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風

在剛剛結束的歐洲薩托利2018陸軍裝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推出了新型的KF41“猞猁”重型步兵戰車。這個型號是在兩年前推出的KF31基礎上做了大幅強化,成為迄今為止國際軍貿市場上防護最好、重量最大的履帶式步兵戰車。
KF41在動力系統選型、整體方案設計、武器裝備選擇上有一定的特點,體現出萊茵金屬公司對未來陸地戰爭的認識,也意味著萊茵金屬公司對于未來步兵戰車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KF41采用相對傳統的總體布局。它的動力艙安裝在車體前部,中部和后部為載員艙。炮塔安裝在車體頂部靠前位置,炮塔座圈的前緣幾乎和車頂平面的前緣相切。這樣主炮可以獲得更大的俯角。載員艙內可乘坐8名步兵。
在傳統上,德國的重型履帶式戰斗車輛發動機由MTU公司獨家壟斷。但是這一次萊茵金屬公司卻選擇了另外一家供應商,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利勃海爾公司以生產各類工程機械而著稱,很少有人知道它在重型柴油機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
萊茵金屬公司在KF41的參數介紹中,并沒有直接說明選用了利勃海爾哪一個型號的柴油機。根據對利勃海爾公司柴油機產品線的分析,很有可能是12缸的9612系列。KF41采用了德國倫克公司的變速箱,具體型號不詳。
KF41在動力系統設計上的一個較大特點,是把發動機排氣管和冷卻空氣進氣道都設置在了車尾,分別設置于尾門的兩側。發動機排氣和冷卻空氣都通過乘員艙兩側的氣道進出發動機艙。
KF41裝有“長矛”2炮塔,主要武器選用了萊茵金屬公司“奧丁”35毫米機關炮,與著名的厄立空雙35毫米高炮具有相同的內彈道性能,彈藥也可以通用。炮塔兩側還各裝備了兩枚以色列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多用途導彈,行軍時收納在炮塔左側的凹槽里,發射前通過機械臂展開。
傳統上,步兵戰車的動力艙都設置在車體的前部,駕駛員的右側。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傾斜的前甲下方不能坐人的位置,把后面寬大的艙體留給步兵,同時動力艙本身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防護加分。但是這樣一來,發動機的散熱窗口就必須開設在頂甲上,迫使炮塔的安裝位置偏向后方,擠占了步兵的乘坐空間。KF41依然采用傳統的有人炮塔,車長和炮長都位于炮塔吊籃內。因此炮塔靠前對步兵長時間乘坐是有利的。
炮塔靠前還有利于火炮的俯角擴大。在歐洲地區,這可能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近幾年來,德國陸軍參加了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對于山地作戰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火炮的俯角對于能否有效打擊山谷中的目標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俯角越大越好,這就要求武器站或者炮塔的安裝位置要盡量靠前。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因素,萊茵金屬公司取消了傳統上的頂甲散熱窗,把發動機冷卻器進口和發動機排氣口都設置到了車體尾部。
這樣會帶來新的問題。KF41戰斗全重已經超過了很多一代、二代主戰坦克,相應的發動機功率達到了850千瓦。這對散熱要求很高。無論是冷卻空氣的進氣,還是發動機廢氣、散熱空氣的排氣量都相當大,因此氣道的體積是很可觀的。受鐵路、公路運輸的一些條件制約,裝甲戰斗車輛的寬度是有上限的,兩側氣道就只能擠占乘員艙的內部空間了。德國裝甲戰斗車輛的寬度都比較大,無論輪式還是履帶式步兵戰車的座椅后方都有一個很大的空間,用來存放背包。現在這兩個空間顯然就不會有那么寬裕了。另外狹長的氣道也增加了氣體流動的阻力,可能需要在冷卻空氣進氣口內設置較大功率的風機,利于冷卻空氣的流入和熱空氣的排出。
