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靜

古有大禹治水“通九道”,今有“河長”上崗美河湖。
五月,繁花似錦,綠蔭如海。筆者跟隨“守望河湖看安康”媒體集中采訪組走進安康,在一周的時間里,傾聽著安康河長制實施以來,這里的山、這里的水所發生的變化,見證著安康的河長、湖長、河警、河督察、護河員乃至安康人民踐行河長制所做的積極努力。
在那里,我目睹漢陰縣觀音河所呈現的“綠水環繞、碧波蕩漾、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的人文和諧之美;平利縣壩河“十里水景,亭榭燈紅、清水漣漣,伸手可掬”的景象,桃花溪“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的自然畫卷;旬陽縣“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的神奇,以及“秦頭楚尾”的白河縣作為漢江出陜最后一道關口所履行的神圣職責……
在展示成績的同時,更不能忘記的是那些為安康水利發展默默奉獻的水利人。在山間、在峽谷、在河床,每一寸土地都凝聚了他們不負使命、守護一方清水的信念;在清晨、在傍晚、在黑夜,他們用腳步丈量,用青春澆灌人與自然生生不息的畫卷。
因為他們要始終守望那彌足珍貴的生命之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元旦賀詞指出“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之后,“河長”“湖長”“河警”“河督察”等相關一系列的名詞便開始“火”了起來。守望一方百姓,履行一份職責讓省、市、縣、鄉、村乃至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成為“河長”,作為生態護水衛士,他們正在努力讓每一條河流都成為風景。
對于陜西來講,“陜西河流存在著陜北水少、陜南水多、關中水系不均且部分地方水臟、水渾等問題,陜北、陜南、關中河流的水情差異也比較大,水體功能也不一樣,所以治理河流就非常復雜”,陜西省水利廳廳長王拴虎曾在一次相關河長制的發布會上如是說。他說,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我們看似在治河,實際上是流域的綜合治理與保護,是一個集生態、經濟、人文的系統性大工程。
的確,從古至今,治水、用水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大命題。古人治水是為了防護河流泛濫、阻止洪水成災,影響農耕生產;今人治水,也同樣有古人之夙愿,但更為艱巨的使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千秋大業。
從陜西山最多、水最多的安康來看,治水、防水、用水無疑是安康健康發展的頭等大事。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擔當著一江清水永續北上的重任。作為發展生態資源的富集區,生態經濟以及河長湖長制的先行者,實踐者,探索者,安康在努力完成一份“讓城鄉因環境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的“安康答卷”,為追趕超越,實現綠色崛起作出新時代生態發展的“安康貢獻”。
自從安康在全省啟動河長制以來,從江河到湖庫,從河長到湖長,從推行到深化,全市一盤棋,上下一張網,多方發力,系統治理,全民參與,管護治理水平持續提升,涉河違法行為明顯減少,河湖生態持續改善,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據安康市河長辦主任、市水利局局長吳平介紹,安康全市340公里漢江、5平方公里以上的941條河流和149個湖泊實現了“河長(湖長)+河警+X”責任體系全覆蓋。共有河長3244名、湖長234名,河警965名、湖警188名,年投入1500萬元,從貧困人員中開發公益崗位護河員3000名。其中,旬陽、白河列入水利部首批河長制信息化建設首批試點縣。全市建成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園2個、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園6個;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4家、省級水利風景區6家;建成40個市級和40個縣級水利產業園區。
此外,對漢江在內的14條河流25個斷面實時監測水質,全面開展以亂采砂石、亂排污水、亂倒垃圾涉河違法專項整治活動;以漢江為主的各條河湖垃圾漂浮物及時全面打撈處理,河道水庫環境和健康生態得到休養生息。目前安康市水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100%。
安康“三長治河”機制被水利部評選為“2017基層治水十大經驗”;安康“十二大改革創新亮點”入圍“陜西2017優秀改革案例”。同時,河長制“八進”、示范河流創建、智慧河道管理、護河巡河全流域常態落實等特色創新工作也都取得實效,形成了較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安康市每一個縣都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出了不同的河長制經驗。其中,嵐皋縣“三長治河”探索推行早,贊譽高;旬陽縣微信曬進度比成效,月清單月通報,建天眼護河道,38支愛心志愿護河隊助力全民治水效果好;白河縣建立云平臺、作戰室,跨界聯合執法,把好漢江出陜最后一道關口;漢陰縣月河規劃起步高,“321”治水監管體系有成效,云平臺管理、無人機巡查、手機彩鈴常提醒,工作精細上水平,企業投資護河美名揚;平利縣壩河十里水景,黃洋河全段規劃禁采砂,金沙河10余公里水源地全封閉,鎮村產業生態發展升級……等等,特別是安康瀛湖,拆除取締網箱3萬余口,處理存魚180萬斤,夢里水鄉、水畫小鎮建設持續推進。
安康在推行河長制過程中,還涌現了獨臂護河員、民間護水志愿者、民兵護河隊等一系列典型故事。為了家鄉風景獨美,他們永不停歇。

