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船廠

蘇35在蘇系戰斗機愛好者之間有著很高的人氣。不少人都用“最接近四代機的三代機”來形容它的綜合性能。那么除了繼承蘇27的氣動布局,蘇35到底和蘇27有哪些不同呢?
蘇35的研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蘇27戰斗機才開始定型測試。由于蘇27火控系統的性能以及機動性的優勢不能壓制同時代美軍正在列裝的F-15C戰斗機,所以蘇27還沒有入役,蘇聯空軍便開啟了該機的升級研制工作。
然而蘇聯的解體使俄羅斯所有的軍工研發項目都停擺了。雖然上世紀90年代初蘇27改進型項目中的雷達、發動機、導彈等子系統的研制已經開始,但直到2009年前后該項目還處于“僅有原型機”的狀態。期間,蘇霍伊公司曾在1995年、2009年間先后推出蘇35、蘇37等多型技術驗證機參加世界各地的航展,并以“合作研制”的方式入選過印度、印尼及個別西亞國家的下一代戰斗機采購計劃。但缺乏資金還是使蘇35定型的“最后一里路”走了足足20年。
如今入役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5是蘇27現代化改進第二輪的產物,樣機首飛于2008年。然而該機較高的單價使俄羅斯政府幾度推遲采購,直到普京上臺,開始重整俄軍軍備,蘇35才開始小批量裝備。而數度傳出采購蘇35的印度,則因為單價與交付日期等緣故至今沒有購買。
相對于蘇27,蘇35改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增加空中機動性,第二是提升武器掛載能力。


為了獲得更強的機動性,研制團隊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換新發動機,二是改進航電,三是加矢量控制技術。蘇35搭載了更新型號的發動機(當前主要是117S型),它的各項指標均比早期型號更加優秀。由于采用了更加現代的航電軟件和矢量控制推進技術,蘇35在做夸張的超機動動作時更易控制。由于采用了矢量控制推進技術,蘇35的尾噴口可以在一定角度內上下翻轉,這是它與蘇27最明顯的區別。
蘇35與蘇27外形尺寸稍有差別,但機身結構卻有較大變化。加上采用了新工藝和新材料,蘇35機身抗過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蘇35所用的是俄羅斯現今最先進的N035“雪豹”雷達,取代了蘇27上老舊的“甲蟲”雷達?!把┍崩走_其實也是“蘇聯遺產”。它使用無源相控陣體制,工作在X波段,能同時追蹤30個目標,鎖定8個目標,對高空大型目標的工作距離超過了250千米。由于該雷達功率較大,在中近距離對隱身平臺也有不錯的探測能力。雖然“雪豹”雷達的部分技術指標還達不到世界一流水平,但總體性能比蘇27的雷達要強得多。
蘇35全面升級了火控軟硬件,從而能使用更先進的彈藥。它有12個掛點,其中一部分掛點可以使用復合掛架,可以使用包括Kh-59、Kh-31在內的空對地導彈,以及KAB-500/1500等型號的激光制導炸彈。有賴于雷達性能的提升,蘇35能更好的發揮R-77等俄羅斯新一代空對空導彈的性能,制空能力更強。
與剛剛入役的蘇34戰斗轟炸機一樣,蘇35也能掛載“希比內”電子對抗吊艙,加之升級了機內電子對抗系統,電子戰能力遠非蘇27可比。由于換裝了新型紅外干擾彈和電子支援裝置,蘇35的尾椎比蘇27更粗更大。
蘇35的火控與電子戰系統并非來自蘇27現代化改進項目,而是蘇30MK與蘇34戰斗轟炸機的研制成果。蘇35項目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還一度在翼身融合體處裝有可動鴨翼,但后來隨著相關研制的深入,定型時蘇35取消了這個設計。鴨翼最終裝到了空重更大的蘇30SM上。
總的來說,如今的蘇35并不等于研制之初的蘇27M。它在研制后期為了適應多用途作戰的需要,增加了使用制導武器對地攻擊的功能。為了對抗F-22與F-35,蘇35在加強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近距格斗能力。它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大航程、高機動、強掛載等方面。
然而蘇35說到底也只是一種在三代機基礎上研發的“完全體”三代多用途戰斗機。在與四代機對抗時,沒有隱形、超音速巡航等弱點讓它處于不利的地位。當然,如果能夠通過合理的戰術充分發揮它多樣化掛載與飛行性能上的優勢,并及時升級航電系統,加強信息化程度,蘇35完全可以和F-351E面較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