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
《這有什么用》一文,瞬間點中了我的死穴,因為我也曾是這樣的家長。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武斷地以“有用”或“無用”對其所做的事進行評判。我身邊這樣的家長很多,大家把目光都投注在“有用”上,一些“無用”的東西被屏蔽在了孩子的世界之外。
家長越重視“有用”,對孩子的教育就越功利化,對孩子的要求就越高。以前,我們考試能及格,家長就覺得不錯;要是能考80分以上,家長、老師都會特別高興。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孩子考90來分,名次也可能在班上靠后,老師覺得拖班級的后退,家長覺得孩子不夠優(yōu)秀。于是,大家不斷給孩子加壓,報班補課,力爭考取100分。但光考100分也不行,與別人競爭還是沒有優(yōu)勢,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也考了100分。因此,大家再加碼,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音樂、舞蹈、繪畫、武術、陶藝……你報,我也報,甚至報得更多,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更多”。總之,不能輸給別人。
每個孩子似乎都成了神童,功課門門優(yōu)秀,特長樣樣拿得出手,遍地都是天才少年。但正如《神童泛濫》一文所言:“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社會上,許多平凡、普通、庸俗的人,從何而來?”
前段時間重讀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其中慕容復的故事發(fā)人深思。江湖上有“南慕容,北喬峰”之稱,可見慕容家和喬峰在江湖中的地位。作為慕容家的繼承人,慕容復不但繼承了家傳絕招“斗轉星移”,還通過參合莊的“還施水閣”與曼陀山莊的“瑯嬛玉洞”,習得各門派的多種武功,可謂相當博學。然而事實上,慕容復和喬峰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是慕容復不夠聰明嗎?當然不是,能夠學得那么多武功,肯定不是平庸之輩。慕容復的問題在于所學博而不精、雜而不純。這正是現(xiàn)在的少年天才們所存在的問題,琴棋書畫樣樣都會,但樣樣不精,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小圈子里可能風光無限,但在大環(huán)境中就會普普通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在這方面耗費得多,在另一方面自然就投入得少。慕容復武功博而不精,就是因為他致力于復國,未能潛心練武?,F(xiàn)在有好多孩子,整天蔫不拉幾、無精打采的,缺乏少年應有的朝氣和活力,明顯沒有精氣神,這和精力的過度消耗有極大的關系。這也就是很多孩子天天在補課,但成績不見長的原因——孩子的精力都耗費在補課上了,哪還有精力鉆研學習?
我們一直在倡導因材施教,但在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時從不因材施教,而是跟風隨大流,別人做什么自己就跟著做什么,別人報了什么培訓班自己就跟著報什么培訓班。因為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別人家的孩子能學會的,自家孩子肯定能學會,一定不能輸給別人。我覺得這是一種隨大流的比拼,根本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發(fā)展孩子的長處,彌補孩子的不足。然而,有幾個家長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有不足呢?
我們不能老把目光放在“有用”上,而應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不然時間久了就只會趕著孩子走功利化的獨木橋,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河里。
前幾天,有幾個訪問團來編輯部參觀,有人問閱讀對中學生有什么意義。剛好選稿時,看到錢穆先生《文學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更高的人生》,我便借用作答: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更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