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東


在蘇州地區,不但野生魚蝦豐富,筑池養魚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傳說范蠡曾著《陶朱公養魚經》,盡管此書可能是漢代人偽托,但至少是江南人養魚經驗的總結,說明春秋戰國時候,江南魚類的消費量很大,同時也為了取用方便,不然就不用人工養殖了。當時還有養魚的池和城,唐陸廣微《吳地記》載:“胥門……門南三里有儲城,越王貯糧處。十五里有魚城,越王養魚處。”又云:“魚城在吳縣西南二十五里橫山下越來溪,吳王養魚處?!蹦纤沃鼙卮蟆秴强ぶT山錄》敘述游覽尋找石湖古跡的時候,也說:“又里許,復登舟,觀吳王魚城,城在田間。”明楊循吉《穹窿山志》載:“《越絕書》云:古赤松子嘗于此采赤石脂處也?!渡裣蓚鳌吩疲撼嗨勺?,秦穆公魚吏也,食桂實、石脂,絕粒后上吳山升仙去?!背嗨勺樱谇貒涀鲞^秦穆公魚吏,專門管理養魚,可見當時養魚的規模了。漢趙曄《吳越春秋》記載,公子光知吳王好“炙魚”,派勇士專諸專門去太湖學習了三個月如何做“炙魚”。所謂炙魚,類似現在的烤魚,在古代煮好的肉或烤好的魚,再放在銅鍋里煎。所謂煎,在孫機《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考證說:“《說文·酉部》段玉裁注:‘醬,醢也?!簿褪钦f煮好的白肉要再放進熱的醬汁中濡染加味,即所謂的‘煎’,之后方才進食,濡肉時蘸調味品的用具叫染器,是由一個染杯和一個染爐組成的,講究的是在染爐底下還加一個接炭火灰燼的承盤?!痹诤背鐾恋脑钜夷估镌幸患饑鴷r期的銅炊具,上下兩層,下層放炭火,上層放魚煎,出土的時候,上層還有完整的魚骨架在鍋里,極有可能就是孫機先生說的銅染器和濡染的魚,類似實物在考古時候也有出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收藏有“清河食官”銅染器。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也是激情與刀光交匯的時代,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吳國的伍子胥與公子光用炙魚為媒,導演了一出宮廷政變。光與僚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堂兄弟,按照兄終弟及制度,光的父親曾經把王位傳給了僚的父親,但僚的父親沒有依照禮制傳給光,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光與伍子胥商量,陰謀奪取本該屬于自己的王位,伍子胥招募死士專諸在炙好的魚內放置魚腸劍,然后端著炙魚盤進獻給大王僚。來到僚面前,專諸趁僚看炙魚的時候,迅速拔出魚肚里的匕首,把匕首托在自己胸前,以全身力量抵近匕首以刺僚,刀刃貫通僚的鎧甲穿達后背。僚因好吃炙魚而被刺死,公子光登上王位,這個公子光就是闔閭。據后人考證說,蘇州的名菜——松鼠鱖魚,大抵濫觴于炙魚,而專諸去太湖學習炙魚的師傅是太和公,說他是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十大廚師之一,當然這是現在人收羅古籍,摘出歷代有記載的名廚,排列座次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候,主要的魚饌除了炙魚,還有魚羹、蒸魚等,魚既為美味之珍,又是身份等級的象征。吳國宮廷里因為吃魚還釀出過人命呢,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云:“吳王有女滕玉,因謀伐楚,與夫人及女會蒸魚,王前嘗半而與女。女怒曰:‘王食魚辱我,不愿久生?!俗詺?。闔閭痛之,葬于國西閶門外?!爆F在人可能不能理解滕玉舉動,春秋時候實行的是分食制,一人一份,吳王因為喜愛女兒,把自己吃了一半的魚留下給女兒,想讓女兒多吃點,這充滿父愛的舉動卻不合禮制,無意中斷送了女兒的性命。
