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萍
(西吉錢幣博物館 寧夏 固原 756299)
西吉縣作為寧夏南部最貧困的地區,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悠久的歷史沉淀,豐富的文化遺存。發源于月亮山南麓的葫蘆河(古稱瓦亭水、隴水,因紀念伏羲而得名)[1],流經甘肅靜寧縣至天水匯入渭河,貫穿西吉縣南北,西吉南接甘肅靜寧縣,靜寧縣城有秦漢時代修筑古城遺址,被稱為中華第一城的“成紀古城址”,曾有伏羲氏、女媧氏降生地的神話傳說。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先民在葫蘆河兩岸臺地上繁衍生息,制做陶器,捕狩獵物,形成了中國考古學上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筑長城以拒匈奴(北方的少數民族),戰國古長城遺址在寧夏存留約200公里,尤以西吉縣將臺堡、馬蓮川段保存最為完整,形成獨具特色古長城遺址(圖1)。春秋戰國固原地帶是戎、羌等少數民族主要游牧棲息地,玉橋團莊村西側有大面積戰國墓群分布,如西吉新營陳陽川戰國墓群和偏城崔家灣戰國墓群等墓群,并有許多出土文物,這些墓葬隨葬品,充分顯示戎、羌等游牧民族生活和青銅文化。戰國時期,整個固原地區成為北方少數民族重要的生活區域,在固原博物館就收藏有大量的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數民族風格青銅器[2]。秦漢以來曾是中原農耕文化和西域游牧民族文化的交匯地,也是漢唐絲綢之路東端北道的必經之路。西吉錢幣博物館收藏漢代鐵犁鏵和將臺堡王家灣村出土的60尊唐代佛像。據初步考察,將臺堡初建于宋代,并在此教軍而得名,作為村名和鄉政府名。堡位居本村高地,土筑而成,70米見方,均高12米,原開東門,現開南門。紅軍長征紀念碑位于將臺古堡東側,將臺堡南10公里處的火家集村有北宋著名的古城遺址“羊牧隆城”,《元豐九域志》卷3載:“(德順軍)天禧元年置羊牧隆城”“慶歷三年該羊牧隆城為隆德寨”。羊牧隆城和西吉現存堡寨城址一樣,是宋夏長期戰爭的軍事防御城址,在羊牧隆城西南五公里的興隆鎮單家集村,好水川流經這里,宋夏戰爭——好水之戰的古戰場遺址,至今尸骨堆層、頭顱、箭簇隨處可見。將臺堡(圖2)紅軍長征革命舊址位于西吉縣最好的產糧區,地勢平坦,雨水豐足,文化豐富,交通便捷,東進固原,南入甘肅靜寧縣,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古道之一。周邊有長城、古寨城址、烽燧、古堡古道緊密相連,發展將臺堡革命舊址紅色文化,必須深一步發掘將臺堡古文化遺存,了解將臺堡久遠的歷史

圖1 寧夏長城分布圖

圖2 將臺堡革命舊址
西吉縣文物和將臺堡革命舊址紅軍長征史料的收集工作開始于1984年寧夏全區各縣文物普查。西吉縣文物普查隊李懷仁、王炳忠等老一輩文物工作者通過實地調查考證,走訪群眾,許多回漢群眾積極提供資料和文物,并通過各級檔案館、史料館查閱關于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的史料。收集自1935年8月紅軍長征第一次到達西吉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在將臺堡會師即在寧夏六盤山(包括西吉、靜寧等縣)行軍、駐扎、打仗和創建地方紅色政權等政治、軍事活動,介紹紅軍領導人和紅軍的電報、手稿、錢幣、手雷、馬刀、草鞋、水壺等文物。1936年9月10日曾在堡內駐扎中央紅軍一方面軍司令部和二方面軍指揮部,堡西南墻下有住扎紅軍挖開退兵士門洞。堡東門外有一塊約3000余平方米場地,是會師紅軍舉行會師聯歡大會的場地。明確在1935年8月16日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領導率部隊(紅二十五軍)于中午向單家集清真寺(興隆南大寺)贈送“回漢兄弟親如一家”八字錦繡緞匾、六個大元寶、六只大肥羊的禮品事實。明確在1935年10月22至24日由賀龍、任弼時、李達等同志率領的紅二、四方面軍與左權、鄧小平率領的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在將臺堡會師的遺址(圖3)。明確1936年10月11日紅二方面軍駐扎公易劉宇村、戴家岔駐扎時的革命遺址。收集到西吉單南清真寺保存的1935年10月當時群眾接待毛主席和紅軍領導人用過的長條桌、方桌和木椅等珍貴革命文物。

