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莉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顱內感染是臨床上常見的嚴重感染性疾病。顱內壓是指人體顱腔內的腦脊液對顱腔壁所產生的壓力[1]。臨床研究表明,顱內感染患兒普遍存在顱內壓升高的情況。臨床上在對顱內感染患兒進行治療時,要及早降低其顱內壓。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和分析用甘油果糖聯合甘露醇對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進行降顱內壓治療的效果。
將2012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間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180例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納入本研究。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顱內感染的診斷標準,均存在顱內壓升高的情況。其中,排除對甘油果糖或甘露醇過敏的患兒。將這180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女40例,男50例;其年齡為1~12歲,平均年齡為(6.91±1.83)歲;其入院時的平均顱內壓為(36.05±12.06)mmHg。在觀察組患兒中,有女42例,男48例;其年齡為1~13歲,平均年齡為(7.16±1.97)歲;其入院時的平均顱內壓為(35.92±11.29)mmH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對患兒進行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明確其發生感染的類型,然后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對其進行抗休克、降溫及維持酸堿平衡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用甘露醇對對照組患兒進行降顱內壓治療。甘露醇(由安徽威爾曼鎮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用法是:用劑量為0.5 g·kg-1·次-1的此藥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在30 min內滴注完畢。在治療的第1天~第2天,每隔4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3天~第4天,每隔6~8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5天~第8天,每隔12 h用藥1次。用甘油果糖聯合甘露醇對觀察組患兒進行降顱內壓治療。交替使用這兩種藥物(即本次使用甘露醇,則下次使用甘油果糖)對該組患兒進行治療。甘露醇(由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用法是:用劑量為0.5 g·kg-1·次-1的此藥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在30 min內滴注完畢。在治療的第1天~第2天,每隔8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3天~第4天,每隔12~16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5天~第8天,停用甘露醇,單獨使用甘油果糖對患兒進行治療。甘油果糖(由四川太平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用法是:用劑量為0.5 g·kg-1·次-1的此藥對患兒進行靜脈滴注,在30 min內滴注完畢。在治療的第1天~第2天,每隔8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3天~第4天,每隔12~16 h用藥1次;在治療的第5天~第8天,每隔12 h 用藥 1 次。
進行治療前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顱內壓。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在用藥期間發生不良反應(如皮疹、靜脈炎、腎功能損害、電解質紊亂等)的情況。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顱內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顱內壓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顱內壓(mmHg,±s)

表2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顱內壓(mmHg,±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的平均顱內壓 治療后的平均顱內壓觀察組 90 35.92±11.29 25.73±8.35*對照組 90 36.05±12.06 29.35±10.29
在用藥期間,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顱內感染已被列為醫院的四大感染之一(其余三種感染分別為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和深部外傷切口感染)。該病在兒童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患兒普遍存在顱內壓升高的情況[2]。臨床上在對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進行治療時,要及早降低其顱內壓,以防其因顱內壓過高而發生腦出血或神經功能損傷。甘露醇是一種大分子的單糖類物質,具有利尿、脫水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水腫、顱內高壓。有學者指出[3],在為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應用甘露醇后,其血液的滲透壓會高于腦脊液的滲透壓,從而可使其腦組織內的水分進入血液中,進而可降低其顱內壓。但該藥易引發多種不良反應(如皮疹、靜脈炎、電解質紊亂等)。甘油果糖是一種高滲透性的脫水藥。在為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應用甘油果糖后,不僅能起到脫水的作用,還能減少其腦脊液的產生,從而可降低其顱內壓,減輕其顱內水腫的程度[4]。另外,甘油果糖所引發的不良反應較少,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甘油果糖聯合甘露醇對顱內感染伴顱內高壓患兒進行降顱內壓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降低其顱內壓,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