安康瀛湖

漢陰觀音河水庫
“守望河湖看安康”媒體行第一站就來到了省級重點水源保護地的漢陰縣觀音河水庫。這里承擔著全縣7.8萬人安全飲水和全縣約2萬畝農田灌溉。觀音河鎮鎮長、鎮級河湖長李志鵬告訴記者,“河長制實施以來,觀音河庫區17公里范圍內實行了封閉管制,增加標識標牌,白色垃圾明顯減少。現在的觀音河河道干凈整潔,湖水清澈碧綠,朱鹮、白鷺等十余種國家級野生保護鳥類,擇地而居,呈現了一幅人文和諧的生態畫卷。
據介紹,自實施河長湖長制工作以來,漢陰縣落實項目啟動資金357萬元,啟動了河湖管理信息化云平臺建設,建設安裝涵蓋全縣河湖水庫視頻監控點70處,實施全程監控;購置無人機1臺,實現無人機巡察河湖無盲區無死角;建立了護河員巡查軌跡查詢系統,能夠通過手機客戶端實現對護河員的考核智能化、信息化,成為河長湖長制工作管人、管事、管河湖的一大利器。
漢陰縣委書記、縣級總河長周永鑫在接受采訪中說:“我們河長定期巡查,初步形成了全天候全覆蓋全方位的立體化的河湖巡視守望的機制,大大的提升了我們河長制的科學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水平。”
此外,漢陰創新提出“3級河湖長+2級河警+1支保潔隊伍”的“321”河湖治理網絡體系,在完善河湖長制各項機制的基礎上,充分聚合社會力量參與河湖管理保護,借助漢陰縣“321基層治理模式”,將河長湖長制工作納入“三線”聯系群眾工作法,即:黨員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中心戶長聯系居民,擴大監督管理隊伍,引導社會各界愛護河湖。
來自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組建的民兵護河隊是由40人組成的自愿護河隊。一名護河員告訴記者,“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喝這里的水長大的,我有義務保護好這里的水。”一句很簡單的話卻蘊含深意。
而由安康博元實業公司創新組建的“精準扶貧、環保先行”的公益環保隊伍,已在漢陰縣觀音河及月河流域等6個鎮14個村與近百名貧困群眾達成民間護河協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河湖生態保護,還為當地貧困老百姓解決了脫貧問題,實現了環境保護與扶貧幫困合二為一的雙贏狀態。
就像漢陰縣鐵佛寺鎮雙喜村的獨臂護河員余世海,他從14歲就開始四處打工,有一次在磚廠打工時,不慎將手臂卷進了機械傳送帶,從此他失去右臂。之后,他在尋求工作中四處碰壁,偶然的一次機會讓他成為了漢陰縣唯一的一名殘疾人護河員。他告訴筆者,“我負責中河8公里河道的巡河工作,每天至少全面巡河一次,一年多下來,父親也加入到巡河護河隊伍中來。鄰居們也開始自覺將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站,河道垃圾越來越少。”他自豪地說,因為干了這個工作,每年多了5000元收入,以后還要繼續巡河,守護好養育我的母親河,帶動身邊更多的人愛河、護河。

