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有 鐘青林
一、流行特點
1.豬丹毒發病季節以夏季為主,其他季節偶有發生。80%的病例出現在高溫悶熱的夏季,這與熱應激引起豬的抗病能力下降有關。
2.發病豬以中大豬為主,尤其是100公斤以上的大肥豬易發。大肥豬膘肥體壯,散熱能力差,熱應激對其機體功能的影響比中小豬大。
3.流行區域以平原地區為主,山區較少發生,這是因為平原地區的熱輻射一般比山區強。
4.臨床表現以急性、高熱性、敗血型為主,亞急性型和慢性型比例很少。熱應激引起豬的抵抗能力急劇下降,加上病原體的侵襲,病勢顯得很猛烈。短時間內高燒可達41℃以上,皮膚發紅,結膜潮紅,呼吸急促,食欲廢絕,糞便干結,這種表現類型占1/2左右。典型的“打火印”表現類型每年也有少量發生。
5.以管理簡單粗放的小散戶為主,90%以上的病例出現在這種豬場。這種豬場的欄舍結構簡單粗陋,通風散熱能力差,免疫接種不到位,豬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都差,抗逆性能低下,容易感染疾病。存欄豬在150頭以上的養殖戶相對來說飼養管理科學、防控措施到位,則一般很少發生。
二、防控措施
1.欄舍設計建設時要考慮到冬暖夏涼,采用合適的建筑材料,四周可種草植樹,緩解熱輻射。可安裝抽風機、冷風機,或采用房頂滴水等機械降溫手段,為豬只營造四季舒適的生活環境。
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欄舍清潔衛生,提供豬只均衡營養,提高豬群體質。視疫情動態,按要求接種好藍耳苗、豬瘟苗、圓環苗等基礎苗,提高豬群的特異性免疫功能。絕大部分豬場不必接種豬丹毒苗。
3.采取針對性保健措施。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多喂青綠飼料,以助消化;適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進入夏季,添加電解多維、維生素C、清瘟敗毒散等,以消除熱應激。
4.出現疫情時迅速準確判斷,及時科學用藥治療。優選藥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噻呋。視情況個體肌注,或全群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