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麻醉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指外科醫生在跳動的、無體外循環支持的心臟上進行的冠脈搭橋手術。使用該手術治療冠心病能避免患者發生臟器水腫、臟器功能障礙、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等并發癥[1]。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快通道”理念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心臟外科的“快通道”理念是指讓患者盡早拔除氣管插管、盡早出ICU、盡早出院。對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實施麻醉時,也應貫徹“快通道”理念。瑞芬太尼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麻醉藥物。使用該藥對患者進行麻醉起效快,而且其不易發生不良反應、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快。為探討對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的效果,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對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該院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的部分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的154例冠心病患者。對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2)無法進行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3)有多支冠脈發生病變。4)不存在肝腎功能障礙。5)未患有呼吸系統疾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7例;其年齡為49~66歲,平均年齡為(55.7±5.7)歲;其體重為49~77 kg,平均體重為(57.2±3.1)kg。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為50~69歲,平均年齡為(56.2±5.1)歲;其體重為51~75 kg,平均體重為(56.3±3.6)kg。使用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制定的標準對兩組患者的體質狀況進行分級。在觀察組患者中,ASA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39例,為Ⅳ級的患者有38例。在對照組患者中,ASA分級為Ⅲ級的患者有40例,為Ⅳ級的患者有3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使用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具體的麻醉方法是:麻醉前30 min為兩組患者均肌內注射5 mg的嗎啡和0.3 mg的東莨菪堿。為對照組患者靜脈注射1.5~2.0 μg/kg的芬太尼、3 mg的咪達唑侖和0.15 mg/kg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為觀察組患者使用1.5~2 μg/kg的瑞芬太尼、3 mg的咪達唑侖和0.15 mg/kg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然后使用5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兩組患者進行氣管內表面麻醉。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為對照組患者持續泵入0.1~0.3 μg/(kg·min)的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為觀察組患者持續泵入0.1~0.3 μg/(kg·min)的瑞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同時讓兩組患者均持續吸入濃度為1%~3%的異氟醚。術中為兩組患者間斷靜脈注射0.04 mg/kg的維庫溴銨維持肌松。在手術結束時為兩組患者停用麻醉藥。手術開始后持續為患者靜脈泵注0.5~2.0 μg/(kg·min)的硝酸甘油,根據其生命體征調整硝酸甘油的具體用量。術中患者心率較快時,為其使用適量的艾司洛爾;其心率較慢時,為其使用適量的阿托品;其血壓較低時,為其使用適量的去氧腎上腺素。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T1)、氣管插管后(T2)、做切口時(T3)、翻動心臟時(T4)、應用側壁鉗時(T5)、關閉胸腔時(T6)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中心靜脈壓(CVP)。記錄術中兩組患者使用去氧腎上腺素、硝酸甘油、阿托品、艾司洛爾的劑量及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住ICU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翻動心臟時(T4)、應用側壁鉗時(T5),兩組患者的MAP低于其麻醉誘導前(T1)的MAP(P<0.05),其CVP高于其麻醉誘導前(T1)的CVP(P<0.05)。氣管插管后(T2)、做切口時(T3)、關閉胸腔時(T6),兩組患者的HR、MAP及CVP與其麻醉誘導前(T1)的HR、MAP及CVP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誘導前(T1)、氣管插管后(T2)、做切口時(T3)、翻動心臟時(T4)、應用側壁鉗時(T5)、關閉胸腔時(T6),兩組患者的HR、MAP及CVP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的HR、MAP及CVP (±s)

表1 不同時間兩組患者的HR、MAP及CVP (±s)
注:*與翻動心臟時(T4)相比,P<0.05。
指標 組別 例數 T1 T2 T3 T4 T5 T6 HR(次/分) 對照組 77 77.3±6.2 75.2±8.3 75.2±7.8 78.2±5.7 74.7±8.2 74.2±6.2觀察組 77 76.1±6.7 73.9±9.1 74.3±8.2 76.4±8.1 73.3±7.7 73.3±5.6 MAP(mmHg) 對照組 77 88.3±8.1 83.7±6.6 81.0±5.2 72.4±5.5* 75.2±7.7* 85.3±6.6觀察組 77 91.2±8.0 83.3±6.8 80.9±4.9 74.3±6.3* 74.3±5.7* 85.0±7.2 CVP(mmHg) 對照組 77 6.3±1.2 6.2±1.1 6.3±1.3 11.2±3.1* 10.2±2.1* 6.1±1.3觀察組 77 6.2±1.3 6.2±1.2 6.3±2.0 11.2±2.1* 10.0±3.1* 6.2±1.4
術中兩組患者使用去氧腎上腺素、硝酸甘油、阿托品及艾司洛爾的劑量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術中兩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劑量(±s)

表2 術中兩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劑量(±s)
組別 例數 去氧腎上腺素(μg)硝酸甘油(μg)阿托品(mg)艾司洛爾(mg)對照組 77 35.3±9.9 2414.4±253.2 0.4±0.1 37.5±12.5觀察組 77 37.6±9.5 2430.7±263.1 0.4±0.1 33.3±11.3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住ICU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住ICU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表3 兩組患者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住ICU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氣管拔管時間(min)住ICU的時間(h) 術后住院時間(d)對照組 77 135.2±21.3 15.2±2.3 13.2±0.9觀察組 77 52.8±20.1* 9.3±3.1* 10.1±2.3*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指外科醫生在跳動的、無體外循環支持的心臟上進行的冠脈搭橋手術。使用該手術治療冠心病時,患者術中的輸血量較少或不需要輸血,能避免其發生臟器水腫、臟器功能障礙、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等并發癥。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快通道”理念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在心臟外科實施“快通道”理念可讓患者盡早拔除氣管插管、盡早出ICU、盡早出院。與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相比,使用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治療冠心病能減少患者機體產生的氧自由基,避免其發生心臟停跳和體外循壞損傷,從而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這符合心臟外科“快通道”的理念[2]。與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相對應的麻醉方法也應符合心臟外科“快通道”的理念。
芬太尼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麻醉藥。該藥不易影響患者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但使用芬太尼對進行心血管手術患者進行麻醉的用藥量較大。而大劑量地使用芬太尼對患者進行麻醉可導致患者術后蘇醒慢,其易在用藥后3~4 h發生延遲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瑞芬太尼是芬太尼類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使用該藥對進行心血管手術的患者實施麻醉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強的特點[3]。使用瑞芬太尼對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實施麻醉能提高其心肌供氧量、減少其心肌的耗氧量、維持其血流動力學平穩,降低其術后心動過緩、呼吸抑制、蘇醒延遲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進行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手術的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進行麻醉的效果基本相同。但使用瑞芬太尼對此類患者進行麻醉能縮短其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住ICU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