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佩
摘 要:山水畫創作是建立在臨摹和寫生上的。而寫生通常是指深入大自然進行寫生。山水畫創作的特點就是在原有的生活感受基礎上,根據大自然的元素來創作一幅作品。藝術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作品一方面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對象,是自己對大自然進行新的組合,有更多主觀的因素。同時,山水畫的創作對自我也進行著審美教育。山水畫創作的過程就是審美教育的過程。
關鍵詞:山水創作;審美教育
山水畫創作是學習山水畫必要的過程。筆者認為,山水畫創作不應該只停留在關注技法上的演進,也應該關注創作過程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美育),意味著在具備審美能力涵養的情況下,通過審美活動從而使自己獲得圓滿和諧的人格和完善的美的德性,屬于廣義的道德教育。以此推論,只要承認學習藝術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就能通過藝術來修養身心,以至于成就一條精進的人生道路,因此審美教育實際上是作為藝術教育來實現的。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大自然的美會在心中引起感受,由此產生感動,這便是靈感的來源。再者,“真情所至,金石為開”我們需要以一種恭敬的態度來對待大自然,從而去除雜念,滌除玄鑒,這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必要前提。
中國畫的學習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因而不能簡單地把山水畫創作當作一門技術活,它應該更多的是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的鍛煉,需要不斷與古人靠近,且在大自然中尋得真諦。山水畫的學習是終生的,類似于禪悟,是一種修行,是一種精神景觀。學習山水畫是一個自我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
一、大量臨摹優秀的山水畫作品
張大千先生曾經說過:“學畫應是一臨摹二寫生三創作。”也就是說,臨摹寫生直接決定了創作。而臨摹的過程實則是一個向古人靠近、看齊的過程。在臨摹山水畫中,首先要梳理自己,去除雜念。其次,面對古人的一筆一墨,我們需要感受支撐古人內心的到底是什么,古人的精神氣質是什么樣以及古人的風格是如何產生的。臨摹,有古人參照,實則更多的是“師傳統”。就中國山水畫而言,它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畫面所呈現出的精神面貌也是不同的。在“師傳統”時,以宋元時期的山水畫為對象,便從中可以感悟良多。
如《踏歌圖》,它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之作,此圖上半部分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在畫面中間,云霧繚繞,峻峭的山峰直插云霄,山間林木蔥郁。下半部分也就是在云霧下邊,描繪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幾個人醉意十足、舉止有趣、歡樂“踏歌”的場景。整幅畫上下部分一雅一俗,非常協調地統一在一起。馬遠用簡括的線條、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環水抱的復雜景物畫得遠近分明,圖中沒有花草的陪襯,卻表現出愉快的春山環境。遠山奇峭,近石方硬,樹木多姿,云霧掩映中顯出遼遠的空間和光的感覺,具有清曠秀勁的特殊風格。
此外,在課余生活里,觀看各種山水畫展,盡可能地了解到我國山水畫的發展概況、畫面所表達出的意象以及畫家豐富的個人情感。如在京展開的李可染畫展,《蒼巖疊翠圖》《江南喜雨圖》《雨霽圖》等,每一幅都只覺得好。畫面上逆光的山、逆光的水以及逆光的樹顛覆了傳統畫法,用西方的繪畫方式完全表達了我們所能看到的。這是一次視覺上的震撼,使觀賞者受到了極大的審美教育,包括他超早期的作品,靈氣撲面,胸有溝壑,腹有詩書,別有懷抱。他的畫,值得人走過來走過去的看,誘得人走遠了再回頭,會發現,任何一個角度那畫都美得讓你心動。特別是看山水,更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
二、在大自然寫生中提升自我的審美能力
親近自然,無疑就是讓自己獲得獨特真實的審美感受,內心與大自然架起溝通的橋梁。這樣的做法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造,從而避免了因為只臨摹畫譜而出現的種種弊端。每個藝術家在深入大自然中,內心都會觸發真實深厚的點,而這樣的觸發便是靈感的來源。在大自然中寫生,有利于藝術素養的儲備,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藝術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正如宗白華老先生所說,“中國畫一種建筑的形線美,音樂的節奏美,舞蹈的姿態美。其要素不在機械的寫實,而在創造意象。”這恰恰說明了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在取景問題上,畫家創作一方面建立在現實山水的基礎上,一方面為構建自己的精神依托,對畫面又會有所改變,這點充分考察了畫家個人的審美能力。畫在似與不似之間。似,只是表面的相像,沒有內在的生命(“氣”),而“真”卻包含了事物內在的生命本質。藝術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但并不排除抽象思維,因為藝術不但反映現實,而且要憑一定的世界觀去評判現實。在大自然寫生中,做到“采一煉十”,在提升自我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在真實場景中錘煉自己的藝術形式。
三、山水畫創作中的審美直覺
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藝術對于畫家且只是情感的表現。單就山水畫的創作而言,絕非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往往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講究構圖布局,追求意境營造,突出氣韻生動,達到情景交融,這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非常注意。其中山水畫創作充滿了變數,有神秘感,如履薄冰,有緊張感。因此,對于山水畫面的整體和諧而言,個人的審美直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構圖布局和意境營造。構圖布局乃畫之首要,歷代畫家都對此十分重視。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便提到:“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在構圖過程中,創作者依據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在靈感的鞭策下,不斷激發內心的沖動和愉悅。如三四十年代的藝術家黃賓虹,他的繪畫是隨心的,整個構圖起承轉合的關系非常明顯,節奏感極強。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他在生活中體驗到了足夠的感受和撞擊,在構圖之中兼具意境的營造,使得山水自相應發,個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華,這從某種角度上符合了美育的根本性質。我們在生活閱歷中,積累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人和事,還有經驗、情感和對自然的體驗,產生并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與審美經驗,它們像燃料似地保存在創作者的記憶和情感中,一切需要的創作素材都在燃燒,一切細節都在發亮,畫面效果逐漸顯現面貌,并產生強烈的創作沖動和快樂。
其次,氣韻生動和情景交融。在山水畫的創作中,畫家在物我同一的體驗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從而在精神上達到自由境界。如果藝術的動力是正當的,這種真正的有意義,就是抓住一個明確的對象表現。這里所謂的“真正的藝術動力”,其實就是指藝術家要有孕育成熟的審美和生活體驗。在整個畫面的氣韻和情景交融上,要求畫者不僅要在生活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且要有足夠的審美心胸。對于一幅作品的產生來說,深入思考、素材準備、情感醞釀的時間和深度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畫家的審美感興能力、審美直覺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決定了審美意象的生成。
四、結語
中國山水畫,產生根植于中國古人寄情自然達觀于山水。無論是在山水畫的自由觀賞中還是在山水畫的自由創作中,欣賞審美意象就會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同時我們也體驗著人生的意味和情趣。陶淵明的《飲酒》提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就是人生的意味,人生的情趣。這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一種精神的滿足。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34.
[2]王云磊.北宋山水畫中的自然觀[J].朵云,1984,(06):27-35.
[3]朱光潛.美學批判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
[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13.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