺的排布都充分考慮了天氣條件。二是以建筑裝飾強化庭園的滲透性。由于占地有限,追求豐富的滲透就成為嶺南庭園的致力所在。就粵中地區來說,門洞漏窗、隔扇花罩、滿洲窗扇等的使用,以不同層面輔助建筑營造出滲透性空間,從而使庭園層次重疊、質感細膩,達到最完備的景觀效果。
(四)彤式上與時俱進、兼收并蓄
粵中與嶺南他地共歷長時和中原文化及各地文化的融合,但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粵中地區更顯重要,及至清代又有近百年廣州“一口通商”,可謂占風氣之先。長期形成的務實開放的立場下,園林建筑注入西方元素,以新型材料、樣式為我所用,也是情理中事了。上文已述及彩色玻璃、鑄鐵等在粵中庭園的裝飾手法,此外西式的寶瓶欄桿在嶺南四大名園中也被普遍使用。值得指出的是,粵中庭園對西洋建筑要素的布置更傾向是裝飾性的:傳統園林結構體系并未就此發生質的改變,而是因之增加了市井化審美情趣。
粵中庭園作為嶺南園林的重要分支,以其特有的建筑布局和多樣的建筑裝飾實現了舒適日常和費心悅目的統一。嶺南四大名園中的建筑裝飾尤成為各自園林景觀的添花之筆,表達出具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審美要求,時至今日仍有可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