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曉清

工匠之心是對自己從事職業的一種信仰與執著,靜心、安心地做好自己工作,把工作作為職業,繼而作為事業,把勞動作為創作。帶著一顆純凈的心,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做精,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繁瑣的工作中去,用修行的價值觀代替浮躁工作觀,讓自己的生命沉靜下來,作品沉淀下去。拒絕“物欲橫流”的社會對人的無窮誘惑,抑制內心種種躁動,安靜而認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職業生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刻苦學習技術,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與矛盾,用十二分的認真去一一加以克服與解決。簡單不等于草率,復雜不等于認真,只有熱情、認真、用心,才能獲得成功的機會?!疤K作”紅木家具的制作是復雜的,構建需要精心設計;“蘇作”紅木家具工種繁多,工藝復雜,從選材、開料、木作,到配色、雕花、打磨、點綴等,每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多工種的通力合作,需要各工種師傅的共同努力,每一道工序都缺少不了工匠之心。懷著一顆“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把每件產品當成自己創作的作品,融入創作者的熱情、激情和人格魅力。工匠之心會拋開雜念,為了作品完美,甚至忘卻了自我,一切皆為了將手中的產品打造成精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的一份理念,加上工匠一份認真、求精之心,更有一雙靈巧的手,這便是“蘇作”家具能夠成為中國家具三大木作家具之首,成為中國國粹的真正原因。
工匠精神是長期從事于工藝制作過程中,日月積累,逐漸形成的文化認知與工藝創作的思想標準、工作態度和藝術追求,是作品內涵的表達,是作品藝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蘇作”紅木家具制作的勞動者,在我自己的藝術創作實踐以及長期與“蘇作”紅木家具與各工種師傅們的交流中,深知每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門類,它所蘊含的工匠精神是有著不同的內涵。歸納起來,蘊含在“蘇作”家具里的工匠精神內容,大體包含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式玫瑰兩椅一幾

千拼寶座

吳門畫意小葉紫檀花鳥筆筒
一打美麗的綱領,不如一個務實的行動。可以設想得天花亂墜,可以吹牛到云里霧里,但不務實、沒行動,一切還是歸零。工匠的可貴在于行,工匠的幸福也在于行。正是在行動中,體悟了修行的樂趣。這種行不是口號,而是日常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存在于自身對事物的理解、感悟、體會,活化出來,便塑造成為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作品。也許是有點粗糙,可能不夠完美,但畢竟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
當一個人的某一夢想、設想變成了某一件作品,它給人帶來的是欣喜的愉悅和真正的滿足感,這是不勞動者所無法體會得到的。我和我的團隊、我的工匠師傅們就是這樣,多年如一日對專業的認知,把蘇作紅木家具作為一項事業去熱愛、去傳承、去創造。這是一項既傳統又有創新,既有實用物體又不失文化內涵的事業。從事家具行業開始的幾年間,一直是以仿樣來做產品,從未想過改變,想過變化性與多樣性,更沒有想到過傳承的基礎上的創新創造。工匠之行到一定火候會產生裂變,會產生思想的升華。2014年3月,我接待一位客戶,要定制一套書房家具,他說:“我不喜歡繁雜的家具,喜歡簡簡單單,純線條美,代表蘇作經典,不失傳統韻意,但材料一定要講究,讓人一眼就能知道這是‘蘇作’的作品?!币宦牬嗽?,我知道遇到高人了。如何滿足他的需求?我困惑了,僅僅傳承傳統家具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創新必須付之行動,但如何創作呢?兩天過去,我思索著,卻理不出頭緒?;氐秸箯d兜圈子,突然看到掛在墻上的《蘇州日報》姚永強老師的一幅山水畫,思維頓時點亮,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中的山水令人難忘,姚老師山水畫與貝大師的山水作品有相近的風格?!吧剿K州”最是美譽,有山有水,有天有地,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我將書房家具定名為“山水明意書房”,在蘇作明式文房家具基礎上,吸收吳門畫派明四家傳世作品的畫意,用各種名貴材料雕刻出一幅幅連綿山水畫片鑲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用心感受著江南的山水,感受著如詩如畫的意境,并把它表達出來,成為有創意的家具作品。書房,是中國文人的“閑情之處”,有山水點綴,最是逸情。工匠之行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卻是十分可貴的,工匠們在生活中學習與思考,將生活中對美的觀察與思考提煉成為亮點,用工藝去表現。

六角椅兩椅一幾
蘇作紅木家具之美,美在線條,線條所表現出的神韻。我所理解、所追求的工匠精神之韻,就是每一件作品所要表現的,既是整體風格清新自然,線條柔美,又不失簡約之中透出的自然完美。一件作品的氣韻、靈魂,一種無形的觸摸而形成獨特的美感。我個人是學雕花的,更能體會雕花工匠的勞作之韻。蘇作紅木家具之雕花環節是體現工匠之韻的重要環節,工作時是安靜的,專注鑿子下的線條深淺圓潤,一點點勾勒出最初的輪廓,出坯、修光到細打磨。做一個優秀的雕花工匠注定是伴隨寂寞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要用時間置換的,專注等待自己的雙手將時間消磨,與木頭不期而遇。做一個安靜的雕花工,有很好的美感。2016年初,我無意中在木堆里見到一塊原材,一塊小葉紫檀小料,一看就很喜歡,不失為一種天然風格。拿回家靜靜地用心思索了幾天,做了筆記,幾天后,那塊小料在我的刻刀下漸漸形成一個新的模樣。我突然感覺到,木頭和書寫一樣,同樣是有溫度的,可取之題材擺置同一空間,書寫是讓紙張、讓筆跡留下時代的記憶,而雕琢木頭隨著時間的圓潤與厚重,同樣講述著生活的痕跡。那天,我就把“小葉紫檀樹根”定格為“新生”筆筒,因為她自身就透出古樸的神韻,而我也相信物與物之間的靈性。在刻畫筆筒的同時,加入了全身心投入和氣韻的融入,整件作品,放飛思想的靈感,讓人百看不厭,叫人愛不釋手。

平頭圈椅兩椅一幾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工匠創新是一個時代對工匠的呼喚,也是工匠智慧的結晶。蘇作紅木家具,明、清兩代各有風格,明代講究線條、意蘊。清代注重雕琢、講究寓意。到了民國,西風漸進,蘇作紅木家具結合新工具、新需求,產生了風格獨特的民國時代家具。創新,應該是有時代印記的,但創新不能丟掉優秀傳統。我理解的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是工匠在積累先人的經歷中,磨煉的那份心態,爆發的那種“火花”。重復又重復,是工匠工作的特點,木匠不斷磨,才能化腐朽為神奇;雕花匠不斷地雕,才能熟能生巧,做成一件件得心應手的作品。也只有在不斷地重復中發現不足,打造更美的器物,創新也就是從這里來的,創新不是一轉眼的心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切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包括平時的觀察、平時的思考、平時點滴的積累。創新還需要充分的了解現代生活,才能達到時代需求,創新的結果就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沒有電腦,我們怎么能了解互聯網會開出了什么樣的花?反過來,不了解時代,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符合時代的要求呢?以前,書桌就是書與筆,現在書桌上就是要有電腦的一席之地。傳統家具必定緊跟時代的節奏,當然傳統書桌不能轉化為簡單的現代電腦桌,座椅也不能隨之改為沙發轉椅,需要在傳統與時代結合上找到切合點,體現蘇作紅木家具中文化氣息的時代特點。也許這就是工匠之新的全部內容。創新不在于我們有多少聰明和智慧,而在于用心體會生活之真善美。
新者,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