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的服務外包是生產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平臺,服務外包有利于優化社會生產資源配置,匹配要素與市場需求,促進過剩產能化解,節約企業管理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隨著共享經濟理念的推進,及基于全球資源共享與產業精細化分工的驅動,服務外包在技術共享、產業融合等方面不斷創新出新的模式,逐步成為服務全球化的主導模式。
[關鍵詞] 服務外包 生產端共享經濟 技術共享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 F7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8)03-0052-04
[基金項目]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2014GXS4B062)。
[作者簡介] 涂舒(1986 — ),女,江蘇南京人,經濟學博士,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服務外包、服務貿易、服務經濟。
引 言
生產端的共享經濟蘊含著共享資源、協同生產和信任機制三個基本要素。生產端的共享經濟供求雙方為企業—企業,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生產端的共享經濟不再只依賴個體的互聯網資源整合平臺,而是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與產能,進而解決生產領域的資源結構性矛盾與不同層次的生產能力短缺。在此過程中,共享經濟需要依靠技術分解或界定產權,實現降低交易成本并實現帕累托改進。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及在實體經濟中的加速應用,共享經濟的知識共享化與共享互聯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服務外包是生產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
一、服務外包本質:
基于知識共享的社會化專業分工
服務外包是典型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知識資本和智力資本密集型的現代高技術服務業;同時,服務外包又具有強烈的產業集聚效應,通過中間投入將集聚經濟引入最終產品企業。發包的最初動機是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實際上,通過信息化技術和市場資源整合能力,向用戶輸出標準化服務,發包方與接包方往往能實現雙贏,促進社會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即專業服務供應商通過合同或合作的方式,為組織(企業、政府、社團等)提供服務,完成其內部現有或新增的業務流程中持續投入的中間服務活動的經濟活動。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基于成本套利的非核心業務外包,逐漸演化為充分利用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源進行企業自身價值提升的模式。內容包含企業原有或新增的核心及非核心業務,如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的行業解決方案設計服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研發設計服務等。服務外包的發包動機也從最初單一的成本節約逐漸演化到資源整合與管理、流程再造和價值創造,接包方發包方的關系更演化為一種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Bergkvist and Johansson,2007; Vitasek and Manrodt,2012)。這種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意味著,第一,接包的內容有向產業價值鏈高端逐步升級的趨勢,基于知識產權共享的服務外包成為可能;第二,接包方與發包方不再是單一固定角色,接包方也可以進行發包,甚至出現反向外包(Reverse Outsourcing)的情形,即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包,或在發達國家建立離岸戰略中心。
二、基于共享經濟的服務外包生成演化機制
隨著服務全球化及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形態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本、智力資本、貨幣資本等要素資本不斷向服務業聚集,從跨國流動、跨區域流動到跨產業流動,為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另一方面,生產環節的精細化、國際分工的專業化以及制造業信息化與服務化的趨勢釋放出更多的消費性與生產性服務需求。公共部門的快速擴張,也不斷增加著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從全球角度看,服務業長期投資的持續增加及在FDI存量中比重的不斷提升,促使貿易強化機制加速作用于服務外包的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具體來看,在全球共享經濟浪潮下,服務外包市場的生成與演化主要基于以下機制:
第一,傳統產業精細化生產的直接剝離。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品,對工業生產部門的生產效率水平具有重要的正向影響。隨著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生產環節的精細化發展,服務環節逐漸從制造業的生產環節中剝離出來。服務外包產業理論表明,服務外包屬于現代高技術服務業中的分支,是典型的人力資源與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越是高端的服務外包業務,內含的信息技術、研發技術越高端,作為中間品投入制造業等工業部門的生產中,有利于提高制造業的服務化水平與全要素生產率。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導致的智能制造釋放出的高端服務外包需求,抑或發展中國家在被動“去工業化”背景下的轉型升級對生產性服務外包的依賴,都驅動著服務外包不斷向傳統產業的垂直領域加速滲透。
第二,基于資源優化配置的知識共享與風險共擔。服務外包產業進入“3.0時代”,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發包動機,已從簡單的基于成本節約目標的非核心外包,轉變為基于價值提升的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從企業外部的市場中購買專業化服務,不僅成本低質量優,而且在部分研發投入外包時,有利于化解風險,分享知識產權。服務外包產業是企業內外部資源、產業間資源重組與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對生產效率的提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作為中間投入品的服務外包(軟件研發、系統集成、管理咨詢、解決方案提供、產品研發與設計等)中技術含量高的業務形態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意義更為重要。尤其是工業企業釋放的外包服務需求,由此帶來的要素重組效應會推動工業化朝著更集約的方向發展。要素重組使生產部門將生產資源集中到更為有效的生產環節上,最大程度實現人力、資源等要素的匹配。
