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書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需求的內驅力,只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才能實現其自主學習。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學生要獲取科學文化知識,首先要對學習充滿興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好。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學生閱讀之火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語文課標極力提倡學生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讓學生有—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先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把他們引向書海,我們教師要像牧羊人一樣,把他們帶到最肥沃草地上讓他們盡情地享受,如何走出這一步,我的做法是:
(一)創設閱讀的空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閱讀也是如此。在一個具有濃厚書香味的環境中,學生的“讀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讀,我讀,自然他也會不由自主地加入這讀的行列。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習環境入手,如把教室環境布置得富有書香氣;建立班級圖書箱,及時更換其中的圖書;組建閱讀合作會,由興趣相投的三四人組成讀寫組、讀畫組或讀演組等一起進行閱讀活動。
(二)創設閱讀的時間:
低年級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課余時間。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們的及時督促指引。如在家設立“親子共讀”時間,既能保證閱讀時間,又能增進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設立晨讀、午讀時間,老師也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創設充足的閱讀時間。
(三)誘導閱讀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興趣、原有的情感與生活積累被調動被喚醒、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我們可以遵循以上客觀規律,投其所好,有意識地選擇教學策略,充分挑逗孩子們讀的意識,誘發閱讀的欲望。在學習生活中,教師要做到多傾聽孩子讀書,多表揚喜愛看書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讀、推薦好書。講故事活動是誘導學生讀書的有效方式。我每兩周安排一次班隊課舉行“故事會”,每位學生準備1~2個故事,輪流講,人人必講,這樣學生準備故事,必須搜集素材,有的從別人那里“取經”,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方面的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學生書包中常可見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話》等書籍,豐富了學生的頭腦。還有一個方法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講完,在學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結局時,告訴學生這故事就在哪一本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
二、精心設計,激發閱讀興趣
帶著精心預設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從容應對、駕馭自如,讓學生潛心會文,有足夠的時間沉下心來靜靜品讀,細細思考,慢慢感悟,讓學生收獲著、品嘗著文本的魅力,得到閱讀的樂趣。
(一)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興趣:
導語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如果導語設計地好,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贏得“開門紅”,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如在教學《夏夜多美》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師深情講述)多彩的春天過去了,我們迎來了迷人的夏天,在一個美麗的夏夜,公園里靜悄悄地──(多媒體播放夏夜動畫,生觀看。)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夏夜,公園的池塘邊上演了一幕動人的童話劇,是什么呢?聽!(師動情地朗讀,講述童話故事。)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一看二聽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進入情景。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學生讀來有情有趣。
(二)借助豐富的形式,激發興趣:
小學生對任何事都充滿了新鮮感,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游戲、競賽、表演等實踐活動寓教于樂,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那學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歌,詩歌文辭簡單,生字不多,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詩歌。我思考怎樣去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讓學生真正有興趣主動地去背誦積累。我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朗誦詩歌。師:你們欣賞過朗誦的節目嗎?生:欣賞過,有的節目是好幾個人一起朗誦的。他們朗誦得很有感情,很好看。生:有的朗誦家會配上音樂和動作。師:那你們想不想當一回朗誦家。那咱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一次朗誦會,評出最佳朗誦獎。學生的熱情很高,小組里推選出朗誦水平較高的同學當導演,在排練的過程中,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誦,而且進行了合理的安排,有的組里根據句式的特點,先一人一句,再合起來集體朗誦,有的組里加上了動作,像模像樣的。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三)依托各類朗讀評價,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是有靈性的生命個體,他們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學生的口說教師想說的話,并為他們提供“與人交流”的機會。閱讀教學中,讀要充分,讀要有指導,讀要有層次。如有位特級教師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現非常出色,但幾個孩子的評價總是那幾句“讀得很好”“讀得很有感情”。老師換個角度問:“你們猜老師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膽地說:“老師心想也許自己也沒她讀得好。”老師故意反問道:“怎么見得?這時孩子們才細細道來,如“飛呀飛”讀得輕輕的緩緩的,像是小蜻蜓背著小螞蟻小心地飛過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語改用描述性的語言從神情、動作等方面作了細致、具體、形象的評價,道出自己在別人的引發下的感受。此時,再來模仿他人朗讀,不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會。
三、拓展博讀, 激發閱讀興趣
教師首先要從教材入手,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具有示范性,它是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主要目的、科學實用的讀物。教師在教授教材時,應抓住教材與課外讀物中存在的聯系點,全面輻射,博覽群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讀的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因此,教師在給學生推薦各種好書的同時,應注意拓寬學生獲取書源的途徑,讓學生多讀書。
學生每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要盡可能地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比如:學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我就向學生介紹《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學了《憫農》、《鋤禾》,我就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讓學生去查找哪些古詩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悲慘生活,背一背;學了《司馬光 》,就向學生介紹這我國古代機智少年急中生智的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和愛心,引領學生去遨游書海,去感受一路書香,去品嘗閱讀的甜蜜和快樂。相信學生最終定能“學會閱讀”,“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