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彤 萬瑤 蘇媛媛

摘 要 信息化時代加快了網絡技術發展的步伐,高校大面積出現網絡兼職現象。我國法律發展速度與網絡兼職發展速度不匹配,使我國當前的網絡兼職市場形成了一個極不規范的局面,并由此導致了許多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網絡兼職中上當受騙,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兼職中的權益也屢被侵犯。為了保護大學生的利益,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本文試圖從當前的社會背景以及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入手,調查學生們進行網絡兼職的目的,收入以及結果,總結網絡兼職詐騙的共性與特點,研究分析當前的網絡兼職市場規模,比較國內外網絡兼職的方式方法,取長補短。通過充分的調查和分析增加學生們對網絡兼職的了解,共同維護網絡兼職秩序。
關鍵詞 大學生 網絡兼職 詐騙 防范
作者簡介:李若彤,江蘇大學法學院,本科;萬瑤、蘇媛媛,江蘇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67
一、網絡兼職概述
新的經濟形勢以及網絡環境促使了網絡兼職平臺的形成,其作為一個網絡兼職媒介,貫穿于招聘者與兼職者兩者之間,為兩者提供互動平臺。
目前我國的網絡兼職市場整體呈現出五花八門的狀態,不少專家用百花齊放來形容目前國內網絡兼職行業的現狀。網絡兼職作為一種新型的就業渠道解決了傳統兼職的一些弊端。如:受地域限制大,雙方進行交易的額外花銷大,交通、時間成本高等等。同時,網絡兼職這一市場的出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節約了社會成本,提高了社會的福利,由此網絡兼職漸漸在兼職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此外,網絡兼職還可以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現階段就業難的問題,確保了大學生能夠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二、大學生網絡兼職的現狀與分析
(一) 網絡兼職動因分析
一方面,隨著我國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部分大學生兼職的動因大多是增加自身經驗,為走向社會工作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而不是局限于賺錢。另一方面,家境貧寒的學生則是抱著減輕家庭負擔的目的而兼職。由此,對于剛剛獨立的大學生來說,低投入或者零投入、高回報、沒有時間地點限制,同時又能豐富工作經驗的網絡兼職無疑是個很大的誘惑。
(二)兼職種類
通過許多的網絡兼職軟件、網頁的搜索我們可以發現,提供給在校大學生的網絡兼職工作種類較少,主要有游戲代練、翻譯文案、創意設計、網絡主播,軟件推廣,詞條編輯等等,這些兼職往往對學生個人的要求較高,只有特定少數人可以從事。
在所有的兼職種類中,大學生主要青睞于操作簡便、技術門檻低的種類,典型如:打字、刷單。而這類兼職中往往利用“高薪輕松”進行宣傳,大學生在缺乏相應的辨別能力的情形下,極易上當。
(三)兼職結果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大學生們想利用暑期賺點生活費,并通過相關網頁、APP瀏覽,從中挑選了一個“低投入,高回報,工作自由,工資日結”的網絡兼職。對方往往自稱是網絡店家,需要網絡刷單手、或是打字員等等。學生們按照對方的要求,填寫登記表,對方很快就回復審核已通過,并開始派單。第一單,對方佯作誠信,只要你完成任務,他們就會發給你工資,學生們便因此放下戒心,按照對方的要求繼續交易,并答應對方的種種要求交錢的要求,待到錢轉進對方賬戶時,再聯系對方,往往都會發現對方已經將其聯系方式刪除,方才發現被騙。
我們的調查數據中清晰的反映了這類情形。商家會以招聘兼職作為幌子,然后以各種名義,如:押金、保證金、入門費、培訓費等等,收取錢財,之后商家往往就會人間蒸發。還有的商家會泄露學生們在求職時所填寫的個人信息,甚至套用個人信息。簡言之,真正找到一份靠譜的在線兼職,是十分困難的。
三、我國網絡兼職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虛假招聘信息泛濫
雇主、招聘網站是主要的虛假信息源頭。一方面,由于網絡招聘信息監管方面存在短板,導致不法分子利用虛假信息實施詐騙的現象屢屢發生。另一方面,大學生由于長期處在校園當中,其社會經驗不足、辨別能力匱乏、網絡防范意識差,致使其上當受騙的幾率大。同時,招聘人員利用大學生貪心的心理特點,廣泛的進行虛假宣傳,更是加劇了虛假信息的泛濫程度。
(二)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不健全,個人信息易遭受泄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1)《刑法》第253條關于信息保護的規定過于寬泛,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2)網絡兼職市場上信息泛濫程度高、信息紛繁復雜,加劇了公安機關的監督難度。(3)不法分子通過釣魚、入侵系統等方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然后進行打包販賣現象嚴重。
(三)自我維權難
1.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后難以維權
網絡兼職詐騙的主要特點是“詐騙錢財小,但是詐騙范圍廣”。大多數情形下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數額較小,沒有達到立案的標準,加劇了大學生自我維權的難度。同時,大多數被騙的大學生并沒有與犯罪分子見過面,而是通過轉賬或者其他方式被騙,加劇了公安機關的取證難度。
2.網絡兼職行為認定難
大學生與招聘者之間不存在勞動合同,這種網絡兼職行為不受我國《勞動法》的規制,不屬于《勞動法》上勞動法律關系。同時,根據財政部與教育部的相關規定,網絡兼職行為亦不屬于勤工助學行為。綜上所述,大學生網絡兼職行為的性質界定存在困境,難以通過司法途徑進行救濟。
(四)網絡不良中介機構詐取中介費
大學生在缺乏相應的社會資源、人脈資源的情形下,大多數情形會尋找網絡上所謂的中介結構。由于中介市場的不規范,致使中介機構往往提出“定金”等要求,再大學生繳納“定金”后便銷聲匿跡。中介機構詐騙所謂“中介費”的情況在當前的網絡兼職市場上普遍存在,致使網絡兼職市場更加復雜多變。
四、 大學生網絡兼職詐騙的防范
(一) 健全法律,保駕護航
