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娜
摘要: 一部讓觀眾喜聞樂見的紀錄片才是好紀錄片。而紀錄片故事的發生發展,需要一系列生動感人的情節來架構,而情節的講述則需要細膩、鮮活、突出主題思想的細節來支撐。因此,細節是紀錄片的血肉,是靈魂,是構成紀錄片的重要要素。將故事片的敘事方式引入紀錄片,應掌握敘事節奏、懸念和敘事結構三方面的技巧,這樣才能創作出成功的紀錄片來。紀錄片的字幕敘事策略的演變在屏幕文字的發展過程中也具有代表意義。
關鍵詞:紀錄片;字幕;敘事
在電視節目中,字幕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同樣,對于紀錄片來說,字幕和圖像、聲音、特技構成了一種多方位多信息渠道的傳播手段,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不少人認為紀錄片沒有必要打字幕,因為這樣露出更多人為因素,會削弱紀錄片的真實性,還回破壞了畫面美,阻礙對畫面的欣賞。但是,紀錄片中的字幕文字能夠創造出其他任何構成元素都無法替代的意義與風格特征。字幕文字的運用為現代紀錄片的一種重要創作手段,成為電視紀錄片增加真實感與感染力的一種隱密的策略。
一、紀錄片的敘事結構
現代意義上的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不僅是電視紀錄片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外在秩序的統一,同時也是創作者根據生活規律和主觀感受,以各種手段有主次、有層次地安排紀錄片內容,并使之成為嚴密、有機整體的行為過程。
遞進結構在紀錄片中經常被運用,既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編輯組合,從因到果,從先到后,由表及里,按時間進程,依次講述。這種結構是步步深入,層層深挖,從現象到本質,從事實到原因。它往往以持續漸進的事件關系來組織故事情節。敘述的事件與事件之間有一定內在聯系,成為一種線索和過渡的關系。而并列結構在紀錄片實際創作中往往呈現為版塊的形式,因此,又可以稱為版塊結構。情節以板塊為單元,板塊與板塊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其內在含有對比等修辭關系)。
二、增加紀實感的一種策略
在紀錄片中,其敘事元素除鏡頭畫面之外,還有一種主要的元素便是語言。這里的語言包括有聲語言,即解說和同期聲,也包括無聲的字幕。在這兩者之中,有聲語言是常規的、主要的敘事元素,無聲字幕則常常是一種輔助性的元素。就其效果而言,有聲語言與書面文字自身的天然固有差別造成了電視片中有聲語言和字幕文字的傳播效果有所不同。由于觀眾對于有聲用語言是被動的接受者,電視片中的有聲語言如果運用不慎或者編導者的主觀意識過強,往往會使紀錄片成為一個無所不知的上帝。典型的例子便是前些年在我國風行一時的政論片,那種縱橫裨闔、指點江山的宏篇大論之中有一種明顯的不容懷疑的、沒有選擇余地的意味。
與之相比,無聲字幕恰恰有一種客觀、冷靜、中立與嚴肅的色彩。同時,無聲字幕是需要觀眾去主動閱讀的,因而它也沒有解說的那種強制感。這些因素的綜合,使在恰當地方運用精當的字幕文字為紀錄片增添了客觀、紀實的品性。
此外,有聲語言與書面文字相比,前者先天帶有日常性、隨意性和個人色彩,而后者則正規、嚴肅、富于說教感,這也使得使用得當的字幕文字在有聲語言創造的親切感之中又為紀錄片憑添一種可信的理性成份。
基于這些原因,現在愈來愈多的創作者懂得更大限度在開發字幕的功用,巧妙地運用字幕,使自己的紀錄片的紀實風格更為徹底。在一些迫求紀實感的紀錄片中,越是至關重要、有震撼力的事實,越是以往需要解說抑揚頓挫、震聾發嘖的地方,編導者越是會放棄一切有聲語言,以一段無聲的文字來表達。
三、提高紀錄片認知價值的一種策略
一部好的紀錄片應該同時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較高的認識價值,也就是說現代的電視觀眾在欣賞紀錄片時不僅僅希望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情感的觸動,還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信息、增添知識。
在傳達理性知識這個問題上,畫面雖然有幫助人們理解的生動性、形象性,但單純的畫面無法體現知識的內涵,而解說因其轉瞬即逝的特點也不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在這一點上包括文字、數字和圖表的電視字幕具有獨到的優勢。字幕對觀眾來說有一個字面——語言——語義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又恰恰是觀眾理解、記憶所必須的。所以在紀錄片中冗長繁復的語言解釋不如一行簡潔的字幕或是一張清晰的圖表。
四、形成段落與節奏的一種策略
在紀錄片中,可以形成一個部(集)內部段落的元素有很多。可以是事件情節發展的本身,也可以是音樂、音響、特技等手段。
在重新注重紀錄片的紀實性特征的潮流中,許多紀錄片的創作者喜愛用聲畫同步、伴隨著追蹤的方式來紀錄事件。而這種方式又必然需要較長的篇幅、較大的時空,于是近些年常有長達幾十分鐘的紀錄片出現。以字幕形成片子段落,可以用片頭字幕配合主題音樂反復出現形成段落,也可以利用敘事性、抒情性、議論性文字給觀眾情緒造成緩沖形成段落。
五、是本文聲音的另一種標志
現代紀錄片中最強的一種潮流是編導者利用各種電視技術手法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原始狀態,紀錄生活的自然流程,用生活本來面目去感動人。但是無論這種紀實的追求達到怎樣的高度,紀錄片都不可能也不應該毫無目的、毫無意圖地把純粹的生活原狀端給觀眾,成熟的紀錄片必須有自己的聲音。
以往,中國的紀錄片本文的聲音過于簡單絕對,也過于主動,過于強加于人。對于所表現的事物或者單一地竭盡所能地高聲贊美,或者不加分析地批駁、指責.這種做法是和紀錄片本質相背離的。
總之,字幕文字是電視紀錄片的一種重要的創作元素,充分認識它的性質,使其真正參與到紀錄片的創作中來,是一種勢所必然的趨勢。但字幕也和電視片的其它創作元素一祥,需要編導有相當出色的創作水準,才能運用得當。為了使紀錄片獲得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紀錄片可以學習、借鑒影視劇和故事類電視節目的敘事方法,一部好的紀錄片要找到一個好的選題,要用畫面語言表達情感,爭取把紀錄片創作的像故事片一樣好看。
參考文獻:
[1] 馬曉春, 崔風華. 傳遞心靈的感受——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創造性[J]. 記者搖籃 , 2005,(07)
[2] 許清志. 電視紀錄片創作手法探討[J]. 山東視聽 , 2006,(04)
[3] 沈寧. 談電視紀錄片的創作[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 2001,(05)
[4] 朱愛武. 也談電視紀錄片創作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J]. 當代電視 , 2006,(07)
[5] 劉習良. 電視紀錄片辨析[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 2006,(03)
[6] 時宇石. 電視紀錄片的人文精神[J]. 新聞知識 , 2005,(09)
[7] 袁偉, 陸凱達, 顧鐘杰, 華飛. 記錄真實 感悟生活——電視紀錄片《淡季》創作談[J]. 視聽界 ,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