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華
摘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適度地滲透德育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科強調理性認識,而對于德育教育的適當滲透,促進學生感性思維的發展,讓學生用完善的思維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學習高中化學。
關鍵詞:高中化學;德育;途徑
高中階段正處于學生思想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對于學生適應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樣對于實現高中階段教學目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化學課堂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意義
(一)通過德育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大部分學生會弄混淆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學習?我學習到底是為了誰?為了什么?”而通過德育教育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而然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動力,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從而逐步實現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階段處于青少年思想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高中化學學科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素質以及環境保護教育,就可以讓學生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對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重要的促進作用。
總之,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學學科課堂德育教育的適度滲透,對于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中化學學科課堂德育教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愛國主義教育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滲透
從現階段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情況發現,高中化學教學更加注重理論化教學,缺乏感性思想的糅合,使得化學課堂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大大折扣,對于實現打造高效率高中化學課堂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德育教育滲透高中化學課堂過程中發現,對于愛國教育走進課堂有一定的誤解,認為兩者“風牛馬不相及”。事實上,愛國教育與高中化學學科存在契合點,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更加了解民族燦爛文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可以將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覺悟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而如何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與高中化學學科課堂的融合,就成為教師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例如在進行魯科版高中化學“元素”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深層次發掘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愛國主義聯系起來。如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發明“釙”的故事,學生基本都知道居里夫人投身于化學事業的故事,在課堂上以學生的角度講述居里夫人發現化學元素的故事,不僅使得化學元素體現出了人文主義情懷,也讓學生對了解每個化學元素背后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就可以在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印象的同時,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立足于教材,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蘊藏著大量、豐富的化學資源,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驕傲。這一點在教材中也有著直觀且明確的表現,例如我國稀土元素儲量居世界第一、鐵金屬世界儲量約有2260億噸等等。教師在講解以上學習內容時,不應簡單的一筆帶過,應該由此引發一些話題,引導學生間的討論和思考,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而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和思想的全面成長。另外,化學教材中還涉及從古至今我國偉大的化學家在化學領域取得的相關成就的介紹,教師也可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推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品格的提高。
筆者在教學中即以“聯合制堿法”為切入點,就這一方面的知識和歷史背景下進行了合理的擴展和介紹。當學生聽到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于1942就發明的“聯合制堿法”而領先世界時,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學生臉上顯露出的敬仰和向往的神情,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也更加專注和投入。而在學生的討論中,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榜樣”對于學生成長正向的積極影響。
(三)立足于化學實驗,加強學生的環保教育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生存家園,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初期,由于環保意識缺失,曾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其中工業污染占據很大程度的比例。同時,隨著現代工業不斷發展,工業污染物的種類越來越多,污染作用也越來越復雜,嚴重威脅著自然生態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綠色化學”、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教學滲透,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驗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基礎,就高中化學而言,學生需要進行多種化學實驗,如鈉與水的反應實驗、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等等。這些實驗中往往就蘊含著一定的環保知識和污染治理原理,借由此類實驗,加強學生的環保教育,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于生態環保的認識和理解,還可實現化學實驗與現實生活的良好結合,拉進生活于現實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和思想素質的全方位提高。比如,“酸雨”是一種大氣污染現象,空氣中的酸根離子含量超標,與自然雨水相結合就會產生“酸雨”現象。借助“金屬與酸的反應實驗”并適當對實驗內容進行擴展,引入酸雨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觀察酸雨對于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的危害,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其主動投入到環保公益事業當中,為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并逐漸成長成為社會需要的棟梁。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師應根據高中德育教育實際要求,結合高中化學教學基本內容和學科特點,加強德育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合理性滲透,透過化學教學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環保教育,促進學生化學知識、技能增長的同時,確保學生品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易四平.淺談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41):263-264
[2]李曉軍.高中化學第一節課的感悟——淺談如何在高一化學緒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