圖3 將臺堡革命舊址
經過西吉文博前輩多年對西吉紅色革命史料及紅色文物的走訪、調查、收集、保管、展覽宣傳,多次向上級有關黨政文化、文物等領導部門和黨報、黨刊送史料建議修建紀念設施。1995年,中共西吉縣委、縣人民政府向中共寧夏區黨委、區人民政府呈報了關于在將臺堡革命舊址修建紀念碑的專題報告。1995年,中共寧夏區黨委領導向中央和中宣部呈報修建將臺堡會師紀念碑的報告獲準。1996年9月1日由時任黨的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總書記親筆提寫了將臺堡紀念碑的碑銘。1996年由薄一波親書“將臺堡”堡名。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會師將臺堡,在將臺堡古堡內修建紅軍長征革命舊址紀念園,園內修建展陳三軍會師紀念館及參與革命的老將軍題詞“翰林苑”。在古堡東側修建紅軍會師紀念碑(圖4),從碑座基底到碑冠高19.36米(象征1936年),紀念碑坐落在60個臺階筑起的臺基上,象征著紅軍長征既將臺堡會師的60周年紀念與會師時間為1936年10月22日。碑主體由大理石砌成,坐西向東,正面豎立鐫刻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的碑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落款:江澤民一九九六年九月一日,共計28個字,楷書體紅漆裝色,筆體雄渾瀟灑,蒼勁有力。碑背下部碑文,簡述紅軍會師過程與紀念碑落成,隸書題。陰刻,漆裝紅色,底部陰刻千元以上建碑捐款單位和個人名單。碑底部周圍浮雕紅軍長征人物圖案,顯示紅軍跋山涉水,艱難行軍。碑端三位紅軍形象半身石雕像,并荷槍實彈,雄偉中寓有嚴峻。以示紅軍實現三大主力會師氣壯山河的勇氣和不懈努力、奮斗的氣魄。

