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維瑋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深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要在此基礎上再上一層樓,就必須抓好幾個關鍵之點,予以突破。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關鍵點;突破;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對高中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中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在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長期以來,高考應試教學思想一直束縛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手腳,限制著教師的想象,規范著學生的思維,使師生的認識都陷入了單行性誤區,導致了高中語文變成了單純的高考工具;傳統語文觀認為語文是一切學科之母,故而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注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這種觀點沒有錯誤,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隨著學生母語思維的成熟,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在補充不足和鞏固基礎的同時突出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審美性與哲理性。要達到這一要求,我們必須注重以下幾個制約教學改革的關鍵性問題。
一、要“變”觀念,尋求語文素質教育的新途徑
傳統、陳舊、落后的觀念是束縛人們行動的枷鎖。要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教育科研的專家。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①轉變教育觀念要領會中學素質教育創新理論。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鄧小平“三個面向”的培養創新人才的理論。②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教師要把握自己的角色,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的作用。總之,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他們真正參與教學過程。③轉變教育觀念必然要求教師提高業務素質。高中語文教師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也要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個體的、競爭的學習狀態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很可能變得"死板、冷漠、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而,教師要變"師必賢于弟子的觀念"為"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在教學中尋求新思路、新方式。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只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這樣就會限制他們的思維。因而,在課堂上要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興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
三、以教好新教材為載體,努力踐行新課標的各項要求
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是在初中基礎上的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對提高到什么程度一直研究不夠,課程標準上的表述也很模糊,大部分內容難以做出明確的界定,這就容易導致高中語文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廣度和深度的不明確,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封閉主義和形式主義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絕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在高中階段受升學考試的左右而視野狹窄,同時又因教學形式方法的單調而淺嘗輒止,學習的廣度與深度都遠遠達不到要求。學語文局限于課本,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幾頁練習題,沒有課外閱讀習慣和練筆習慣,課堂學習消極被動,浮在知識的表層無法深入等等,這就是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就在于對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教什么,范圍有多大,內容有多深;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當然,這都是深入到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很復雜的問題,一時恐怕解決不好。但是,還是希望大家都能來研究這一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并且能夠在新的課標中體現出來。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愉快教學的最佳效果與良好的課堂氣氛分不開。好的課堂氣氛應該與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教學內容的情感基調相一致、相協調,教與學雙方的認知、思維活動必須有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天地。應該是既靜謐又熾熱,既活潑又緊張的。既有播種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悅;既有在知識的皇宮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識堡壘的激烈戰斗。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緊緊地吸引學生步入科學知識的群峰中飽享秀色,樂而忘返;使學生奔馳在知識的大草原,產生一種對崇高、悠揚而心曠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其次,師生關系的和諧關鍵在教師。教師應熱愛所有的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師生間架起情感的橋梁。像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的那樣:“愛學生,這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不管在什么場合,教師都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只有意識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對優差生應一視同仁,處理問題不帶偏見。平時應多鼓勵引導,忌無處不到的批評訓斥。任何鄙夷譏諷、怒斥甚至體罰學生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教師還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相信學生都是求進步的,都是要學習、有旺盛求知欲的,都是能夠改正錯誤的。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要實現素質教育確立的目標,我們要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要著眼學生的未來發展,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要堅持不懈地調整和改革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帶來的新變化。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并要進行積極的教學反思,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予以發揚;找出存在的不足及時修正。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推動語文教學改革進入現代教育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