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婷
摘 要:從古至今,繪畫藝術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產與活動,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財富。由于文化背景、技術知識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中西方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各自的藝術領域也都各具特色。文章在剖析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與意蘊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文學作品,來比較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核心區別,并在此基礎上凸顯二者的共性與特色。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藝術;對比視角;意蘊
一、引言
從原始社會起,繪畫這一藝術形式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產與活動,成為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財富。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西方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各自的藝術領域也都各具特色[1]。美術是藝術中的一大領域,中西方美術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背后文化內涵、文化背景、民族心理以及哲學文化的不同。本文的核心目的是,通過相關文學作品,來比較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核心區別,并在此基礎上凸顯二者的共性與特色。
二、中國繪畫藝術的特點與意蘊
在中西美術比較中,首先導致其不同的原因就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自古以來,中國講究儒、釋、道。“儒術”指“儒學”,由古代春秋時期孔子所開創,[2]提倡“仁,禮”“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等思想。佛教是四大宗教之一,提倡“塵世輪回”“因果報應”。晚明時期,三教合一思想成為一代思潮,蔚然成風。
中國講究儒家文化“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思想,代表作數不勝數,許多描繪了萬里江山的氣勢雄偉山川景象,表現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情懷。如[3]展子虔《早春圖》中,采用了俯瞰式構圖,當時尚無皴法,山川樹木直接用粉彩點染,用樸實的手法將山川樹木表現得活靈活現,尤其畫中對人物的創作,將人物游春、春季歸來的早春意象傳達得極逼真,給觀者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4]無論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是展子虔的《游春圖》,都足以體現了中國繪畫企圖通過對山水、花鳥、山川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主觀感情,追求畫外之境。儒學“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等思想,在中國繪畫形成中國藝術傳統的過程中,尤其對中國美學系統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
中國美學講究“神,骨,肉”。“神”指神、情、氣、韻,是自古以來歷代畫家所提倡的,為三者之重。[5]謝赫“六法論”當中,將其氣韻生動評為一品。“骨”指古代繪畫用筆。“肉”則指古代繪畫中物體的飽滿程度。無疑,“神”是三者之中最為被畫家所推崇的。這三者表現得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顧愷之,講究神韻,尤以畫人的眼睛最為著名,提倡傳神。其代表作《洛神賦圖》,描繪曹植與洛神相戀的故事。全卷分為三個部分,通過連續性情節以連綿不斷的山脈串聯整幅畫卷。圖中洛神與曹植依依惜別之情,雖無半字,但卻將人神殊道不同歸,無盡惆悵的意境畫得惟妙惟肖。陸探微,所畫講究用筆,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風格,以陸探微為代表。張僧繇的“肉”,則是指人物的豐腴了,尤其到了唐朝,周昉、張萱的仕女圖,所繪人物更加豐腴華麗。明清時期的徐渭,是大寫意花鳥畫家,有神童之稱,因懷才不遇所作之畫處處充滿了強烈的憂郁感,所謂“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用在徐渭身上便是最貼切了。他的憤慨給花鳥畫帶來了強烈的寫意情懷,將自己不得志的憂郁通過花鳥傳達了出來,是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里程碑,不僅影響了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等清初四僧,還影響了近代張大千、齊白石等人,至今為世人所效仿。
“感受自然之靈氣,吸取生命之精華”,中國繪畫講究神、情、氣、韻,將個人的心靈感情和精神賦予客觀物象,從而達到“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思想。在達到自由表現物象的富有神韻地步的同時,其物象也反映了個人的性格、品性。這就是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更是中國儒學的“天人合一”“萬物和諧”。如此可以看出儒學對中國藝術體系建構的影響之大。
三、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與意蘊
相對于中國的儒家文化來說,西方奉行基督教。西方將自己的文化根植于基督教文化之中,并且相信上帝與人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繪畫作品應宣揚教義,服務于宗教,禁錮人的思想。