在古代吳國,犒賞軍隊和作戰有功之臣也喜歡用魚。據《吳越春秋》記載:“子胥歸吳,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鲙。將到之日,過時不至,魚臭。須臾,子胥至,闔閭出鲙而食,不知其臭。王復重為之,其味如故。吳人作鲙者,自闔閭之造也。”可見中國自古有食膾即生魚片的習俗,最早可以遠溯至先秦,唐宋時期尤為盛行,到了明清時代便在中國逐漸衰微。古代對膾的記載很多,如“金齏玉鲙”“海鯢干膾”(隋《大業拾遺記》)、“縷子膾”(五代《清異錄》)、“水晶鲙”(宋《事林廣記》)、“羊頭膾”(元《飲膳正要》)、“魚生”(又名生魚鲙,清《廣東新語》)。
古代祭祀也用魚膾,《禮記·曲禮下》云:“鮮魚曰脡祭?!薄妒酚洝ざY書》亦載“大饗上玄尊,俎上腥魚”。說明古禮中已將生魚用于饗禮了,古代給祖先享用的祭品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新鮮生魚祭祀祖先,自然代表的是尊享。《詩·小雅·六月》云:“飲御諸友,炰鱉膾鯉。”孔疏:“又加之以炰鱉膾鯉珍美之饌,燕賜厚矣。”所言“膾鯉”即鯉魚的生魚片。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御園金明池,每年三月初一對外開放,苑內不僅有諸般藝人作場,還有許多垂釣之士,他們得魚后便高價賣給游客。然后就在水邊“臨水所膾,以薦芳樽”起來,所膾之魚是現釣現做又現吃,又叫做“旋切魚膾”,可見宋朝的老饕們為“一時之佳味”的速度與激情絲毫不輸于現在人。此外還有鱸魚膾,宋人趙令畤《侯鯖錄》認為最美味的各地食品中,“吳人鲙松江之鱸”是其一。鱸魚為鲙,見《晉書》“文苑列傳·張翰”,云:“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睆拇索|魚膾或莼鱸之思成了辭官隱居的代名詞。張翰雖然為避禍而厭倦宦海,假托思念家鄉美味,但可以想象那個時候蘇州地方的菰菜、莼羹、鱸魚膾已十分有名,不然張翰言而何用呢!
古人食魚膾必用醬,《禮記·內則》中提到有“芥醬、魚膾”,又提到“膾,春用蔥,秋用芥?!闭x云:“上云魚膾芥醬,則謂秋時用芥。芥辛,于秋宜也。”就是說吃生魚的時候,春天要用蔥佐餐,秋天要沾芥末醬同食,白居易詩《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云:“魚膾芥醬調,水葵鹽豉絮”,可知唐人以芥醬調膾。而唐人楊曄對魚膾選擇什么樣的魚則另有一說,他在《膳夫經》中把適合做生魚片的魚分成三個等級:列入頭等的只有鯽魚,次等的有鯾魚、魴魚、鯛魚和鱸魚,再次等的包括鱭魚、味魚、黔魚、黃魚和竹魚?!洱R民要術》上講切鲙不得洗,洗則鲙濕,生魚片沾了水味道大異。康有為注《論語》“膾不厭細”句云,“今日本人猶全食魚膾”??梢娍狄舱J為日本食魚膾的習慣也源自古中國,至今日本人吃生魚還要佐芥末醬來吃呢,這大約要歸于遣唐使的功勞。
古代有個成語叫膾炙人口,其實說的是最初古人吃魚的兩種烹飪方式,所謂膾即是鮮魚細切加上調料,炙則相當于烤魚再加調料,都是美味至極的佳肴,因而衍化為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叫膾炙人口。
清乾隆《吳縣志·物產》還記錄了水晶膾,則與生魚片大不同了,相當于今天北方的皮凍,是吳地民間冬日佳味,“水晶膾,以赤尾鯉浄洗鱗,去涎水,浸一宿,用新水于釜中慢火熬濃,仍去鱗滓待冷,即凝縷,切沃,以五辛醋味最珍,俗云 子?!?/p>

