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盤1,蔣光紅2
(1.重慶市梁平區紅十字會醫院,重慶 405200;2.重慶市梁平區人民醫院,重慶 405200)
腔鏡手術是婦科臨床上應用廣泛的微創手術。這類手術具有切口小、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少、手術的安全性高等特點。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滯麻醉復合靜脈麻醉是目前臨床上進行婦科腔鏡手術時常用的兩種麻醉方法。本文以近年來在重慶市某院婦科接受腔鏡手術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在婦科腔鏡手術中使用這兩種麻醉方法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重慶市某院婦科接受腔鏡手術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78例患者根據麻醉方法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和復合組(39例/組)。參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4~79歲,平均年齡為(40.17±2.90)歲;其中,有10例接受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有8例接受輸卵管切除術的患者,有20例接受卵巢囊腫切除術的患者,有1例接受人工流產術的患者。硬膜組患者的年齡為25~74歲,平均年齡為(40.20±2.71)歲;其中,有9例接受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有9例接受輸卵管切除術的患者,有18例接受卵巢囊腫切除術的患者,有3例接受人工流產術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對參照組患者進行麻醉的方法 為參照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具體的方法為:1)在患者進行手術前的30 min,為其肌內注射0.5 mg的阿托品。2)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進行橈動脈穿刺和置管,密切監測其平均動脈壓(MAP)。3)用 3μg/kg 的芬太尼、0.05 mg/kg的咪達唑侖、2 mg/kg的異丙酚、2 mg/kg的琥珀膽堿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并對其快速進行氣管插管。在氣管插管成功后,將導管與麻醉機相連接。4)為患者間斷追加3μg/kg的芬太尼、0.04 mg/kg的維庫溴銨和濃度為0.6%~1.0%的異氟醚進行維持麻醉。
1.2.2 對復合組患者進行麻醉的方法 為復合組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復合靜脈麻醉。具體的方法為:1)使患者取左側臥位,在其L1~L2的間隙進行穿刺,并為其置入長約4 cm的硬膜外導管。2)經該導管為患者注入5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觀察5~10 min。患者若未出現脊麻的征象,則繼續為其注入10~15 ml由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和濃度為0.25%的丁卡因組成的混合液,將其麻醉平面維持在T6~S1。3)在患者進行手術前,為其靜脈推注0.05 mg的芬太尼和1 mg/kg的丙泊酚,并按6~8 mg/(kg·h)的劑量用丙泊酚對其進行維持麻醉。4)為患者進行面罩吸氧,將氧流量控制在4 L/min。5)為患者建立氣腹,將注入氣體的速度控制在1~2 L/min之間,將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0~13 mmHg之間。
手術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麻醉的效果(包括麻醉起效的時間和麻醉蘇醒的時間),同時對比接受麻醉前和建立氣腹 15 min后其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心率(HR)及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復合組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和麻醉蘇醒的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及麻醉蘇醒時間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及麻醉蘇醒時間的對比(±s)
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時間(s) 麻醉蘇醒時間(min)復合組 39 98.74±1.97 29.17±0.69參照組 39 220.20±9.31 33.45±0.58 P值 <0.05 <0.05
接受麻醉前兩組患者的SBP、DBP、HR及SPO2相比,P>0.05。建立氣腹15 min后兩組患者的DBP和SPO2相比,P>0.05。但建立氣腹15 min后復合組患者的SBP和HR均低于參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麻醉前及建立氣腹15 min后兩組患者SBP、DBP、HR及SPO2的對比 (±s)

表2 接受麻醉前及建立氣腹15 min后兩組患者SBP、DBP、HR及SPO2的對比 (±s)
注:*與參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SpO2(%)復合組 39 接受麻醉前 114.01±2.36 74.50±1.19 80.01±0.58 99.03±1.33建立氣腹 15 min 后 101.67±2.50* 75.58±1.97 83.49±1.01* 99.14±1.82參照組 39 接受麻醉前 114.02±2.28 74.43±1.20 80.00±0.60 99.15±1.23建立氣腹 15 min 后 120.58±0.44 75.09±2.00 90.00±0.94* 99.15±0.17
有研究結果證實,在進行婦科腔鏡手術的過程中,人工氣腹的建立與患者的特殊體位對其生理造成的干擾是影響其手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1]。在此前提下,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度若較高,則其麻醉的效果一般較好,反之則較差。目前,臨床上在進行婦科腔鏡手術時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滯麻醉復合靜脈麻醉。全身麻醉具有鎮痛完善、肌松效果好等優勢,但其費用相對昂貴,術后患者麻醉蘇醒所需的時間較長,且蘇醒后發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硬膜外阻滯麻醉復合靜脈麻醉則具有起效時間短、患者麻醉蘇醒的速度快、麻醉藥的使用量少等優點。該麻醉方法可有效阻滯外周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刺激性的信號,從而降低交感神經的張力,促進血管擴張,有效地代償由氣腹帶來的刺激,進而穩定患者在術中的心率和血壓。該麻醉方法還可減少丙泊酚等麻醉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其手術的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該麻醉方法對麻醉平面的要求較高,且在實施的過程中需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管理[2]。
綜上所述,對接受婦科腔鏡手術的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復合靜脈麻醉可顯著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和麻醉蘇醒的時間,穩定其在術中的心率和血壓,提高其手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