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波
(西安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00)
勘查區位于山陽—鳳鎮斷裂南側,大地構造位置為南秦嶺印支褶皺帶鳳縣—鎮安褶皺束東段,南秦嶺活動帶構造單元核心部位[1]。位處秦嶺造山帶中最大的晚古生代熱水盆地—鎮旬盆地的北部(見圖1)。

圖1 大地構造背景
勘查區地層屬于南秦嶺地層區(Ⅱ2),進一步劃分為鎮安—旬陽地層分區(Ⅱ22)之云鎮-銀花小區(Ⅱ22-1)(見圖2)。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晚古生界泥盆系,屬于楊子沉積區南秦嶺區鎮安—旬陽地層分區,該分區以小川街—云鎮-梅花店(F2)、鎮安—板巖鎮(F4)兩斷裂為界分為北部的云鎮-銀花小區、中部的鳳縣-鎮安小區和南部的留壩-白河小區。勘查區位處云鎮-銀花小區,出露泥盆系上統地層,巖石組合為一套濱海細碎屑巖—碳酸鹽沉積。出露地層主要有星紅鋪組、九里坪組地層和施家溝礫巖楔[2]。

圖2 區域地層分區
(1)星紅鋪組(D3x)。為午峪溝背斜核部地層,為灰—淺灰色絹云母板巖、含鈣粉砂(板)巖夾中層狀粉晶灰巖。整合覆于大楓溝組之上(區內未見)。厚>150m。可分為上下兩段,分述如下:①星紅鋪組上段(D3x2):灰綠色粉灰巖、粉砂質板巖、絹云母板巖、頂部砂巖、鈣質砂巖及礫巖透鏡體。厚85m。②星紅鋪組下段(D3x1):鈣質砂、粉砂巖夾灰巖及礫巖透鏡體為銅礦、銅金礦賦礦層位。底部可分出以礫巖、角礫巖為主的楔狀、透鏡狀施家溝礫巖楔(Scg)。厚約110m。此層中北北東向地層產石英脈型銅礦。
(2)施家溝礫巖楔(Scg)。分布于午峪溝支溝-施家溝腦,賦存于星紅鋪組下段,走向上和星紅鋪組板巖相變,為灰—灰綠色,礫石大小混雜,大者粒徑1m左右,一般20cm~30cm,成分以閃長質礫石為主、其次為灰質閃長質礫石夾鈣質長石石英砂巖、砂質灰巖等。厚度大于188m,未見底。
(3)九里坪組(D3j)。呈帶狀出露于鎮安北部羅家巖—徐家坪—小青銅溝一帶。發育由下向上、由粗變細的退積性基本層序,局部砂巖中可見加積型層序。下伏地層為星紅鋪組上段,未見頂。
商丹斷裂以南至巴山弧形斷裂之間的南秦嶺,是秦嶺印支造山帶的主體部分。它復合殘存了秦嶺造山帶前造山期多期剝離滑脫。勘查區屬云鎮~冷水溝復式背斜的午峪溝背斜核部,出露地層有星紅鋪組、施家溝礫巖楔和九里坪組地層。核部發育近東西向和北北東向斷層,東西向斷層規模大長度大于9km,北北東向斷層規模小,長度小于1km,多于銅礦化關系密切。
地層除中—新生界外均遭受不同程度變質,發育不同類型的變質巖,以區域變質巖為主,動力變質巖與區內不同層次、不同規模和性質的斷裂帶相伴;接觸變質巖沿侵入體周圍分布,形成寬窄不等的接觸變質帶。
礦體圍巖蝕變有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重晶石化等,而以硅化、黃鐵礦化、重晶石化與銅礦化關系最為密切。
區域礦產受區域構造的控制,本區域礦產屬于南秦嶺鎮安—山陽銅、金、銻多金屬成礦帶。區內礦產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鋅、金、銀、鉬等,代表性礦床有二臺子銅金礦(勘查區北8km);和冷水溝銅(鉬、銀)礦。
依據前人研究成果結合本地區區域地質構造及其演化、礦床時空分布規律、成礦環境、成礦機制,結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等資料確定本區屬:山陽-柞水華里西、燕山期Fe-Ag-Cu-Pb-Zn-金紅石成礦亞帶。正河-云鎮印支-燕山期金銅多金屬礦帶(找礦遠景區)。
據1:20萬和重砂資料,勘查區屬于異常空白區,但2003年的1:5萬水系分散流測量化探資料,勘查區及周邊為以Pb、Zn、Cu、Au為主的綜合異常。Cu、Au單元素異常套合較好。
勘查區及緊鄰區圈定的綜合異常有三個,編號分別為HS1、HS2、HS3,其特征分述如下:HS1綜合異常:分布在工作區西北羅家溝—松木溝一帶,面積約為0.8km2,呈帶狀分布,主要異常元素為Au、Cu、Sb。推測該綜合異常形成與F2斷層關系密切。HS2綜合異常:該綜合異常內Au、Sb、Hg呈同心圓狀,具熱液成因的模型特征,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金的礦化作用關系密切。HS3綜合異常:分布在工作區東北角青銅溝黃家坡一帶,面積0.75km2,呈不規則狀分布,異常元素為Au、Cu、Ba,該異常的形成與F3斷層關系密切。
綜上認為,本區成礦地質背景優越,成礦條件有利,找礦標志顯著,資源潛力較大,Cu、Au礦找礦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