圖4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1996年10月22日,首都各界人士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莊嚴宣布: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分別在甘肅的會寧和寧夏的將臺堡會師,勝利結束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同一天,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和寧夏軍區聯合主辦,西吉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在縣城和將臺堡隆重舉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及將臺堡會師紀念碑修建落成典禮大會,這是在寧夏最高規格的紀念大會。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央黨史研究室、二炮政治部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毛澤東的親屬,還有陜、甘兄弟省委、省政府代表,寧夏各廳局市縣代表以及西吉縣的黨政、文化、文博、金融、各鄉鎮、學校、共青、婦女團體與當地回漢群眾約二萬余人,參加盛大的紀念大會。寧夏區黨委宣傳部還把將臺堡會師的革命紀念舊址確立為寧夏區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臺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這樣一件涉及中國黨史、革命史、軍事史和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時刻的重大事件,使將臺堡具有獨特歷史和政治地位。
為了使新建落成的將臺堡紅色故事不再是紀念碑,從外觀形象到內涵以及史料的系統性和真實性得以確立,在西吉縣的各黨政機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西吉宣傳、文化、文博工作人員辛勤合力下,請求領導人題詞為紀念大會增添異彩,包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以及其他參加紀念大會的參會人員共計36人的親筆題詞,還有書畫名人為慶賀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捐贈的書畫墨寶46副。在1996年10月將臺堡革命舊址舉辦盛大的活動以來,西吉錢幣博物館收集整理了關于紅軍長征相關人的墨寶及再走長征路的重要人來將臺堡的記實,如那些親身在西吉征戰過老將軍的敬獻墨寶現已成國家二級文物。通過大量的紅軍長征途徑西吉縣將臺堡、單家集、平峰鎮等地遺留的遺物;查證的電文史料;走訪的群眾回憶故事;在世的革命領導人的敘事墨寶,西吉縣文博前輩做了大量的收集、展覽和宣傳。據統計,《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國家級新聞單位和報刊都宣傳過關于西吉錢幣收藏工作和將臺堡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事實。
紅色革命、紅色文化深受國家領導人的重視,2016年7月習近平主席來到西吉縣將臺堡革命舊址,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向紅軍長征紀念碑敬獻花籃,習近平主席說:“這次專程來這里,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完全有信心和決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主席三次來固原調研,并對紅軍長征的偉大事實做了準確的評價和定位,我們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走好長征路和做好長征人,作為文博工作者要科學宣傳長征事跡:
1.要從遺物、遺址、史料、健在見證人那里挖掘歷史的真實本源。
2.不能因宣傳推廣文化產業而編故事。
3.我們要科學挖掘紅色文化、紅色旅游產業。與時俱進,以點帶面、逐漸覆蓋方式做好做大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4.長征精神體現了吃苦耐勞、不畏艱險高貴品格,挖掘紅色文化和宣傳不能脫離這個事實。
5.因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具有重大紀念意義,所以我們紅色文化宣傳要有儀式感,要在特殊的日子里做特殊紀念儀式,從而達到向社會各層次人群推廣宣教的目的。
博物館、革命舊址紀念館都被定為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圖5)。它具有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承載功能,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博物館、紀念館的建設與存在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主要標志之一。博物館、紀念館是收集、保存、研究、展覽西吉幾千年地方歷史文化的縮影,是宣傳教育西吉人民懂得歷史、尊重自然、相信科學、勤勞樸實謀發展的致富道路。西吉縣是寧夏南部最貧困的地區,卻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西吉縣錢幣博物館古錢幣收藏聲譽享譽海內外,西吉將臺堡革命舊址是紅色文化的革命勝地,這兩處建筑分在異處,卻緊密相連,是西吉文化、文博事業建設發展的主要標志。作為當地的文化工作者,我們要科學利用兩館文物的展示與宣傳,發揮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的功能。

圖5 學習長征精神
1.將臺堡革命舊址紅色文化、長征精神,廣泛被社會各界推崇和發揚,各種地方紀念大會在此舉行,新的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丞待科學利用。將臺堡紅軍長征革命舊址一直隸屬于縣文廣局,西吉錢幣博物館管理基本業務,近年紀念舊址從建筑外觀和舉辦大型活動上都有空前的現狀改觀,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工作不能及時銜接,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專業工作人員力量薄弱等,使得紀念園發展利用及宣教功能的最大化嚴重滯后,成立獨立的機構迫在眉睫。
2.深層挖掘紅軍長征歷史故事,創新三軍會師紀念館的展覽宣教形式,突破以往的圖片、文字介紹,增加紅軍長征事跡影視制作,提高布展方式,加強高科技宣教的優勢。將陳列在西吉錢幣博物館革命文物匯集到將臺革命舊址三軍會師館,保證紅色文物展覽更加充實完整。
3.充分發揮將臺堡革命舊址宣教功能,增強回漢民族愛國主義熱情,提高講解人員綜合素質。博物館、紅色文化紀念館所有的文物信息除了展示陳列讓觀眾了解外,主要依靠講解員來傳遞信息,所以對講解員要有較高要求,必須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充分熟悉地方歷史和文物古跡,熟悉中國革命史、軍事史、黨史和長征史等。以人為本,把生硬的歷史,用扎實學識通過語言轉變成活的故事,對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的人群需求做到周到詳實的宣講,從而大大增強人們對紅軍精神、紅色文化的了解,使受教群體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精神上得到升華。
4.緊抓時機,充分宣傳,多層面吸引宣教對象。紅色文化紀念館普遍存在游客淡季的問題,作為工作人員我們要充分利用黨建日、軍建日、會師日等各界人士來將臺堡緬懷先烈、參觀展覽的機會,認真負責、積極熱情地對待每次紀念活動。從自身做起,發揚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使每次來館人群有駐足感、精神振奮感。在人流淡季,制造機會,播放關于長征故事影視作品,加強對當地中小學生走進紅色圣地、弘揚長征精神和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