第三,基于技術溢出與吸收創新效應的主動承接。在共享資源與知識的服務全球化背景下,發包商與接包商通常具有雙重性,發包商既從接包商那里承接外包業務,也會基于成本與核心競爭力的考慮進行反包。總之,接包逐漸由被動向主動過渡,通過主動承接技術含量高的服務外包,不斷推動工業與服務部門向先進技術前沿靠近,在充分吸收與學習創新的基礎上,提升服務外包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并獲得反包的話語權。
第四,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如今,行業的競爭已延伸到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上,基于加強供應鏈控制的關聯業務外包逐漸增多,服務外包主體間的關系也突破了簡單的契約買賣,形成基于資源互補與合作共贏的戰略伙伴聯盟。在此過程中,接包方的資源整合能力、行業理解能力、接發包方之間的信任與承諾、企業發展愿景共享程度等都決定著服務外包業務的規模與層級。
三、共享經濟下服務外包模式
新技術、新政策、新模式賦予了服務外包產業新生態。未來,服務外包產業將從一個特惠型產業逐步走向普惠型產業;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城市與企業將會深刻認識到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潛力與巨大影響力,服務外包不僅打破企業邊界、產業邊界,更打通了全球產業邊界,互聯互通、跨界融合,將成為引領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而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高端化轉型,需要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與產品集成上加強激勵與保護。
(一)基于技術共享的服務外包模式
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服務外包業務及模式的創新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涌現了包括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 S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as-a-Service, PaaS)及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等三個業務類型的云計算服務。隨著云計算應用的加快發展,基于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專業服務提供商將為客戶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服務。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以及企業雇傭員工的剛性成本持續增加,大量高效的企業管理需求應運而生。當前,服務外包以新一代信息產業為基礎,以SaaS、PaaS、IaaS及在此基礎上的云計算,使得服務供應商能夠為客戶提供模塊化等定價體系,促使服務外包商更多地提供一對多服務,并支持服務的全球化交付模式。其中,SaaS是一種一經要求即可使用的模式。主要的商業模式包括免費、一次性購買永久使用、一次性購買定期付費、云端訂購等,并正在向客戶關系管理、企業信息化、人力資源等領域滲透。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服務外包,尤其是信息技術外包的商業模式產生了顛覆式影響。在此背景下,創造新的服務需求,構建新的增值模式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必須。將服務作為核心的SaaS軟件模式改變的是軟件和服務之間的界限。此外,技術的發展與共享需求的增加,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搭建基于技術的眾包平臺。眾包模式逐漸成為推動全球化和創新的重要途徑。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項目分解,使得產品及服務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使原本傳統、封閉、獨享的創新模式與產品提供方式變成開放、共享與共創的模式。以智能硬件項目開發為例,整個項目涉及的技術知識包括電子,機械加工,信息技術,光電,醫學生物等眾多領域,一個企業很難滿足全部細分領域專業知識的要求,而基于知識共享的服務外包眾包平臺剛好解決了這部分結構性知識矛盾。據知名數據公司GARTNER預測,眾包將在未來5~10年呈爆發增長態勢。
(二)基于產業融合共享的服務外包模式
隨著制造業服務化趨勢的加深,制造業對服務外包的需求明顯增強。制造業對差異化服務外包的共享,促成了服務外包在岸市場的不斷擴大與垂直領域的加速延伸。制造業服務化的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在人口紅利、開放紅利等支撐中國加工制造優勢逐漸殆盡的背景下,國內出現了明顯的所謂“消極的去工業化”現象,即在本國制造業尚未發展充分的情況下,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資源要素被迫從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等部門,導致制造業絕對值和相對規模不斷下降,并造成制造業對服務外包中與制造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需求增長緩慢。
事實上,服務業與制造業具有天然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享資源的互動發展關系。高端服務業能夠為先進制造業提供知識密集型生產要素,先進制造業的不斷優化升級能夠釋放出更多更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中國的“消極去工業化”現象部分源于缺乏包含生產性服務業等內容的服務外包的驅動,即服務外包產業尚未能形成推動中國制造業高端化轉型升級的驅動力,原因在于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過程中基于制造業的服務人才存量太少,服務外包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與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制造業企業外包服務的意識比較淡薄。
