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紅 藍梅
【摘 要】青少年期是個體從兒童期到成年期經歷的一個特殊階段,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文章就青少年時期的特殊性、角色過渡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青少年;特殊階段;角色過渡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1-017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1.075
青少年期是個體從兒童期到成年期經歷的一個特殊階段,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有些過渡的時間較長,而有些則較短,有些比較平穩,而有些則顯得比較劇烈。所謂的角色過渡,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既定的角色向另一種新的角色進行轉變的過程。青少年在這種社會承擔的社會角色變換中,出現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角色過渡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1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階段
1.1 青少年期的界定
對于青少年的年齡界定問題,學者們曾做過各種探討,但迄今沒有統一看法。
心理學者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幾個階段;教育學者認為,青少年是從接受初中教育開始直到就業、結婚和獨立生活的時期;社會學者認為,青少年是從童年到成人活動的過渡階段,青少年的年齡上限的標志為參加勞動、經濟上獨立、建立家庭,35歲以下甚至40歲以下的人都可以視為青年(青少年)。
我國發展心理學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為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這一階段,相當于中學教育階段 ,其中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階段被稱為少年期,又稱青春期;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稱為青年初期。而西方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對青少年期的界定更為寬泛,認為青少年期是從十一、二歲至二十一、二歲,包括了從青春發育期開始直至完成大學學業這一發展階段,大致相當于人生整個發展歷程中的第二個十年。
1.2 青少年時期是成長的特殊階段
青少年期作為個體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身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生理、認知和社會的三個方面的變化。同時這期間也是個體走向成年期的一個準備期,處于青少年期的個體需要成人的引導和監督,并且在經濟上依賴于成年人。在這一階段,一方面賦予青少年作為成年人才有的權利,另一方面這種權利的增長又伴隨著新的責任有義務。雖然對青少年角色過渡期沒有明確的界定,但一般認為是18-20歲為其開端。
2 青少年角色過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人們看來,青少年的角色過渡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然而情況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青少年角色過渡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期間社會角色的轉換伴隨著眾多的矛盾和沖突。青少年的身份、角色等一系列發生著改變,隨之賦予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都發生著變化,青少年處在新舊兩種角色的更迭中,一方面需掙脫舊角色慣性,另一方面在新角色轉換當中,由于個體認知的局限,有的難以適應新的角色的改變,心中產生焦慮、困惑,從而在內心世界產生激烈的沖突。
(1)青少年角色過渡過程中表現出角色沖突。一方面,青少年對社會角色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青少年社會角色過渡過程的不明確或不清晰。青少年對社會角色的認識不足表現在青少年不能準確認知自己的年齡,有的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小,有的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大,在社會角色過渡時,可能就不能盡快、平穩的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青少年社會角色過渡過程的不明確或不清晰,表現在社會角色重新界定的過程中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比如在青少年成長角色過渡時期的文化安排可能有助于其角色過渡,人們通過舉行一些儀式,表示一個人已進入人生新階段,使青少年向成年生活的轉變有明確的標志。如標志著角色變化的成人儀式、畢業典禮等,其實都是向人們表明當事人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同時也告訴人們對待已經成長的他們應該具有新的社會期望,但目前的這種對青少年過渡的儀式大多都越來越形式化,而現代社會對青少年社會再界定不是很明確和清晰。
(2)青少年角色過渡過程的復雜性。有人忽略青少年角色過渡的過程性,有人認為青少年過渡是單線性的,他們都忽略了當下青少年在社會再界定過程的非連續性。社會再界定的連續性就是指青少年向成人期過渡的漸變或者突然程度。人們把青少年一點一點地開始承擔成年期的角色和身份的漸進過渡方式,稱為連續性過渡;那么,青少年較為突然地進入成年期的過渡方式,稱為非連續性過渡。在以狩獵、捕魚和耕種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社會中,年輕人通常是通過跟隨他們的長者并觀察他們的日常活動的方式,來學習他們以后作為成年勞動者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通過到學校里去讀書來學習這些技能,這就表現了青少年期過渡的連續性。而在當代社會中,青少年期過渡的則表現不連續性,人們一方面傾向于將年輕人排除在成人世界以外,很少給他們直接與成人生活有關的鍛煉機會,然后又非常突然地要求他們成為獨立的成年人。當代社會中向成人期的過渡要比其他文化和歷史環境中更加的不連續。應以動態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的角色過渡,而不能簡單地認為社會化是線性、連貫的。研究表明,個體在青少年期中所體驗到的壓力的程度,與他在完成向成人過渡的過程中體驗到的連續性程度有關。過渡得越不連續,壓力可能就會越大。
3 對于青少年角色過渡過程中的思考與建議
人們在客觀認識青少年在角色過渡中壓力和劇烈的角色轉變之后,可以嘗試著理解青少年特殊年齡階段,并為他們提供角色過渡時的文化環境。
3.1 社會文化制度因素對青年角色過渡發揮巨大作用
社會應該為青少年提供民主的環境和包容的氣氛,應該給青少年以觀察、實踐、親身體會的過程。青少年處在社會大環境之中,社會為青少年提供的主流文化、社會文化環境都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前提與背景,而對于青少年來說,社會只規定了成年的界限和義務,并沒有考慮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的變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如果人們向青少年安排好畢業典禮、成人儀式的同時,多為青少年安排一些體驗活動,如職業體驗、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公益活動,這些安排都有助于青少年體驗到成年人的社會角色、權利與義務,從內心及實踐上會有可能幫助青少年的角色過渡,使得個體的角色過渡能夠相對容易些。
3.2 青少年個體應充分重視角色轉移的重要性
青少年期是一個社會再界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時常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并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作為青少年個體來說,應充分重視角色轉移的重要性,正確認識社會角色的認知、 社會角色的學習和社會角色的轉變三者之間的聯系,經過多番沖突、磨礪,青少年個體才能徹底領悟角色真諦,較好地適應成人社會,主動承擔起社會角色。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角色認識過程既是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的過程,也是通過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讓他人和社會了解自己的過程。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全面正確地了解自己, 是自我角色認識的關鍵。在自我角色認識過程中, 既要充分看到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也不要忽視和回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要保持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的有機統一和平衡,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 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
其次,要了解社會對角色的要求。只有了解社會對角色的要求,才能扮演好所要擔任的角色,在角色認識過程中,必須立足個人,逐漸了解和熟悉環境的變化及自己所擔任角色的要求, 并較好地履行角色義務,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實踐中要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發揮自身的內在潛能。
另外,對于過早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青少年,因為沒有經過完整的學習階段就走向了社會,對于他們來說,是完成了從學童到職業者的巨變,這也是當今社會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我們要在吸收國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進行青少年群體的實證研究和對策性研究。要針對青少年過渡問題上的障礙因素,加以分析,進行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
所以,我們只有在尊重青少年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將他們納入現存的社會制度中,使他們承擔適當的社會角色,才能疏導或避免許多青春期出現的問題,使他們順利渡過這一角色過渡的難關。
【參考文獻】
[1]馬德峰.試析青年角色過渡問題的認識誤區.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
[2]高淑俠.論大學畢業生社會角色轉變.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21(2).
[3]宋婷.助推青少年順利實現社會角色過渡.中國德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