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
一、缽苗機插育秧技術
1.品種選擇。海拔4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可選擇中浙優10號、廣兩優676、兩優667、恒豐優387等中偏遲熟或中熟品種;海拔400~600米中海拔地區可選擇深優9775、泰豐優656、全優2689、全優1093等中偏早熟或早熟品種。
2.種子處理。先曬種、消毒、浸種,再催芽至90%種子破胸露白時即可播種。種子消毒可用25%咪鮮胺2500倍液浸種8~12小時,或用40%強氯精300倍液浸種12小時,或用35%丁硫克百威10克拌種1.0~1.5公斤。同時用50%敵克松800倍液對秧畦或盤土消毒。
3.播種設備。選用2BD-300型或2BD-600型播種設備,缽苗育秧盤規格為61.8厘米×31.5厘米×2.5厘米,每盤448孔,缽孔底有可自由開關的“Y”形孔。
4.制作營養土。可用70%水稻全營養基質+30%稻田土,或60%水稻全營養基質+40%菜園土,或魚塘泥,或肥力較好的稻田土制作營養土。
5.適時播種。一般低海拔地區中偏遲熟品種和中熟品種宜在6月上中旬播種、秧齡25~30天,中海拔地區中熟品種和早熟品種宜在6月中下旬播種、秧齡20~25天。每畝用秧盤30~35片,每盤播種量為雜交稻25克,每穴播2粒谷種。
6.暗化育秧。將已播種的秧盤放置在工廠化育秧溫室或其他場地上集中疊盤堆放,最上面用一空盤覆蓋并覆蓋黑膜,高度以不超過20盤為宜。初始6小時溫度保持在36℃,后降至30~32℃,最后6小時再降至20~25℃,完成出芽、綠化后再移至煉苗大棚或露天大田進行育秧(鋪盤前秧畦上先鋪設切根網)。
7.秧苗管理。肥管:露天大田育秧的,每畝大田用盤施1.0~1.5 公斤三元復合肥作基肥,并與畦泥充分混合;2葉1心(早熟品種1葉1心)時再噴施1%~2%的復合肥液。水管:前期盤泥濕潤,中后期注意控水防旺長,盤面不發白、秧苗不卷葉不澆水,移栽前排水促盤根結團。化控:中偏遲熟品種2葉1心時用0.03%的多效唑液、中早熟品種1葉1心時用0.02%的多效唑液進行化控。播后及時覆蓋防蟲網。注意防治苗瘟、立枯病、稻薊馬、螟蟲等病蟲害。
8.適宜缽苗機插壯秧要求。要求苗高20厘米左右,葉齡4~5葉,莖基寬0.3~0.4厘米,根系發達,單株白根數13~16條,無病斑蟲跡,根系盤結好,孔內根土成缽完整,缽體苗重5克左右。
二、缽苗機插大田管理技術
總的要求是做到“壯秧、精插、穩發、早擱、優中、強后”。
1.精細整地。要求田面平整,無雜草雜物浮渣,表土上細下粗、上爛下實。水田平整后進行沉實,待泥漿沉淀,表土軟硬適中,以作業時不陷機為宜。保持薄水機插,機插時水深1~3厘米,嚴防漂秧、傷秧、重插、漏插。
2.及時補苗。預留部分秧苗,在機插后進行人工補苗,確保基本苗數。
3.合理密植。在行距33厘米條件下,株距可選擇16.0厘米、16.5厘米或16.8厘米,每畝插1.2萬~1.3萬叢,每叢栽3株左右秧苗,每畝基本苗3萬~4萬株。
4.配方施肥。按每畝目標產量500~600公斤計算,一般每畝施純氮11~12 公斤、純五氧化二磷4~5公斤、純氧化鉀7~8公斤,缽苗機插基本苗相對較少,但早生快發優勢強,中后期個體生長粗壯,通風透光性好,所以要集中施好保花肥。一般50%氮肥、80%磷肥、40%鉀肥作基肥施用,35%氮肥、20%磷肥、30%鉀肥作分蘗肥施用,15%氮肥、30%鉀肥作穗肥施用。
5.科學管水。實行淺水插秧,薄水促蘗,夠苗擱田,到預計穗數的85%時開始斷水,反復多次輕擱至田中不陷腳、葉色落黃褪淡即可;孕穗抽穗期需水量較大,要保持淺水層,以滿足孕穗抽穗對水分的需要;灌漿結實期間歇上水。
6.防治病蟲。重點抓好稻瘟病、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螟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