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北約峰會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向盟友開炮,批評德國及其他歐洲盟友國防開支過低,要求他們將開支提升至GDP的2%,并其所未有地提出,如不能滿足其要求,美國將可能考慮退出北約組織。
迫于特朗普的壓力,北約發布了“關于跨大西洋安全與團結的布魯塞爾宣言”,強調美歐跨大西洋聯盟牢不可破,以緩和特朗普言論可能導致分裂北約組織的負面效應。那么特朗普這番言論是否會導致北約盟友分裂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北大西洋公約國組織現在能干什么?冷戰結束后,北約的主要敵人華沙公約組織已經煙消云散,北約組織定位一直不清晰。尤其是組織東擴后,吸納了很多原華約組織成員國,組成國家從冷戰時的16個增加到了現在的29個,成為全球最大的軍事同盟集團。同盟關系意味著北約中任何一個國家遭到攻擊,其他國家將視之為對整個北約組織的攻擊,必須幫助被攻擊的國家甚至必須直接參戰。
組織龐大,同盟各國的安全訴求不盡相同,比如冷戰后新加入北約的東歐諸國,主要訴求是通過加入北約來對抗俄羅斯,歷史上這些國家大多數曾遭到俄羅斯或者蘇聯的入侵或控制。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軍及其他國家的北約軍隊,就開始應波蘭政府要求常駐波蘭,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軍事威脅。由于訴求比較清晰,波蘭是少數國防預算達到特朗普要求的北約國家之一。
西歐國家冷戰后主要是希望北約維護歐盟地區的穩定。比如南聯盟內戰和科索沃戰爭,在歐洲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并且威脅西歐地區的安全,西歐國家紛紛要求美國和北約介入,這才有了后來的北約空襲南聯盟的戰爭。2011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后,英國和法國由于對非洲負有傳統安全義務,因此介入了對卡扎菲政權的軍事打擊行動,同樣在北約的軍事框架內進行。
美國僅在“9·11”事件后,援引北約軍事同盟規定,要求全體盟國履行集體安全義務。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并未啟動北約軍事框架,參與的其他國家部隊主要以自愿形式參加。從冷戰后幾次重要局部戰爭來看,西歐國家遠比美國更需要動用北約的機制來應對挑戰。
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也曾試圖在軍事和安全上另起爐灶。比如,1960年曾組建一支歐洲聯合機動部隊,以應對蘇聯及其他威脅,該部隊規模約為一萬人,直到2002年被解散。
1998年科索沃危機爆發后,歐洲因無力應對而只能動用北約機制,干預科索沃地區危機。1999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和今天的特朗普一樣公開表示,歐洲應該承擔更多的防衛和安全義務!于是在2000年11月20日,歐盟15國國防部長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一致同意在2003年建成一支6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老的機動聯合部隊自然被并入其中。
遙想當年,歐洲快反部隊組建時也算聲勢浩大,各國均計劃拿出精銳部隊,法國海軍更派出剛剛服役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這個構思中的快反部隊,一直是賬面部隊且已不復存在。
之所以胎死腹中,當然有反恐戰爭爆發后國際形勢突變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歐洲各國在組建聯合軍事框架的時候,從來就沒齊心過。尤其在部隊領導權問題上,英法德各懷鬼胎,而東歐諸國在二戰中被綏靖主義坑慘了,也對老歐洲的安全承諾不太感冒。更糟糕的是,宣布建立快反部隊后,歐洲各國的軍事預算開始逐年削減,各方均希望通過新的聯盟機制提高自身安全并順便省錢。
所以快20年過去了,歐洲經濟一體化雖有波折但仍在推進,軍事一體化卻不進反退。今年6月25日,歐盟9國防長在盧森堡簽署“歐洲干預倡議”意向書,承諾組建一支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就在簽約當天,意大利國防部長特倫塔現場反悔,恐怕這個構想中的部隊前途也非常渺茫。
歐盟自成立之后一直想搞聯合軍隊,無奈另起爐灶的成本比增加投入到北約要大得多,最起碼美國的太空力量和情報資源,就不是歐盟國家短時間內能建起來的。因此特朗普要歐洲國家承擔更多義務自然是底氣十足,他很清楚歐洲諸國比美國更需要北約的存在。美國可以沒有北約,歐洲卻不敢沒有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