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青少年社區矯正中,大學生志愿者因其參與熱情、知識結構和朋輩身份等優勢,完全能發揮出相應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志愿服務供需對接不精準、人才配置錯位等現象屢見不鮮,志愿隊伍建設、社會認可和志愿者管理辦法等方面依舊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本文希望從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的模式、方法、保障與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對雙方都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志愿服務機制,促進青少年社區矯正志愿工作不斷發展。
關鍵詞 大學生 志愿者 青少年 社區矯正 優化
作者簡介:王厚成,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刑法、犯罪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68
20世紀以來,青少年犯罪案件數量不斷上升,而且呈現出暴力化、嚴重化、低齡化等一系列特征,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因此,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改造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關鍵。而社區矯正,作為一種非監禁刑,在幫助青少年犯罪人矯正行為惡習、避免監獄內的交叉感染、節約司法成本、犯罪預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社區矯正行刑社會化的方式,要求其中有包括志愿者在內的多方社會力量支持,而大學生志愿者群體因其參與熱情、知識結構和朋輩身份等優勢,完全能夠成為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志愿服務中的重要參與主體。
然而,在現階段實際工作中,單向式“送溫暖”、“一日游”與“一窩蜂”的服務模式與人才配置錯位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時,從參與的情況上來看,隊伍建設、社會認可和志愿者管理辦法等方面依舊存在相當大的問題,供需對接的不精準直接導致一大批志愿資源被浪費。如何通過科學可行的方案,將大學生志愿者置于最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上,優化當前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的模式,同時也能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新機制的探索有所啟發,是我們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青少年社區矯正合理性分析
(一) 大學生志愿者自身優勢
1.朋輩身份優勢。根據心理學相關知識,人際關系的發展、心理相容的程度很大程度與“相似性”有關,而年齡則是“相似性”一個重要的因素。從年齡角度來說,大學生本身就是青少年,年齡上的相仿,有利于志愿者與被矯正對象產生共同語言,把握其心理與成長經歷。大學生的朋輩身份,對于失足青少年具有榜樣作用,有利于對被矯正對象進行鼓勵與促進。青少年的生活經歷相對較單純和有限,對于未來還存在憧憬,大學生也可結合自身生活經歷與體驗,為其進行一定的分享。
2.專業知識。從事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工作,需要包括法學、心理學、犯罪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教育學等在內學科的背景知識,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具有知識儲備,有一定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志愿者文化素質較高,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承擔起教育矯正、扶助引導等任務。他們不僅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幫助接受矯正的青少年提升文化水平、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為其傳授一定的專業技能,以便社區矯正對象更好地就業、融入社會,實現再社會化的過程。
3.參與熱情。首先,大學生志愿者思想覺悟較高,在認知上有著高度的可塑性,能夠快速接受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志愿服務工作并投入其中,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其次,大學生志愿者業余時間較為穩定,有利于提供進行持續的、長周期的志愿服務,不同于其他社會志愿者可能存在時間不確定的問題,這也提高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再次,大學生經濟上尚未獨立,仍有家庭的支持,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社會志愿者,大學生在生活上的家庭瑣事較少,能夠更加專注地投入其中,有著更充沛的精力。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介入意義分析
1.有利于貫徹刑罰人道主義精神,體現對青少年群體的關懷。在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中引入大學生志愿者的力量,是綜合考量青少年社區矯正的特殊性與大學生志愿者自身優勢的結果。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為失足青少年創造了較為寬松的改造環境,運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他們的人權,有利于提高對其教育改造質量,充分體現立法本意的人道主義精神。
2.有利于大學生學以致用,鍛煉實際能力。法學、心理學、教育學與管理學等學科都是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如何在實踐中深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一直都是大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而社區矯正志愿服務則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實務、了解社會的平臺和契機,這是除校園外的“第二課堂”,實際工作中不斷變化著的新情況、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也考驗著大學生志愿者的綜合素質,磨煉著他們的各方面能力。一方面,實務工作不斷提升著志愿者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志愿者也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推動青少年犯罪人社區矯正工作積極發展。
3.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健全人格。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健全人格,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構建和諧主義社會以及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社會實踐則是激發其社會責任感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學生參與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工作,通過對失足青少年的幫助、關懷,運用同理心設身處地為被矯正對象考慮,提供力所能及的鼓勵與支持,能喚起他們對社會責任感更深刻的認識和實際行動。
二、大學生志愿者實際參與過程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志愿者難以接觸核心環節
從實際工作情況來看,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核心環節在于對被矯正對象的教育管理,但是要讓被矯正對象接納、認可,首先要發掘他們的需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滿足,并且能夠在他們面前樹立權威。大學生志愿者還處于在校學習階段,社會閱歷和社會經驗往往都不及被矯正對象,年齡上也不足以樹立起權威,而更多的只能作為一個同齡人去分享自己的感悟與經歷,這可能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在核心環節方面需要在社區矯正專職干部以及社工的幫助下才能開展工作,否則難以被被矯正對象所接受。