萊茵金屬公司這次選用利勃海爾柴油機,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出于控制成本的考慮。MTU公司能夠提供給步兵戰車使用的柴油機,如今已經是890系列當家。這種柴油機雖然性能優越,但價錢也讓人心頭一緊。所以萊茵金屬公司這次的選擇也可能是一種試水行為。
根據民用車輛界人士的評論,利勃海爾柴油機的性能并不突出,甚至還不如美國的卡特皮勒柴油機。利勃海爾公司似乎也沒有認真考慮過進入軍用市場的事情。因此萊茵金屬公司如果這次下定決心要開發一個新的分系統供應商,可能還要付出一些代價。
但是萊茵金屬公司對于MTU的柴油機并不陌生,如果利勃海爾柴油機的表現不好,換回MTU也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在主炮的選擇上,萊茵金屬公司邁出了勇敢的一步,用脫胎于高射炮的35毫米炮取代了西方傳統上的30毫米炮。這其中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彈藥規格的統一,還在于為KF41這種步兵戰車提供了實質性的防空火力。
以往步兵戰車所使用的30毫米炮,雖然在理論上可以用來打擊空中目標,但無論射程、彈藥威力還是彈藥品種,都只能讓這種能力停留在紙面上。這在無人機大量普及之前,并不是什么問題,因為對手的戰斗轟炸機和武裝直升機數量都是有限的,大量的地空導彈完全可以為裝甲部隊支撐起一張安全的防空網。
微型無人機大量出現在市場上之后,局面就完全改觀了。一臺售價幾千元人民幣的大疆無人機,就可以為步兵分隊提供有效的空中偵察能力。它們雖然飛行距離近、有效載荷少、抗干擾能力差,但價格低廉、數量巨大、防不勝防。一旦和炮兵火力結合起來,就會對另一方形成嚴重的威脅。30毫米炮是很難對付這種目標的,但是35毫米炮就不一樣了,它可以配很多種防空彈藥,例如著名的“阿海德”彈藥,就能輕松地把小型無人機打下來。當然,35毫米炮武器系統要比30毫米炮昂貴得多。
KF31的戰斗全重已經超過30噸,KF41更是達到了45噸,和“美洲虎”步兵戰車在同一等級。從外觀上看,KF41在車體各個方向覆蓋有厚度較大的附加裝甲。萊茵金屬公司并沒有披露附加裝甲的具體材質和結構,但是德國對反應裝甲一直持否定態度,更加傾向于主動防護技術。因此,這些附加裝甲更有可能是復合材料制成的。從這個重量看,俄羅斯現役步兵戰車上的30毫米炮是很難擊穿它的,100毫米滑膛炮發射的破甲彈和步兵反坦克火箭也未必能啃得動它。



萊茵金屬公司將KF41稱為下一代步兵戰車,這似乎有夸大其詞的意味。KF41無論是在車體結構、動力系統原理、行走機構、防護技術、武器裝備還是信息化程度方面,都沒有發生質的飛躍。萊茵金屬公司提出,KF41的車體和上裝是可以模塊化組合的,改變了傳統步兵戰車的設計理念。這或許是事實,但對于步兵戰車來說,似乎不能成為劃代的理由。因此,KF41只能看做是一種完善版的傳統步兵戰車。
以色列陸軍根據實戰認為,步兵戰車搭載了更多士兵,要伴隨主戰坦克突擊,需要和坦克相當甚至更好的防護能力。以色列也因此而在“梅卡瓦”坦克底盤上推出了“雌虎”重型步兵戰車。中國的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也在59式坦克底盤上改造出了一種重型步兵戰車,受到業界關注。
然而,德國才是步兵戰車重型化方面的先行者。德國戰后第一代步兵戰車“黃鼠狼”就重達28.2噸,比同時代的蘇聯BMP-1/2重了一倍有余。美國在80年代推出的M-2“布雷德利”也不如它重。德國甚至在“黃鼠狼”底盤上為巴西研制了一款輕型坦克。德國第二代步兵戰車“美洲獅”延續了重型化的思路,最強防護型的戰斗全重達到了43噸以上。KF41的戰斗全重甚至比“美洲獅”更重,實際防護水平更高。
在這種思路下設計出來的KF41,堪稱當今最重型化步兵戰車,價格顯然也在第一方陣。實戰效果如何,需要有一個土豪用戶來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