服務外包屬于典型的通過模塊化方式將市場價值分散的產業形態或商業模式。在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無論是傳統制造業、服務業或是智能制造帶來的制造業服務化,都使得很少由一家企業完成整個產品系統的設計與制造,而是由專業化分工及外包將系統的各個部分模塊化,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塊通過相對統一的標準形成一個功能更加強大而完善的系統,這也是服務外包對于產業整體價值提升的體現之一。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載體功能,如今已滲透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服務外包正帶來三大產業內部、產業之間的互補性融合或替代性融合。服務外包3.0時代與工業4.0時代、“互聯網+”時代疊加產生跨界融合效應,發包方更加重視利用外包實現自身業務流程的挑戰與轉型,服務外包企業的整體解決方案應運而生,而服務外包企業與制造業等企業的戰略合作與業務分享,使得傳統產業及服務外包產業自身的邊界被不斷打破,包括技術邊界、業務邊界、運作模式邊界及市場邊界,平臺的建設與運作為邊界的打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服務外包+”促使涵蓋整個產業生態鏈的橫向環節形成更加融合開放的新市場。
(三)基于全球資源共享的服務外包模式
服務外包憑借其產業高滲透率和生產環節高參與率,深度分解全球價值鏈。全球價值鏈的制高點被擁有知識產權產品的先進服務理念的大型服務供應商占據,下游則密集分布著大量承接知識資本密集程度較低的小型服務供應商。為了實現對完整產業鏈的有效控制,大型服務供應商通常情況下會向下游小型服務供應商發包一些關聯業務,進而被動地向下游企業輸出相對高端的技術溢出、管理經驗等,共享全球資源。當前,跨國公司為提升資源整合能力與創新速度效率,加快全球創新戰略和資源布局,愈加傾向將研發、設計等創新環節外包給第三方機構,尤其是原先以加工制造見長的發展中國家產品供應商,使得中國、印度等國家的專業化研發設計服務機構或傳統制造企業分離出的研發設計部門快速發展,加速整合全球資源的創新速度。同時,許多國際知名的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地將結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供應鏈中心、人力資源中心、共享中心等服務配置放到中國等國家,使得制造鏈條逐步向服務端延伸和完善。
四、結 語
共享經濟的概念對全球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服務全球化的環境為服務外包的持續加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與技術產業基礎。對我國企業來說,當前一方面應堅持“走出去”,積極承接發達國家中高端服務外包業務,融入全球價值鏈,參與國際分工與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應當不斷提升 “產品+服務”的意識,增強基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服務外包業務增量,抓住共享經濟下服務外包大力發展的機遇,實現“中國服務”與“中國智造”的協同實現。
[參考文獻]
[1] Shaheen S A, Cohen A P. Worldwide Carsharing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2008.
[2] Schor J. Debating the Sharing Economy[R]. A Great Transition Initiative, 2014.
[3] 謝志剛.“共享經濟”的知識經濟學分析——基于哈耶克知識與秩序理論的一個創新合作框架[J].經濟學動態,2015(12):78-87.
[4] 金曉雨.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城市生產率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15(6):32-40.
[5] BERGKVIST L, JOHANSSON B. Evaluating motivational factors involved at different stages in an IS outsourcing decision process [J]. The Electronic Journal 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2007,10(1):23-30.
[6] VITASEK K, MANRODT K. Vested outsourcing: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outsourcing [J]. Strategic Outsour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2,5(1):4-14.
[7] 陳啟斐,劉志彪.反向服務外包對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3(11):68-75.
[8] 黃永春,鄭江淮,楊以文,祝呂靜.中國“去工業化”與美國“再工業化”沖突之謎解析——來自服務業與制造業交互外部性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3(3):7-18.
Innovation of Service Outsourcing Model under Sharing Economy
Tu Shu
(China Outsourcing Institute, Shanghai 201206)
Abstract: Service outsourcing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ustomer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sharing. Using the internet platform which can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service outsourcing is beneficial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match elements and market demand, promote the excess capacity, save the cos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With diving the concept of sharing economy and based on global resources sharing and fine division of labor,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of global service gradually which create new pattern in technology sharing and industry convergence.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 Customer Sharing Economy; Technology Sharing; Industry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18-02-06 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