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峰
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要求的變革是深該的,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
一、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與學的本質屬性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另一方面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教師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決定了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的權威和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呢?依據專家分析: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教學中的各種情況,設想下一步如何組織、指導學生學習。二是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適當方式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使學生的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在交往互動中共同發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覺、自律能力。注意指導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還要注意和沒有明確需要的學生進行個別交流,指導他們確立目標,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動機。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類型,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需要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之中。
三、教師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變成動態的研究者
新課程標準實施中,教學情境問題尤為突出。教師只有從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成教學過程的動態研究者,才能適應新的課程要求和學生成長變化的需要。
教師要成為動態研究者,在具備上述研究能力的同時,還要成為現代研究型的教師,這也是保證教師實現教學行為轉換的前提。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進行教育理論等問題的研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觀念,改善、充實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在研究的過程中,還應堅持以下具體的研究途徑:一是在積累經驗的教學實踐中,加大新的教育理論學習與分析的力度,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使經驗得以不斷提煉、發展,然后再反過來指導實踐,形成一種有意識地進行研究的良好習慣,避免工作中走彎路;二是用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對已經積累的豐厚經驗進行提煉、升華,更科學地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研究型教師這種不斷自我充電的過程,對完善教師的師德人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形成教師終身學習的習慣,都是至關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的。
教師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同時,還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具備新的教學技能和實施新的教學策略的能力。這需要教師首先具備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具備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教學重知識傳授的弊端,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統一規格教育向重差異性教育轉變。總之,教師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學行為的根本轉變,就必須堅持在實踐中學習、研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