〔元〕唐子華《雪港捕魚圖》

菜花塘鯉魚 吳門人家供圖

菜花塘鯉魚 吳門人家供圖
蘇州太湖及密布的大小湖蕩,出產各類魚鮮,每月不同,仿佛上天的安排好似的擇期上市,讓蘇州一方水土的人們每月都可以飽嘗美味湖鮮。蘇州人嗜魚成習,且講究時節,過則少人問津,民間一直流傳一首關于節令與魚的謠諺,其云:正月塘鯉魚,二月鱖魚,三月甲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鳊魚,七月鰻魚,八月鲃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蘇州人講究按照四季所產魚的最佳時節來吃,為什么要這樣吃呢?蘇州民諺回答說:“正月塘鯉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體,四月鰣魚加蔥須;五月白魚吃肚皮,六月鳊魚鮮如雞;七月鰻鱺醬油燜,八月鲃魚要吃肺;九月鯽魚要塞肉,十月草魚打牙祭;十一月鰱魚吃只頭,十二月青魚要吃尾?!背醮禾一ㄊ㈤_,塘鯉魚、鱖魚應候而出,最肥美。菜花開時甲魚上市,稱“菜花甲魚”,過此時節的甲魚所謂“蚊子甲魚”,肉質松老,無人問津了。據說還有這樣一件事情,說到蘇州人特重塘鱧魚,老蘇州們立馬眉飛色舞“啊是菜花塘鯉魚!”因此弄得汪曾祺十分好奇:“塘鱧魚是什么魚?我向往之久矣。到蘇州,曾想嘗嘗塘鱧魚——這種魚樣子不好看而且有點兇惡。渾身紫褐色,有細碎黑斑,頭大而多骨,鰭如蝶翅。蘇州人做塘鱧魚有清炒、椒鹽多法?!逼鋵嵦K州人過日子細膩里有講究,塘鱧魚初春價高,為了跟上時令,普通人家多撿小些價低的買回家,清洗干凈后用塘鯉魚燉蛋,讓魚的滋味在水與火的洗禮里盡情綻放它的鮮美,而且這款蒸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佳肴。蘇州民間最家常還有白燒或紅燒塘鱧魚,加幾片春筍,講究的則是清溜塘片。
蘇州民間立夏時要見“三新”,而鰣魚、海螄、黃魚組成的“江海三鮮”也陸續上市,小暑前后則要吃黃鱔才大補,說是“小暑黃鱔賽人參”。
蘇州人初夏嗜吃黃魚,黃魚腦有骨如白石,故又名石首魚,魚干也稱鲞。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鲞能養人,人恒想之,故字從養。”可見它受歡迎的程度了。此魚在海中乘五月間海潮而來,為吳地五月里的時令菜肴,天氣漸熱,古代的冰鮮技術有限,有時候黃魚已有臭味,有“忍臭吃石首”之諺,諺云:“梔子開花石首來,篋中絮被舞三臺。”言嗜食此魚者,典當冬衣冬被買魚烹食。至于“鲞魚”,唐陸廣微《吳地記》說:“闔閭入海逐東夷,見海中金色逼海而來,所司撈其魚,食之甚美,三軍作戰勇敢,東夷降吳納款,王因魚味美,遂于美下著魚為鲞字?!眳撬资滁S魚或煎或湯,亦有以莼菜與石首魚同煮為羹者,唐徐堅《初學記》說:“石首魚鱗色甚黃如金,和莼菜作羹,謂之金羹玉飯……”宋蘇州先賢范成大《田園雜興》云:“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梔子開花石首來。”

