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
當前,可能導致國際貿易失序的復雜因素交織,增大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一方面,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形成三種聲音或力量,正左右著國際貿易秩序的走向。僅從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看,法德等國致力于推進基于傳統規則的自由貿易秩序,美國總統特朗普倡導基于對等開放的公平貿易秩序,我國則大力推動基于開放包容的自由貿易秩序。另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正以多種方式推動新議題和新規則的設定,謀求為未來國際貿易秩序變革建章立制。同時,G20、“金磚+”合作機制等也在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這些不同主張,深刻反映了現有國際貿易秩序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世界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即增長動能不足、經濟治理滯后以及發展失衡等,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原因在于現有國際貿易秩序缺乏效率和公平,表現為發達國家內部的分配不公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
在諸多因素中,美國挑起貿易沖突以及可能衍生出來的局面失控,可謂導最大風險。無論與歐盟的關稅博弈,還是與北美自貿區成員重新談判,尤其是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戰,美國都是想依靠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基于它定義的所謂公平貿易原則來重構國際貿易秩序。維護國際貿易秩序需要大國承擔責任,而美國目前的做法,實際是想推卸理應承擔的責任。誰妨礙美國為國際貿易新規則建章立制,它就施以貿易報復和懲罰。
綜合考量全球貿易中的三種不同主張,如果它們之間能夠有效溝通與協調合作,國際貿易秩序就能朝著改革和逐步完善的方向發展。相反,如果相互對抗或串謀角逐,那就可能導致國際貿易失序。當前的形勢,恰是國際貿易失序的風險在顯著上升。目前來看,讓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承擔更多大國責任、合作推動全球貿易投資開放和多邊貿易規則體系完善,很有難度。
較之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家的中國,則希望自由貿易制度更加開放和包容,能使發展中國家和轉型中國家在全球開放、全球治理和全球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發言權、參與機會和發展權益。但未來多邊貿易規則體系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尤其對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這種不穩定、不確定的趨勢可能還要持續七八年。期間,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分 歧、動蕩的風險在明顯加大。
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的形勢下,全球經濟將更加無所適從。原本,2017年全球GDP增長態勢明顯企穩向好。根據IMF測算,全球GDP增速已從上一年的3.2%增長到3.7%,今明兩年有可能達到3.9%,高于1990年以來年均增長3.74%的水平。全球貨物貿易量的增長亦如此,根據WTO的數據,2016年—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量的增速分別是1.3%、4.7%和4.4%,呈現向好趨勢。
在此關鍵時期,美國卻偏偏執意挑動全球貿易戰,這很可能會阻斷全球經濟增長勢頭,給全球貿易的前景蒙上陰影。比如,近年勢頭較好的全球制造業尤其高技術和中高技術制造業的增長,將會因此喪失發展勢頭。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和工序往往分散在不同國家。這樣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遭遇貿易戰和產業戰,很可能造成全球產業鏈的失序,混亂的經濟貿易和產業秩序或將導致衰退提前到來。
在全球貿易有失序之虞的關口,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應慎重考慮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外溢影響,否則就是不負責任。正是基于這種考慮,雖然美國挑起貿易戰并一再讓它升級,中國始終采取有節制的回應和反制,盡量降低其對全球經濟貿易的沖擊和影響。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譴責貿易保護主義倒行逆施,譴責以鄰為壑的機會主義行為,同時也在全面深化國內的改革開放,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增強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在全球貿易失序的十字路口,最大限度的尋求全球合作。
最近日歐簽訂自貿協定,美歐有意探討建立零關稅貿易區,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醞釀推動世貿組織現代化改革,這些都意味著國際貿易秩序正發生新的變化。有人擔心,發達國家是想把中國排除在國際貿易新體系和新規則之外。這不可能實現,但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的防范與偏見一直都有。在中國加入WTO15年后,歐盟、日本和美國仍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當前經特朗普的一通亂拳,世界經貿格局又面臨大分化和大組合。
在新形勢下,中國會繼續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個有著世界上最多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市場、世界上最大儲蓄規模的經濟、門類最齊全完整的產業體系的中國,是不可能被邊緣化的。就像當年入世時一樣,中國會繼續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與高標準市場經濟規則接軌,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綜合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到時候,是繼續另搞一套規則來排斥中國,還是以合作態度共同完善多邊貿易規則和體系,國際貿易的其他參與方自會做出理性選擇。▲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