平利長安鎮
“四面青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走進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平利縣,你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愜意,特別是被成功打造的桃花溪景區所驚嘆,這里融“幽、險、奇、秀為一體,青峰競秀、溝壑縱橫、瀑水飛懸、溪流蜿蜒”,這是一條河長制的升級版河流,不僅有效保護和修復了當地的自然生態,還是當地龍頭旅游村的一個重要延伸。
對此,安康市河長辦副主任周小舟說,河長制面對的不僅僅是大山、大河,面對桃花溪這樣的山間小溪同樣要打造河長制,確保每一條河流的生態環境。
據平利縣河長辦主任、水利局局長周家鵬介紹,平利縣在安康全市率先推行“一河一策”河湖保護治理模式,全面系統編制了4條縣級河流“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將壩河治理工程列入縣政府2017年為民辦理的十件實事之一,結合壩河的水文化特色和生態條件,先后建設了“壩河十里水景”、“東區景觀公園”、“長安河棧道”等重點水景工程,形成了以“壩河月湖”為中心的水景觀群,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重要陣地。
目前整個平利縣共有258名河長、223名護河員。在平利城鄉,無論是壩河、黃洋河還是嵐河、吉河四大流域,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一塊藍色的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各級河長的姓名、職責和監督電話。
此外,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三條紅線”,將壩河上起古仙洞電站下至西河鎮壩河出境斷面之間的河道、黃洋河全段劃定為禁采區。加強河流管理、監測監控,建設了河長制信息管理云平臺,在壩河城關段和黃洋河全流域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全時監控涉河違法違規行為。
在壩河十里水景采訪時,平利縣委常委、副縣長尚磊告訴筆者,壩河十里水景是平利縣河長制的示范地,經過打造,目前已經成為縣城居民休閑健身、文化娛樂的好去處。實現河長制以來,這里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河道變美了,老百姓守河、護河意識強了,生態環境有很大改善。
如今在平利,每條河流都有河長守護。圍繞“生活美、生態美、產業美、城鄉美、風尚美”五美麗平利,由水利、環保、公安等多部門聯合行動,推動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讓中國最美麗鄉村平利更美麗。“水清、河暢、岸凈、景美”,讓平利每條河流都成為一道風景。
旬陽,因水而生,可以說水是旬陽的魂。自清代以來就有“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等的神秘傳說。
媒體行于夜間抵達旬陽縣城。清涼夏日,站在太極城觀景臺你能感受到這里積淀深厚的漢水文化以及因旬河的蜿蜒而傳世的太極城。旬河水環城270度注入漢江,將老城和小河北環繞呈“S”形,形成陰陽兩魚島,山水相依,陰陽回旋,旬陽城的山水共同構成一幅形態逼真的天然太極圖。
2017年以來,旬陽縣制定縣鎮級河長湖長制實施方案35個,推行“三長三員”治河工作機制,設立縣鎮村級河(湖)長、河道(湖庫)警長和責任督察長,明確監管目標和管護河段,夯實河道“三員”工作職責,河長湖長制體系全面建立;安裝河長制公示牌176塊、湖長制公示牌23塊,完善了河長湖長和河湖名錄;建立了河長制巡查、會議、問題清單和考核問責與激勵等9種制度并嚴格落實,實現河湖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確保河長制工作推進有力。
今年53歲的朱先萍是旬陽縣雙河鎮人,她所創辦組織的愛心義工團隊在冊已經76人。談起河長制實施以來的變化,朱先萍說,“曾經,雙河鎮轄區的西岔河和潘家河,雖然水質優良,但有部分居民將家庭垃圾堆放在河邊,現在的雙河全民護河,有垃圾的地方會被貼上警示條,如今每周一和每周五都會成為居民集體自發撿拾垃圾的大日子”。
在旬陽,每個居民都是河流的家長,守水有責,愛水護水,用實際行動踐行河長制。據介紹,目前這種愛心義工團在雙河鎮有19支隊伍,成員多為家庭主婦,政府牽頭為其解決了服裝以及撿拾垃圾操作工具的問題,并為在冊義工購買保險,讓積極投身生態保護的居民都能享受實惠。
據旬陽縣河長辦主任、旬陽縣水利局局長王均介紹,旬陽縣積極調動全民護河熱情,拓展全民監管河湖渠道,推行水環境問題微信有獎舉報。建立天眼護河道,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予以發紅包獎勵;此外,各鎮、村等也通過微信曬進度的方式實時傳送,進行月清月單通報。這種應用微信創新辦公的形式不僅減少了人力物力,節約了時間,還建立了良好的競爭平臺,帶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更推動了旬陽河長制工作的有效進行。