蝦籽鲞魚
說到蘇州人吃黃魚,清尢侗詩云:“杜陵頓頓食黃魚,今日蘇州話不虛。門客不須彈鋏嘆,百錢足買十斤馀。”看來那個時候黃魚的價格遠不如今天這樣貴的,還是價廉物美的,但黃魚是海魚,要出海才能得到,如果國家實行海禁,則漁民出海不得,老饕們只能翹首以望戰事快平,海禁早開了,此事見清汪琬《有客言黃魚事紀之》詩,說的是蘇州農歷五月熱濕蒸騰,正是黃魚上市的季節,“此時黃魚最稱美,風味絕勝長橋鱸?!钡捎诒?,詔書禁海,老饕們希望快快解決爭端,早早解除海禁,使得“此魚復得登庖廚”。
蘇州習俗,明清時候,端午日必買黃魚,用于祭祖賞節之需,蘇州葑門外原有二十四個冰窨,冬儲夏用,它的作用除了夏天賣涼冰外,主要用于護魚鮮,所以吃黃魚,蘇州人直接稱之食冰鮮了。沈朝初《江南好》詞云:“蘇州好,夏月食冰鮮。石首帶黃荷葉裹,鰣魚似雪柳條穿,到處接鮮船。”
蘇州民間還喜食另外一種鲞魚,所謂鲞魚即鰳魚,主產于我國沿海,如黃海、東海等,北方習慣稱之為“膾魚”“白鱗魚”。魚身一般長約四十厘米左右,銀白色、體側扁,以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主。蘇州的鲞魚制作味道鮮美而不干咸,糅合了蘇式烹魚和蘇式蜜餞的制作技藝,制成鲞魚成為膾炙人口的夏令美食,也唯有蘇州的蝦子鲞魚有如此委婉悠長的滋味,鲞魚本就味鮮,再加上蝦籽的加入,味道就更加鮮美了,蘇州的鲞魚集中了香、鮮、咸、甜、脆、酥的多層味道,讓人食后倍思戀。舊時富貴之家,夏季喝粥的佐菜之一就是蝦子鲞魚。今在蘇州傳統的糖食店采芝齋、葉受和都有售,是著名的姑蘇特產之一。蘇州的胥城大廈所供蘇式菜肴里,還有一道新鮮鰳魚按照蘇式的制作技藝做成蝦籽鲞魚,味道鮮美異常,和那里的奧糟面一樣是老饕們品嘗蘇式佳肴的首選。
這個時節還有魚中貴族——鰣魚,鰣魚屬洄游魚類,每年在海中育肥后,溯江而上,生育產子,最先進入長江下游江面,從南京到長江口是主要水域,產卵前后的鰣魚其肉質正是最為鮮美之時,故民間素有“來時鰣,去時鰳”之說。美食界素有“南鰣北鲙”和“來鰣去鲞”之說。春四、五月鰣魚味美,但魚汛很短,不過半月則時過矣。在明代,鰣魚上市要先進貢皇上,稱鰣貢,并形成制度,每年“檄下如火催”“百千中能選幾尾”“只求好魚呈至尊”。顧起元記載:“嘉靖間進貢船只……二則守備尚膳監,曰鮮梅、枇杷、楊梅、鮮筍、鰣魚。”(《客座贅語》卷六·供用船只舊例)明代鰣貢制度規定,必須在五月十五日先于南京明孝陵祭祀太祖和馬皇后,最遲六月末運抵北京,北京設有鰣廠,由南京守備太監掌管,統籌鰣魚的捕撈和運輸,鰣貢須趕上七月一日北京太廟祭祀,明沈德符記載說:“鮮梅、枇杷、鮮筍、鰣魚等物,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于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一日薦太廟,然后供御膳?!滨r貢在明代最棘手的是鰣貢,時間短,保鮮要到位,不能有絲毫差池!鮮鰣到京供太廟后,進入御膳品饌,然后皇帝再分賞輔臣。因經過太廟,立刻如鯉魚躍龍門般身價百倍,官員獲上賞賜,感激涕零,題詩謝圣上隆恩。明倪岳《蒙賜鰣魚》詩云:“中使傳呼賜予仍,小臣何幸亦親承。潤分異果皆沾露,寒沁嘉魚尚帶冰。擎出九天從玉署,貢來千里自金陵。深慚兩世遭逢地,圖報非才愧感增?!保ㄔd《正德江寧縣志》,轉引自《江蘇省志·水產志》)可見古代鰣魚賜給臣工是件多么榮耀的事情。
然而對于捕撈鰣魚的漁民和運送的驛站人員來說,則無疑是沉重的負擔,清沈名蓀《進鮮行》詩云:“江南四月桃花水,鰣魚腥風滿江起。朱書檄下如火催,郡縣紛紛捉漁子。大網小網載滿船,官吏未飽民受鞭。百千中能選幾尾,每尾匣裝銀色鉛。濃油潑冰養貯好,臣某恭封馳上道。鉦聲遠來塵飛揚,行人驚避下道旁??h官騎馬鞠躬立,打疊蛋酒供冰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保ㄔd《清詩鐸》卷四,轉引自《江蘇省志·水產志》)不僅如此,清朝道光年間,第一批鰣魚上市,官衙首先要嘗鮮,叫漁民快船送進衙門。袁景瀾詩云:“秧針刺水綠參差,正是冰鮮出市時。萬里長風催船趠,官衙五月進頭鰣。”詞下注道:“葑門外冰窨,冬月藏冰,夏取以護鮮魚,名冰鮮。梅雨乍過,有長風隨海舶來,旬月不歇,名舶趠風。鰣魚新出第一鰣,必進撫軍,名頭鰣?!宾堌暢掷m了二百余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山東按察使參議張能麟奏請免供鰣魚,康熙帝準“永免進貢”,從此結束“鰣貢”,漁民也可稍獲喘息機會。雖然康熙下令結束“鰣貢”,但鰣魚之珍仍然影響民間,今鰣魚數量驟減,越來越受到關注。