在宏觀層面,我國立法要跟上互聯網的發展步伐,結合網絡兼職中出現的各種情形,從立法上科學界定網絡兼職行為,細化網絡兼職的相應法律規定。同時,因網絡引起的糾紛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如果不對其進行一定的規制,不僅不利于保護公民的合法個人財產,也不利于網絡環境的穩定、良性運行。具體到微觀層面,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入手:
第一, 要完善網絡招聘平臺的準入制度,適度的提高準入門檻,加強資質審核,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互聯網招聘平臺準入制度的調整之下,改進技術,改善服務,力爭把招聘網站建設的合理科學和功能齊全。同時,要從法律上對網絡兼職平臺準入制度進行相應的規定。第二,建立健全網絡警察監督體系,從監管層面為網絡兼職信息保駕護航,打擊網絡兼職現實中出現的違法犯罪行為;第三,工商管理部門在為網絡兼職平臺或者中介公司頒發營業執照時,要嚴格審核環節,把控好企業的資質。對于不符合規定、誠信度低的企業,不予以頒發相應的營業執照;第四,成立專門機構,定期對網絡兼職市場進行檢查,對于其中不合法合規、不誠信的平臺要吊銷營業執照并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
除此之外,要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以及社會公眾監督的優勢,例如可以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曝光不誠信的網絡兼職平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而形成一種事后監督機制來規范網絡兼職市場。大學生針對自身的受騙經歷,可以向有關媒體舉報,從而防止更多的大學生被同等的詐騙方式騙走金錢。
(二)兼職平臺積極引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網絡兼職信息的發布源頭是網絡兼職平臺,這類平臺雖然很少進行直接詐騙,但是其作為犯罪分子的犯罪工作,在符合一定條件時,會構成共同侵權,則也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也即,平臺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詐騙嫌疑人實施詐騙的工具,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建立大學生兼職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具體到實踐中,學校可以甄選出一批誠信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一個安全誠信的兼職平臺,不僅能夠提高兼職的安全指數,而且可以為企業選拔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三)提升、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據調查,被欺騙的大學生往往缺乏社會經驗,容易輕信他人,缺乏安全意識,法律知識匱乏,因此,我們需要增強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對網絡兼職平臺進行選擇時,要選擇有相應經營資質的平臺。
首先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些虛假的招聘信息往往具有很強的誘惑性,通過承諾低工時、高薪酬來吸引人的眼球,抵制誘惑是防止上當受騙的第一步。其次要盡可能地提高對網站和信息的甄別能力,增強自身風險防范意識,只有具備了風險防范意識,才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此,在網絡兼職過程中遭遇侵權后,要主動發聲,大部分大學生的維權意識較差,認為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錢被騙后追不回來,往往選擇忍氣吞聲,這是對犯罪行為的縱容。因此,大學生在遭遇侵權后,要注意對證據進行保存,待報案后提交給公安機關。同時,社會還應展開法律知識講座,增強大學生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同時,學校作為大學生接收教育的場所,要加強網絡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聘請網絡兼職防騙領域的專家,定期開展相應的講座,提高同學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還應當定期組織網絡兼職防騙競賽,設置相應的獎項,激勵學生學習相應的網絡防騙知識。
五、 結語
網絡兼職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兼職方式,發展迅猛,作為后來居上的新興事物,存在問題也是在所難免。根據唯物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其存在多種問題,但是若是能夠得到良好的規制,那么對于大學生走向社會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在網絡兼職這一領域,我們只有積極的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令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在處理網絡兼職平臺存在的問題時,既要抓住兼職平臺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又要兼顧兼職平臺中存在的次要矛盾,統籌兼顧,促進網絡兼職市場符合經濟的發展形勢,發揮網絡兼職市場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薛舒、趙銀汾、陶蕾、項卓琛.浙江大學生網絡兼職現狀調查與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2(12).
[2]何婷婷、向琴、盛瑜佳.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兼職市場規范化對策研究.職業教育.2016(10).
[3]張曉婷、傅巧琳、祁鄭浩、倪安仁.大學生兼職權益保障的研究——以網絡兼職為視角.法制博覽.2017(5).
[4]李奎、呂早早、王秦、賈聰聰、劉昭.議大學生網絡兼職平臺存在的問題及有效建設途徑.科技文匯.2016(8).
[5]謝瑤.大學生校外兼職勞動權益保障的研究.法制博覽.2014(8).
[6]劉皓月.大學生兼職活動中的法律維權.青年與社會(下).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