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Z是我哥們兒,理工學霸,中途跑去做市場,做到市場總監。后來他為追心愛的女孩來了北京,竟然又半路出家學編程,進了百度。35歲那年,夫妻倆在北京一年收入也有60萬,還沒買房也未生孩子,該回老家沈陽嗎?
很多人為你羅列出北上廣的各種優勢和危險,但人們做抉擇時仍然沒有一個思考、判斷的標準。留在北京,機會多、工資高,但是經濟、孩子教育壓力更大,屬于“高價值、低優勢”的“肥尾”;回老家機會少、工資低,在大城市練就的一身功夫搞不好就沒有用武之地,但是壓力小、競爭小,屬于“低價值、高優勢”的“小山頭”;在更加偏遠的地方,大城市培養出來的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搞不好會影響處理人情世故,那就真的是“低價值、低優勢”的“沙漠”了。
面對這種選擇,還處在高增長階段的人最好選擇在大城市再待幾年,看能否躋身頭部;如果增長放緩,回去也是一種聰明的戰略性轉移,關鍵是如何讓自己在二三線城市過好。
回老家對于沒有地域要求的自由職業者很有效,他們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身在麗江,腦在中關村”。但是大部分人都會落入第一種誤區,即先想優勢,再找價值——我這種編程能力,如何在老家更有用?我這種博士生,在老家能干什么?答案基本不會太讓人滿意。
我們要時刻記得頭部效應的第一條原則:先鎖定價值,再創造優勢。所以,要先想清楚三四線城市的高價值區在哪兒。
回到文章開頭Z的故事。Z回到沈陽之后攢了一個企業主群,本來想著當個群主,方便以后在里面接點程序的活兒,卻發現企業主最困惑的是自己的企業怎么互聯網轉型——中國三四線城市的企業有一個巨大的互聯網轉型需求。但是對于在一線城市待過的人而言,這個過程他們并不陌生——這幾年所有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都會在三四線城市重演。Z最后選擇幫助大型企業互聯網轉型,以“工資+股票期權”的方式介入一家大型農業電商。再過幾年,如果足夠專注,他也許能成為這個領域最有經驗的經理人。
對于要不要留在北上廣這件事,我們先找價值,再定優勢。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優勢迷惑,才能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摘自《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中信出版集團 圖/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