清蒸鰣魚

翹嘴白魚
鰣魚好吃終究難得,農歷五、六月江南入梅時節,白魚正逢時,稍鹽腌,蔥姜少許即可,清蒸十分鐘左右便可上桌,入口肉質細嫩,肥美鮮潔。因其嘴微微上翹,蘇州民間稱“翹嘴白魚”,又因白魚上市正是黃梅季節,農村正逢稻田插秧季,分為頭蒔、二蒔、三蒔,共十五天,故白魚又稱“蒔里白”。有吳地童謠唱到:“新打快船柏木香,姐搖我去兜白相,看看太湖好風光,山歌唱得應天響。翹嘴白魚豁虎跳,閃閃銀魚拍手笑,白蝦勒啦水草里,嘰里咕嚕窮商量?!保懼久魉鸭?。白相:吳語,游玩之意?;砘⑻簠钦Z,跳上跳下之意)這首童謠唱的是太湖著名的“三白”——白魚、白蝦、銀魚。
銀魚,俗稱面條魚。屬于銀魚科,銀魚屬,是多種半透明魚類的統稱。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清代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它與梅鱭魚、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馳名中外,現在仍是我國主要的出口水產品。
太湖銀魚大約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皆軟骨無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自古有“春后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的詩句詠之。蘇州民間傳說,銀魚是哭倒長城孟姜女的眼淚變成的。蘇州民間銀魚為饌家常有銀魚炒雞蛋、銀魚炒韭菜、銀魚燒豆腐、銀魚炒雪里蕻、銀魚莼菜湯等菜肴。
太湖白蝦久負盛名,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青蝦、白蝦以色名也”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五六月間為產卵期,河蝦大都抱卵,漁民稱之為“蠶子蝦”。這時上市的無論白蝦或河蝦,老蘇州稱為“三蝦”,即蝦籽飽滿、蝦腦充實、蝦肉鮮美,店家便有炒三蝦、三蝦面應市。太湖邊剛起網的白蝦做的“醉蝦”最絕,用高度白酒醉之,吃的時候蘸上調料,奇嫩異常,鮮美無比。蘇州人常做的是鹽水白蝦,蝦仁可做成蝦仁炒蛋、蝦仁羹湯、碧螺蝦仁等美食。民間有“死蝦泛紅”之說,但太湖白蝦卻不然,燒熟后渾身依然白色,通體透明、晶瑩如玉。大畫家齊白石畫蝦為一絕,不知道他老人家品嘗過太湖的河蝦和白蝦否。“朝看一碗蝦,暮作一紙蝦。破墨有神態,明透是禪家。紅花墨葉烈,四五蝌蚪畫。千古白石蟹,白菜潤喉嘉。仿佛憶母圖,秋水共年華。笑看一蒲扇,赤子雞冠花?!?三蝦好吃,但剝“三蝦”絕對是個巧活,挑選飽滿的鮮蝦,然后把蝦腦、蝦籽、蝦肉分別剝出來,手法要輕巧,不然蝦肉剝出來會不成形,一邊剝一邊把剝下來的放在冷水里,不然的話,蝦肉變紅就失去彈性,味道也不鮮潔了。
蘇幫菜老字號菜館里,三蝦菜肴還有一個非常文藝的名字:清風三蝦。所謂“清風”即一片新鮮的荷葉,炒好的三蝦用鮮荷葉做襯底,放在白色的瓷盤里上桌,色香味形器全有了,帶著荷的清香和蝦的鮮美,便有了個詩情畫意文藝范的菜名。雖然價格有些“咬手”,但仍然擋不住吃貨們品嘗清風三蝦、三蝦面的熱情。時令短暫,如過往云煙,歸去來兮,蘇州人對時令的敏感度在餐桌上最能捕捉得到。如今,邀朋呼友到太湖邊品嘗農家菜,白蝦、白魚、銀魚成為必點的佳肴。

