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所以,在益智課堂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能力培養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起學生思維的主體性、自覺性與獨創性。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一、以“趣”激活思維的主動性
從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根據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憑借實物、模型、操作和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思維情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活潑多樣、動靜結合,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操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于思,勤于思,自主于思。例如益智活動“九連環”,可以激情導入,激發興趣。簡介九連環,它是中國傳統的有代表性的智力玩具,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趣味性。九連環能既練腦又練手,對于開發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活動手指筋骨大有好處。同時它還可以培養學習工作的專注精神和耐心。九連環歷史非常悠久,據說發明于戰國時代。它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奧妙的玩具之一。宋朝以后,九連環開始廣為流傳。在明清時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很喜歡它。很多著名文學作品都提到過九連環,《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在國外,數學家卡爾達諾在公元1550年已經提到了九連環。后來,數學家華利斯對九連環做了精辟的分析。格羅斯也深入研究了九連環,用二進制數給了它一個十分完美的答案。教師示范講解,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互助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探索知識、獲得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實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以“動”啟動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智力靈活程度。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思維起點高;二是思維過程簡捷;三是遷移能力強。而小學生的思維則需要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就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教學中,以動促思就是: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的手、眼、口、腦協同參與學習,通過具體的操作,在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充分凸現學生思維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實,這里所說的“動”還有“實踐”之義。如, 益智課堂“有趣的四巧板”教學,培養合作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初步培養創新意識,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趣味拼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歸納出制作四巧板的一般步驟和方法;通過拼擺不同形狀的圖案,體會圖形的變換,并對作品做出適當的評價。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重點是引導學生制作四巧板,并利用四巧板拼出不同形狀的圖案。難點是組織學生運用四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三、以“說”引發思維的深刻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通過討論交流,展示思考的過程、方法,使得越說越明白,越說越豐富,越說越深刻,從而對所研究的內容進行抽象概括、歸納整理、揭示規律。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更具有理性色彩。《漢諾塔》這節課的重點是解決理解思路和策略的問題,孩子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了單數環的第一步挪移到目標柱上;雙數環的第一步挪移到過渡柱上。而隨著圓盤數量的增多,部分同學開始出現步驟倒錯的現象,從而明確三根柱子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目前要把哪幾環放在哪根柱子上”這一暫時性目標,不斷更換目標柱,而其余兩個柱子也順應發生變化。在柱子轉換的過程中思維得以訓練。可以說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們在匯報時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四、以“辨”激發思維的批判性
課堂上,讓學生辨析具有相關屬性而又具有獨特性的題目,有利于培養學生質疑探索精神,培養他們思維的批判性。例如:《繩套脫身》活動,將繩套套在右手臂上,右手掐腰,形成封閉狀態。請同學們在保持不破壞繩套和手臂狀態的基礎上,讓繩套巧妙地脫離身體。學生們一看到這個活動,自然就會想到將繩套從頭上或腳下取出,認為很簡單。于是,紛紛舉手,闡述自己的設想。可是當學生們在小組里,通過合作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時,沒能讓讓繩套脫離同學的身體。我請他們交流一下剛才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感受。學生們開始辯論:有的充滿懷疑地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辦法解決的活動;有的則認為可以解決;有的說在分析問題時,當你使用常規思維無法解決問題時,就要另辟蹊徑,換一種思維來解決問題。我讓同學們討論:要想讓繩套和手臂保持原樣,除了在身體本身上做文章、想辦法,還可以借助什么呢?學生們想到了身上穿著的衣服。于是我請他們再次在小組里相互合作,試著借助衣服,思考、實踐怎樣讓繩套完好無損地脫離身體。同學們有了新的思路,實踐的熱情再一次高漲,他們不斷地借助衣服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當他們一次一次經歷失敗,就會嘗試其他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引起學生們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辨析中提高思維的批判能力,在批判中提升思維水平。當繩套完好無損地從衣服中取出,脫落到腳下,同學們在驚喜的同時,更感受到批判思維帶來的成功喜悅。
五、以“散”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創見性的思維。打破定勢,善于從新的角度運用原有知識,善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訓練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積極的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動機;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集中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流暢、變通、獨特、首創與獨創等發散思維的訓練。“單槽立柱”屬于巧解類器具,難度較大。在教學時注重孩子發散思維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拿出小鐵環的突破口是什么?”,“說說你的策略?”,每個問題都直切要害,引發孩子思考。從而引導孩子們找到“結繩結”、“摘鐵環”兩個關鍵環節。運用“解”、“鉆”、“套”、“穿”、“摘”幾個動作反復嘗試。益智課堂中通常采用質疑、聯想、求異、逆向、發散等訓練方法。特別是在發散思維訓練更易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具有新穎成份的智力結果。
在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多角度思考,采用“多變”“多解”練習,使學生能夠打破思維定勢,善于從新的角度運用原有的知識,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給學生最大的空間,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