(二)工作規范不夠成熟,志愿服務缺乏相應保障
結合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實務工作來看,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青少年社區矯正缺乏明確的工作規范與規章制度,在志愿者選擇、培訓程序、工作要求、獎懲措施等方面十分模糊,定期考核的缺乏,使得個別志愿者存在的對工作消極懈怠、態度不端正的情況,影響著工作的規范運行。同時,大學生志愿者面對著志愿服務保障缺乏的問題。在物質方面,交通費用、適當補助甚至是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的緊急事件,都是大學生需要考慮的問題。此外,志愿服務時間與學業課程的沖突,也制約著青少年社區矯正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
(三)大學生志愿者專業配合度不夠,積極性不強
社區矯正是一項法律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刑罰的執行和罪犯的監督改造,同時也是教育矯正人的社會性工作,涉及對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心理矯治,具有很強專業性和政策性。 這要求社區矯正工作隊伍除了具備基本法律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但大學生志愿者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制于所學專業,往往只能在一個方面將專業知識運用其中,但總體來看綜合素質依然不夠,且各個專業的志愿者之間配合程度不高。此外,部分大學生志愿者存在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對待社區矯正被矯正對象存在著“放養”的情形,簡單地認為被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只要配合自己工作,兩兩“相安無事”就好,對某些行為甚至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工作積極性不強。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介入完善之策
(一)采用小組工作法
“小組工作法”是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指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并通過小組或團體的活動為其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方法。在大學生志愿者為失足青少年提供社區矯正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亦可采取此種工作方法。大學生志愿者可組成小組,吸納不同專業、具備不同知識與能力的組員加入其中,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法。
在采用該工作方法時,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關鍵。首先,應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挖掘和發揮被矯正對象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制定具體方案時充分考慮每一個青少年的個性,針對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矯正,用平等的心態,充分尊重被矯正對象;最后,不同專業的志愿者應發揮自身優勢所在,相互配合,用系統化的觀點開展工作。
(二)“見習、反饋——再提高”模式的構建
為失足青少年提供社區矯正志愿服務的同時,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次理論與實踐結合、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的見習機會。在校的學習與實務一線狀況終究是有差距,而志愿服務則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實務、了解社會的平臺和契機。這樣一來,大學生就不僅僅是服務提供者,也是很好的學習者與探索者。具體而言,學校相關社團、組織可以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帶著問題去,在服務中多加觀察、思考,并定期記錄心得體會、收獲感悟,也可在服務之后以經驗分享交流會的形式,總結階段性工作,促進志愿者之間的交流,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實現志愿服務的供需精準對接
針對目前志愿服務中出現的“送溫暖”、“一窩蜂”、“一日游”等不合理現象,筆者呼吁改變單向化思維,真正綜合考慮社區矯正實際需求與大學生實際能力,實現志愿服務的供需精準對接。首先,志愿服務絕不能流于形式,大學生應端正態度,積極奉獻,并提前與相關社區進行對接,了解社區真正所求、被矯正青少年真正所需。其次,改變“大水漫灌”的形式,應具體細化任務,落實到人,落實到事。最后,充分考慮大學生實際能力,避免簡單重復體力勞動的志愿服務,真正挖掘其能力所在,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的優勢。
(四)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堅實保障
在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中,為積極參與的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包括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學業鼓勵等方面堅實的保障,有利于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同時消解其后顧之憂。具體而言,在物質保障方面,可為參加其中的志愿者解決交通費用,并為其提供工作餐,為保證其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合法權益,可建立緊急事件通報制度。在精神獎勵方面,司法局和學校應根據大學生志愿者的實際表現,定期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在學業鼓勵方面,可以考慮給予志愿者一定的學分獎勵,并在評獎、評優之時給予優先考慮。
(五)完善規章制度,定期考核工作效能
結合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實務工作,筆者呼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大學生參與社區矯正活動規章制度,通過規章制度明確志愿者選擇、培訓程序、工作要求等。同時,針對個別志愿者存在的對工作消極懈怠、態度不端正的情況,司法局和學校需進行定期考核來檢驗志愿者的工作效能,并對成績突出者給予如上所述的激勵,對有工作困難的志愿者,可通過舉辦經驗交流會的形式,增強其工作能力,對于消極怠慢、另有所圖的志愿者及時作出處理,以確保社區矯正的規范運行,實現良性循環。
四、結語
青少年犯罪人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我們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將符合條件的青少年置于社區內進行矯正,運用社會資源使其改正不良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頗具現實意義與人文關懷。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社區矯正現狀與大學生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就大學生志愿服務介入社區矯正工作中提出了一定思考,并嘗試著搭建起兩者之間聯通的橋梁。希望本文對于豐富和完善我國青少年犯罪社區矯正體系能有所幫助,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新機制的探索也能有所啟發。
注釋:
周晉.青少年犯罪的社區矯正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10-18.
井世潔.斷裂與重構:社區矯正青少年的社會支持——以上海市J區為例.社會科學.2012-09-10.
趙文婷.用法治思維構建中國特色之社區矯正監察監督新模式.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