太湖白蝦

銀魚炒蛋
農歷九月,蘇州時令美味有鱸魚莼菜羹,舊時以生長吳淞江的四鰓鱸最佳,體側扁,巨口細鱗,銀灰色。鱸魚與長江鰣魚、黃河鯉魚、太湖銀魚并稱為“四大名魚”。鱸魚學名松江鱸,因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二片鰓葉,故有“四鰓鱸”之稱。屬于淺海魚類,一般在與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區域生長,洄游入海產卵,幼魚再回到淡水中生活。《本草經疏》說:“鱸魚,味甘淡,氣平和,與脾胃相宜。”古人認為鱸魚有養脾胃的食療價值。
晚唐時候,著名詩人陸龜蒙《食魚》詩:“江南春旱魚無澤,歲晏未曾腥鼎鬲。今朝有客賣鱸魴,手提見我長于尺。呼兒舂取紅蓮米,輕重相當加十倍。且作吳羹助早餐,飽臥晴檐曝寒背……”隱居蘇州的陸龜蒙,用春天尺長的鱸魚來做羹,還美其名曰吳羹,美美品嘗后,在初春的暖陽下曝曬寒背。
但有一點要說明,蘇軾《后赤壁賦》中有“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語。但歷來多誤為松江府或松江縣,其實“松江”乃吳淞江之謂也,古詩有:“楓落吳江冷”句,詩里吳江指的是吳淞江,又簡稱吳江,亦名松陵江、笠澤江,發源于今吳江區松陵鎮以南太湖瓜涇口,由西向東,穿過江南運河,在今上海市黃浦公園北側外白渡橋以東匯入黃浦江,吳淞江源出太湖,東注大海,是適合鱸魚生長的環境,因而自古盛產鱸魚,蘇州的吳江縣(現為吳江區)自古即是有名的“鱸鄉”,原長橋四腮鱸十分有名。
與鱸魚相伴的莼菜也是九月最肥美,明代著名文學家陳繼儒所著《小窗幽記》中寫道:“三月茶筍初肥,梅風未困;九月莼鱸正美,秫酒新香。勝友晴窗,出古人法書名畫,焚香評賞,無過此時?!陛徊藶樘禺a,農歷九月時嫩而味美,故莼鱸共煮為羹,其味美不可言,稱東南之佳味也。
其實,鱸魚與文化聯系起來最初是晉代張翰發明的,張翰是名門之后,其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后東吳被西晉所滅,張翰在晉惠帝的時候官至大司馬東曹掾,擅長詩文,淡泊名利,性情放縱不拘,他在亂哄哄的晉代討厭朝不保夕的做官生涯,聰明地尋到一個借口,說是看到秋風起,遠在千里之外的洛陽思念起故鄉蘇州的菰菜、莼羹、鱸魚膾的美味了,于是馬上遞上辭呈,棄官回到故里,還作《鱸魚歌》作為離職的輿論宣傳,未了卻留下了“莼鱸之思”的千古佳話。對于莼鱸之思,歷代文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宋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東晉張翰,吳人,仕齊王冏,不樂居其官。一日,在京師見秋風忽起,因作歌曰:‘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鞐壒俣€。國初,王贄運使過吳江,有詩云:‘吳江秋水灌平湖,水闊煙深恨有余。因想季鷹當日事,歸來未必為莼鱸?!椫庵^翰度時不可有為,故飄然引去,實非為鱸也。至東坡賦《三賢》詩,則曰:‘浮世功名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鱸魚也自賢?!湔f又高一著矣?!币馑际钦f張翰辭官是以鱸魚為托詞,他聰明得看出了做官不能有為的境況,打算早早脫身世外。李白在《行路難》中表達的更直白:“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睆拇?,鱸魚在古代士子的心靈深處,成了尋求身心自由,視名爵如糞土的代名詞,所以可以這樣說,鱸魚是魚兒里最有文化的魚了。據《蘆墟鎮志》記載,張翰回家后,筑別墅在楓里橋,宅東帶水,因名莼鱸港,孝順長輩,深為人稱道,世代受到家鄉人的紀念。宋寧熙年間(1068~1971)吳江知縣林肇建鱸鄉亭,繪張翰、范蠡、陸龜蒙畫像于內,稱“三高”,宋元祐年間,吳江知縣王辟筑三高祠,將張翰、范蠡、陸龜蒙繪像于壁,并稱“三高”,后經歷代興修,規模大備,祠內有塑像等物,每逢春秋都有祭奠。