中世紀,基督教占著絕對的統治地位,上帝是最美、最神圣的存在。古希臘的繪畫是寫實的,對事物的描繪是根據人們看到的樣子去描繪的。而中世紀的繪畫是象征的,不是根據人們看到的樣子去描繪,而是用符號去象征事物,表現圣經故事中的神。
早期的基督教與古希臘羅馬藝術是不相容的,藝術不應當表現人、歌頌人,而是應當表現神,排斥一切藝術。他們認為,神不應當是信徒用眼睛看到的形象,而是在心靈感悟中形成的樣子。即使中世紀繪畫中有人物,也都是沒有世俗情感的人物,而是神話了的人。油畫代表作《面包和魚的奇跡》,描述的是一個著名的圣經故事。是說耶穌用兩條魚和五個餅使五千人吃了一頓飽飯的故事,此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清楚明白的故事,清楚明白,就是基督教的藝術風格。在中世紀,藝術是宗教的婢女。
直至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誕生,尤以拉斐爾所畫的圣母形象屬于典型的宗教人物,即使人們的思想已經開始擺脫封建禁錮提倡人文,但圣母形象的宗教思想仍根深蒂固。拉斐爾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在古典和動態之處取得平衡,并以圣母的背景取名。拉斐爾以畫圣母肖像而著稱,筆下的圣母多是女王氣派。直至后來的西班牙畫家穆里略,筆下的圣母肖像為單純的女童形象,被稱為“西班牙的拉斐爾”。從這我們可以發現: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中西方美術不同的發展趨向。
無論是《面包和魚的奇跡》,還是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我們都可以看到西方的畫作在空間處理上采用的是焦點透視法。達芬奇所作油畫《最后的晚餐》中,更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十二人動態神情不一,人物眾多,但采用焦點透視法,以耶穌為中心,使畫面散而不亂將整個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
四、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比較
中國山水畫講究水墨作畫,科目分為寫意、花鳥、工筆、白描。水墨分為干、濕、濃、焦、淡,有師承展子虔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代表的北宗的青綠山水派,更有王維為創始人的寫意南宗派。明清時期曾有董其昌著《南北宗論》一書中指出中國畫史上存在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兩大風格體系。他提倡南宗抑北宗,講究“抒性靈”“師造化”。至于后來的“揚州八家”至今也是講究“抒性靈”“師造化”。相對于中國傳統的國畫,西方則是以素描、水彩、油畫中的油畫為代表。
觀看西方畫家的名作,我們還可以了解到西方繪畫具有“鏡像”式的寫實性與再現性。這相對于中國的傳神、意境、以不似而求似的非寫實性的繪畫觀念是迥然不同的。“以不似而求似”是中國近代大家齊白石的藝術主張,講究所描繪的事物雖比原客觀物象不似,但其意義內涵比原來的物象更真實,以所畫之魚為代表。類似的則還有上述中所提到的徐渭,同樣以不似求似,表達主觀情感。
相對于中國的“以不似而求似”,西方美學中則有達芬奇的“鏡像說”。所謂“鏡像說”就是指藝術家應當做自然的兒子,直接從自然里真實地描繪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所描繪之物就像鏡子里反射出來的一樣,要藝術家做自然的兒子,不是孫子。著名大師卡拉瓦喬,17世紀最具革命性的藝術家,真實地還原生活的本來面貌。卡拉瓦喬早期的作品《酒神巴庫斯》已經顯示出了創新的寫實風格,描繪的不再是偉大的神,而是世俗的青年男子。卡拉瓦喬更現實的風俗畫還有《算命者》《水果籃和少年》《彈曼陀鈴的人》等。這些創作靈感直接來源于生活,幾乎完全脫離了當時羅馬流行的樣式主義,開創了一種意大利風格的風俗畫。卡拉瓦喬的影響很大,追隨者眾多,那些受到卡拉瓦喬影響的藝術家,被稱為“卡拉瓦喬主義者”,其中包括里貝拉、委拉斯貴支、倫勃朗、德·拉圖爾等。
法國寫實主義畫家米勒,被譽為“農民之父”,以農民勞作為素材,《拾穗者》《牧羊女》等著名作品皆是出自米勒之手。20世紀俄羅斯藝術家列賓,其藝術更能體現西方繪畫的寫實性與再現性。列賓的父親是俄羅斯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屯墾辛勤勞作,童年時期的列賓就已經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他所作《伏爾加河的纖夫》里描繪的是伏爾加河兩岸典型的風光和伏爾加的纖夫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加深了列賓的感受。他搜集了許多素材,與許多纖夫結交朋友,聽他們講述心酸的生活和對明天的向往。
五、結語
面對西方大師的杰作作品,我們無疑是給予肯定的、崇拜的。他們所要宣揚的下層人民群眾的寫實性和再現性在他們所處的年代及背景來說,可以堪當時代的偉人,將歷史與辛勤勞作的群眾重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具有極大的意義。此刻美術不在只是單純的作為一門繪畫存在,而是作為一支歷史性的畫筆,將過去的事件再現。面對西方繪畫的多姿多彩,中國繪畫同樣博大精深。西方的繪畫是基督教的、以宗教神權為中心的、油畫的、寫實的、焦點透視的。而中國的則是儒學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水墨國畫”的、“以不似求似”的非寫實的、意境的、散點透視的。
雖然中西方美術差異明顯,但還是有相同之處。那就是藝術具有相通性,藝術本身作為一個存在的客體來說,不論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所用技法還是使用的工具的不同,都只是外在的不同,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中國古代才有了來自西方的畫家郎世寧,以及中國近代強調融匯貫通的林風眠、徐悲鴻,以及留學回來的蔡元培等提倡中西藝術融合的畫家、藝術家。
參考文獻:
[1]趙力.中外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2]楊琪.一本書讀懂西方美術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3]紫都,李濤.一生必知的150幅中國名畫[M].遠方出版社,2012.
[4]張法.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