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理



智能時代來勢兇猛,我們的孩子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電子產品越來越普遍和頻繁。它們本應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孩子,容易對其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當孩子成新一代“低頭族”時,我們該怎么辦?
你的家庭中是否
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鬧劇
場景一:春節期間,劉佳敏回老家過節,驚訝地發現家里的兩個小侄子人手一部手機。每天,他們無視媽媽的批評,自顧自地玩游戲,在手機上用虛擬的武器噼噼啪啪地射擊。他們歪坐在沙發上,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因為注意力全在手機上面。劉佳敏在家里吃了一頓最安靜的年夜飯。祭完祖,開餐了,飯桌上卻只有大人,因為小侄子們還在游戲中對抗……
劉佳敏問:“家里人不管嗎?”嫂子驚訝地回答:“你哥一有空還不是天天捧著手機玩?能管得了他們?給一部手機,他們不吵不鬧就很不錯了。”
場景二:比起劉佳敏家的放任不管,梁斌家則對女兒玩手機管理得很嚴格,比如上床睡覺前、有客人來訪以及吃飯時,女兒必須交出手機。但是這一規定具體何時才會生效?比如什么時候算開始吃飯?是已經坐在餐桌旁,還是在去往餐桌的路上?不久,這個問題引發了矛盾——梁斌想在去餐廳的過程中快速發條微信,結果被女兒看到了。“在那之后,家里的氣氛就變得不那么美好了。”梁斌說。
梁斌想引導女兒正確地使用手機,結果這些規則天天使得女兒與自己發生沖突,不斷地產生家庭矛盾和教育危機。
在很多家庭中,就智能電子產品這個問題,父母與孩子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的較量:艱難,毫無目標,也無法明確該達成怎樣的一致。是向智能電子產品妥協,還是不顧一切地向其發起抗爭?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一下:這一切都是智能電子產品的錯嗎?
什么時候玩,
你和我必須確立和遵守明確的規則
法國人卡羅爾·克羅姆有3個兒子,分別是7歲、12歲和14歲,還有一個10歲的女兒,只有長子有自己的手機。在手機這個問題上,克羅姆成為嚴格的掌權者,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自己。
克羅姆的長子維克多在上中學,他的一些同學可以在手機上聊天到深夜。在學校,他們全都睡眼惺忪,注意力渙散,而老師和家長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因此,克羅姆認為:第一,父母必須盡早干預,沒有什么比把一個小孩放在手機和平板電腦前、只為讓他不吵不鬧更糟糕的事情了;第二,父母必須制定明確的規則,不要破例,一旦破例后果很嚴重;第三,父母必須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克羅姆為此專門請了一個家庭顧問,以舉手表決的方式定下克羅姆家的手機使用規則。每個孩子都必須年滿14歲才能擁有一部自己的手機。維克多每天可以使用手機上網一小時,周五晚上可以久一點。克羅姆還設置了維克多手機的鎖屏時段,時間一到自動鎖屏,幫助維克多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維克多因此抱怨,他的手機就會被沒收。克羅姆在孩子們面前使用手機也有明確的規則。比如,克羅姆覺得臉書很重要,因為可以跟親朋好友聊天,但他不會在孩子們面前刷臉書,吃飯時也絕對不會拿出手機看,甚至不會將手機放在餐桌上。如果他違反了規定,孩子們也有權沒收他的手機。
應對智能電子產品帶來的挑戰的一種不錯的方式就是確立明確的規則,而不是事后評判玩它們好還是不好。明確的規則能引向明確的結果,克羅姆一家就是好例子。
怎么監管內容?給你我最大的信任
兒子上初二,何珊和兒子達成協議:兒子可以得到一部手機,而她可以看他的手機上的內容。
兒子的班上建立了一個群,沒有手機的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孤立起來,因為同學們會在里面談論各種話題或組織各種活動。但是最近,兒子的一個朋友給他發送了一個“18禁”的視頻。何珊偶然看到了它,并在兒子看到之前將它刪除了。
何珊知道她不可能及時攔截每條不良信息。怎么辦?何珊覺得有一點非常重要:考慮讓孩子看什么比考慮不能讓孩子看什么更重要。
何珊給兒子下了一個叫YouTube的App,假期時,給兒子在YouTube上挑選了一些英語脫口秀的視頻。兒子告訴何珊,他感覺很酷,會重復練習聽到的句子。“跟YouTube上的那些人相比,老師的英語說得沒那么好,而且YouTube上有趣得多。”兒子還跟好朋友分享,一起練習如何精準地發音、一口氣說較長的句子等。
對于刪掉不良視頻的事,何珊最終選擇跟兒子坦白并道歉,然后告訴他自己的隱憂。沒想到兒子非常理解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說他早就知道了。因為何珊的尊重,兒子有了安全感,把大事小事都和何珊說了,并讓何珊在手機上裝了守護上網安全和管理軟件使用的軟件,說是讓她放心。
何珊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把孩子當成成年人平等對待,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
堵不如疏,成為孩子信任的盟友
很多家長會比較抵觸甚至反對孩子玩電子游戲。一開始,林峰也如此,但他并未一味地反對,而是做了一個巧妙的決定。
在女兒剛玩游戲時,林峰會和她一起玩,結果發現游戲還有點意思,最重要的還是和女兒一起玩的過程。比如,女兒玩兩關,林峰玩兩關,有時候女兒會耍賴,玩了兩關沒有自覺地給林峰玩,林峰就會縮短玩游戲的時間,以此讓她明白要遵守約定、遵守規則的道理。林峰還會和女兒競賽,看誰更厲害。別看孩子年紀不大,但是對于游戲的領悟力往往比成年人強得多,有一些游戲林峰玩不贏女兒,這個時候女兒就扮演起亦師亦友的角色,既耐心地教林峰闖關的技巧,又不忘給他打氣加油。
這兩天,林峰的手機上又多了一款游戲,女兒主動充當老師教他怎么玩。現在女兒玩什么,林峰全知道了。在和女兒一起總結經驗時,林峰還會客觀地分析游戲中的正、負效應,并非常自然地引導女兒,讓她自己選擇:一旦違反玩游戲的約定時間和規則,就要承擔違約責任;而如果遵守,則有獎勵,比如“你遵守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正因為成了女兒信任的盟友,女兒對林峰的約束和管教就不那么抵觸了。
這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智能電子產品終將成為我們生活、工作與學習的一部分。把孩子跟智能電子產品完全隔離開來,不如與孩子一起擁抱它,讓它更好地為增進親子關系服務,幫助孩子自我管理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