〔明〕文嘉《垂虹亭圖》

張翰以莼鱸之思揚名歷史,但其墓卻在身后引起了一番爭論。據2004年出版的《蘆墟鎮志》記載,清康熙時候編纂的《吳江縣志》(1685年)說:“晉東曹掾張翰墓在二十九都南役圩?!倍秴强D經續紀》云:張翰葬橫山東五里,墳亡?!豆锰K志》《吳縣志》皆因之。則翰墓有確證,不可假托。乾隆蘆墟人沈剛中在其《分湖志》(1747年)中記述:“南役圩有古墓,無封植樹。民指為翰墓。”嘉慶年間,該地曾有張翰墓碑出土,惜字跡模糊。同治九年(1870)吳江知縣黎庶昌重修張翰墓并立石。清初長洲學者張大純實地調查后,在《三吳采風類記》中明確記載張翰墓在二十九都二圖南役圩,并作《過季鷹墓感賦》:“弭節江干日已晡,季鷹高節冠東吳。宦情落落空千載,墓草青青傍五湖。杯酒生前輕將相,秋風身后重莼鱸。只今勢利滔滔是,過此還應愧汗無?”
1958年11月11日,吳江縣文教局派員查明,位于莘塔公社東聯大隊南役圩南端的張翰墓占地50平方米,封土高1.5米,墓西約40米敬信庵曾供奉張翰的神位。墓碑和木神位已于去冬今春毀掉。當時建立三人保管小組,插牌明示。2000年秋調查發現,張翰墓已于60年代中期毀掉了,遺址在今莘塔鎮楓西與蕩東兩村(即原東聯大隊)之間的東楓小學內,前排平房教室西半部即墓址所在,敬信庵原址上早已改建成村辦公所和小工廠。張氏后代仍在東彌陀村,有東張、西張兩支系。楓里橋、南役圩、莼鱸港又名二圖港等都是當地地名,在明清朝均屬二十九都二圖。方言“二”念成“尼”,“二圖港”轉音成了“彌陀港”。盡管如此,張翰的莼鱸之思早已經成為了中國隱逸文化的標志,人杰地靈的吳江應該將他老人家的墓地遺址修復起來,讓后來者也有個憑吊感傷的地方!
在蘇州美麗的太湖邊,一直流傳著關于木瀆的“鲃肺湯”與“斑肝湯”的有趣故事,至今仍為游木瀆之人津津樂道。在民國十九年(1930)秋,當時任國府審計院長于右任,從光福看桂花過木瀆,在石家飯店用餐。于席間應該飯店主人之求,書就“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肺湯?!钡曛魅艘杂诶蠟辄h國元老,所書彌足珍貴,特懸掛在壁間,于是石家鲃肺湯,遂名聞遐邇。

石家斑肝湯

張翰像
后來于老為其故室黃夫人覓地筑墳,又來到蘇州,午膳在石家飯店,店主人已備筆墨,請其重行揮毫,突然看見墻壁上懸的對聯,聯云:“老饕亂點袁公譜,小吃徠尋石氏湯?!庇铸埩陱堊悦骱陀谑显嵰皇自啤熬栈谰坪仙?。乘興停橈木瀆旁。聞道于髯曾飲此。療饞目試石家湯?!庇诶弦恍?,揮毫仍是“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肺湯?!辈⒆ⅰ按藶橛嗍吣曛f作也。主人囑再書之?!眳钦Z:“斑肝湯”與“鲃肺湯”其音相似,陜西人于右任聽吳儂軟語所述有誤,也成就了石家飯店一菜成名,流傳于今,名人效應使得普通的菜肴陡然充滿了人文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