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
近日,各地時有爆出因治理者政策失當、不顧群眾呼聲,甚至作風粗暴,而導致一地雞毛的新聞事件。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地區基層治理仍然比較粗糙。
在基層治理過程中,之所以容易發生簡單甚至粗暴的事件,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地方主政者沒有認識到基層治理的特性。一般而言,基層治理是一個慢活、細活,是一個極其挑戰治理者耐心的活。由于需要與群眾面對面,治理任務多元而復雜,易受治理環境的影響,使得基層治理更強調經驗和即時處置能力,而非簡單依照上級政策法規和行政命令。
但地方主政者最看重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基層治理者是否可以堅決地徹底實現主政者的意圖。甚至于,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意圖,地方主政者通常習慣于將特定的政策轉化為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通過倒排日期、整合行政資源、強化考核督查等措施,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基層治理者的積極性。
可矛盾之處恰恰在于,盡管基層治理者可能因自身原因而不積極落實善政,但也可能確實是因為了解基層實際而變通。而地方主政者在不了解基層實際,基礎調研工作不夠扎實,政策設計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貿然推動某項工作,即便出于善意,也很可能導致失敗,甚至為基層治理埋下長遠的禍患。
二是當前我國基層社會處于巨變之中,社會結構正在轉型,利益群體在分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深刻變化。與此同時,我國也正處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中,對基層治理的要求更高了。這就存在一個矛盾,一方面治理任務急劇加大,過去國家沒太干預的事務,如農村環境治理、拆違、移風易俗等工作,現在都要積極介入;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過去習以為常的工作方法已不合時宜。這就導致了基層治理能力與治理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最為突出的是,當前基層治理新增的任務,幾乎都要花費大量精力開展群眾工作,如環境治理需建立在群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上,拆違需建立在群眾法治觀念的提高上,幾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可是,地方主政者出于各種考慮,幾乎都希望在短期內出成效、出亮點。一旦將基層治理中的長線工作轉化為短線工作,就意味著要用行政工作代替群眾工作,意味著靈活和分類的思維為“一刀切”所代替;意味著來不及傾聽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呼聲,無法對政策進行科學設計。
最近幾年,隨著執紀監督問責力度的加大,基層作風渙散、陽奉陰違等問題已大大緩解,但在一些地方,因有關政策不合理,頂層設計缺乏科學性,以及地方主政者主觀意志而帶來的基層治理問題,卻大大增多。基層治理急不得,既需要等待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亦需要等待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基層治理的好壞,不應簡單地用工作任務的完成、工作進度的快慢等簡單衡量,還應考慮是否獲得群眾認可。欲獲得群眾好的評價,關鍵是擴大群眾參與度,真正深入群眾,多傾聽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以群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把政策轉化為群眾自己的事。而不是簡單地用行政動員代替群眾動員,以領導評價代替群眾評價。▲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