旬陽縣太極城森林公園

位于旬陽縣城的濱河公園是旬陽河長制發展的一大工程。據介紹,這里由園內景區、防洪堤景觀、濱河廣場及停車庫三部分組成,是一個兼防洪、交通、城市景觀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公園。因旬陽特殊的地理位置,縣城基本沒有居民休閑空間,更沒有位置停車,在汛期期間,洪澇災害也不可避免,建立這個生態公園,解決了很多的后顧之憂,旬陽人民愛河護河意識增強,“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景象,讓更多旬陽人沐浴、享受。
素有“秦頭楚尾”之稱的白河縣,地處陜西東南部。縣境內有大小河溝765條,漢江在境內流長39.2公里,從白河縣出境進入湖北,是漢江出陜最后一道關口。
白河縣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暨限制發展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處于漢江出陜斷面的關鍵部位,承載著保護出陜水質的重任。
如何擔負起這一重任,白河縣創立了河長制監督管理平臺,建立了水上監控、水面巡查、水下監測三位一體的監督網絡。該平臺是覆蓋白河全縣所有河道信息,各級河長可以直接通過手機App了解所轄河道的相關信息,包括所轄河道水環境治理工作方案和進展,如“一河一檔”、“一河一策”治河策略、重點項目情況、水質現狀、河長公示牌分布等情況。還可以通過App進行智能巡河,巡河軌跡完整上傳至后臺長期保存,還可一鍵選擇與上傳河道類問題情況,為河道管理執法提供依據,為實現河長制工作“六無六有”提供保障,確保全縣河道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問到白河縣如何推進河長制,白河縣縣委書記陳暉說,“白河以‘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護水源水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白河21萬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白河縣率先在白石河開展市級示范河流創建,如今,白石河河道成為集綠色、生態、環保、休閑于一體,人工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和諧共生的生態廊道,形成“水清、河暢、岸凈、景美”的美麗白石河風光。

白河縣河長辦專職副主任柯昌立向記者介紹,2017年白河縣被國家河長辦確定為河長制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試點縣,通過建立河道沙盤,明晰了水質保護的“點、線、面”重點區域,“點”主要包括:出陜水質監測點、全縣鄰界水質監測點等;“線”主要包括:漢江河沿線、白石河沿線、冷水河沿線、紅石河沿線等 ;“面”主要包括:漢江水質重點監管區、縣城供水水源重點保護區、重點排污企業監管區、建筑垃圾重點防控區等,“點、線、面”的管控為河長制的作戰規劃、全面縱深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漢江出陜斷面自西向東流入湖北省境,常年監測結果顯示,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規定的Ⅱ類標準。
白河縣公安局治安大隊環食藥偵查隊隊長李金勇介紹,為確保白河縣全縣水資源綜合治理保駕護航,確保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白河縣公安局成立了河道警長制工作體系,對全縣河流實現河長+河警管理。除了收集梳理案件,打擊違法事件外,重點在白河縣下卡子公安檢查站對過往的車輛進行嚴格的檢查、登記存檔,特別是對重點危險品運輸車輛實行過境護送制度,確保不發生污染水源事件的發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三秦大地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我想這一定是陜西人最真切的期盼。
短短的幾天行程,給第一次造訪安康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安康山多、水多,因此,安康人民對水有很深的感情,對于治水、用水更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自從河長制湖長制實施以后,安康全市已經不單是把這作為一項工作,而是上升到保護水環境、水生態,造福一方百姓的高度。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來自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40人組成的民兵護衛隊,為了讓村民的用水環境有所保障,他們自發組織不定期的巡邏,保護家鄉的山水,你我同行動;還有獨臂護河員余世海的護河故事等等,為了保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安康全民參與行動,讓每一個人都加入到愛河、護河的隊伍中。
世外桃源般的觀音河、有著神化傳說的旬河、被潺潺流水環繞的桃花溪、還有那舒適愜意的壩河十里水景,處處都洋溢著恬靜舒心的感覺。安康的美,美在河湖、美在護河員,美在河長制湖長制的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