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婧雅
益智課堂著眼于“思維能力的培養”,看似“教”玩游戲,卻是教學生打破思維定勢,以器具作為“思維訓練目標”的載體。“什么是思考力?”就是對于一件事分析評估如何應對的能力,它絕不僅僅只限于數學知識中,也不僅僅被框在科學知識的框架里,而是在我們生活中時時刻刻需要運用到的。一直認為讀書不只是讓我們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會思考,讓我們在未來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不再盲目,彷徨。
第一次接觸到益智教學,我對它的實效性是存疑的,這些器具真的對孩子的思考力培養有作用嗎?通過參加培訓,我了解到,如果沒有益智課堂和教師作為媒介,益智器具只不過是一種玩具,但如果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益智課堂,就可以讓學生從這些益智器具中獲取無限的智慧和思考。
一、游戲入手,直接導入
益智器具是玩具也是工具,它好玩、有趣,帶動了孩子們的思維,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將益智器具引入課堂無疑是對學生思考力的開發有顯著作用的。隨著益智課堂的推廣,學生學會了觸類旁通;學會了舉一反三;學會了打破常規。益智課堂是一個平臺,教師就像一個養蜂人,把學生帶進花園之中,釀蜜是學生自己的事兒。我們知道玩兒是兒童最正當的活動,對于兒童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兒,學生在器具把玩之中,變得更加聰慧。我們知道以時間為世,以空間為界,合稱世界,在此,我想說以學生的觀察思考為智,以實踐探究為慧,合稱智慧。
魯班鎖設計巧妙,易拆難裝,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見證。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拆解記錄-嘗試重組-匯報問題-再次拆解-再次重組”的過程,充分培養了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拼組魯班鎖的過程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逆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四巧板又稱“T字板”,類似于七巧板。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彰顯了理性思考的光芒。“裝盒-L-小船-1-箭頭”,五次拼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咬合”一詞生動的表達了五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自主找到圖形拼接的關鍵也是這節課的點金之筆。
“單槽立柱”屬于巧解類器具,難度較大。一開始看到我也是一籌莫展。在教學時注重孩子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拿出小鐵環的突破口是什么?”,“說說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每個問題都直切要害,通過“結繩結”、“摘鐵環”兩個環節,“解”、“鉆”、“套”、“穿”、“套”、“摘”六個動作幫助五年級的孩子們在四十分鐘里完成了一次智力的飛躍,并通過嘗試讓學生還原鐵環的過程加深孩子對器具的理解,更是學生對問題進行自我反思意識的植入,這點在我看來尤為珍貴,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兄弟連”是一套頓悟類益智器具,我在本節課中把“換角度思考”這一思想作為本節課的核心思想,貫穿始終。板書設計清晰的體現了問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學會“打破慣性思維”、“學會換角度多方面思考”,最后練習題和大英圖書館的故事也很好的詮釋了這個思想。
九連環與魯班鎖、華容道、七巧板并稱中國四大古典益智器具,且難度最大,解環最少要341步。我在本節課開始用“以退為進”的思想幫助孩子們找到九連環的解環規律,效果顯著,也激發了學生在課后繼續研究九連環的興趣,可謂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又帶著問題走。
二、優化任務,培養能力
器具“漢諾塔”由 8個環片按大小依 次疊放在有三根立柱的支架上,因形如塔狀而得名,主要解決這一問題困境:在一次只能移動一個環片、大環不能壓在小環上的操作規則中,如何借助 b 柱(過渡柱),把 a 柱(起始柱)的環片依次挪移到 c 柱(目標柱)上。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僅要求學生按照規則練習操作,益智課堂的器具就只能停留在“玩具”層面,課堂也停留在“游戲”層面。那么如何將游戲轉向思維訓練活動?執教《漢諾塔》一課時,旨在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在授課過程中,我由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導入,吸引學生興趣;通過讓學生了解漢諾塔的規則,探索漢諾塔游戲蘊含的數學奧秘;探究游戲規律和策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善于歸納和總結規律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培養學生面對復雜問題能夠采用從簡單的方面入手、化繁為簡的思路。
“漢諾塔”這節課的重點是解決理解思路和策略的問題,孩子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了單數環的第一步挪移到目標柱上;雙數環的第一步挪移到過渡柱上。而隨著圓盤數量的增多,部分同學開始出現步驟倒錯的現象,從而明確三根柱子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目前要把哪幾環放在哪根柱子上”這一暫時性目標,不斷更換目標柱,而其余兩個柱子也順應發生變化。在柱子轉換的過程中思維得以訓練。可以說課堂上大多數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方法,達到了教學目標。這節課的教學特色是:通過漢諾塔這一策略性數學游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維能力得以提高。發展智能,拓寬知識面,建立模型。
在學生已能熟練操作器具的基礎上,將訓練目標聚焦在優化操作任務上,使學生思維由混沌狀態向頭腦的心理操作轉化,增強思考的邏輯性,鍛煉、掌握多種思維技能。因此,教師需要對操作要求提出限定,用表格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表格問題要突出其思考和探索的要點,明晰各環節間的關聯及所蘊含的可能性規律。首先,教師要將問題聚焦于不同的環數“完成操作最少用幾步”,將學生的思維焦點轉向“尋找行動最有效的序列”, 優化移動步驟,此為益智課堂倡導的目標之一。其次,啟發學生思考“第一環移到 哪個柱上”更助于實現最優步驟,從 1~8 環分別探究,重點突出假設、檢驗、推 理、判斷、提煉、概括等思維技能訓練。 表格的使用,也為后續發現規律提供有邏輯的數據支持,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表征能力。數學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符號、文字、圖表、公示、模型等形式以及數學結構化的方式對數學核心概念、數學關系、 數學問題進行關聯式表達,使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之間建立一種映射,使復雜的問 題得簡單、繁瑣的形式得以簡化的能力。作為理解數學的一個教學手段,它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關系或關聯,形象地觀察學習對象,更有興趣地深入思考與探索,并體會數學表征是進行數學理解、交流和分析的工具。要有挑戰性,支持性,趣味性,主動性。要在讓孩子思維緊張的同時,保持心情愉悅的狀態,處處依靠問題來推動課堂的進行。在有效問題的激發下,學生才能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做出更高水平的回答,促進其數學理解與數學思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思維訓練活動中的認知結構。
能成為益智課堂的實驗教師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通過益智器具,開發益智課堂,能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生在益智課堂中能得到成長,教師在益智課堂中能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