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向有關部門發布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其中一部分內容是要對新能源造車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更健康的發展。
可以出看,國家有關部門對新能源造車企業的態度是比較冷靜的。然而,反觀企業的情況,北京車展上那些不管有沒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都做了一把秀,將品牌、產品進行了市場化的包裝,熱度就像是驕陽。汽車生態、用戶體驗、智能互聯這些新有名詞是企業宣講人提及最多的內容,有句話叫揚長避短,這些內容可能傳統車企有欠缺,但這恰恰是新能源造車企業的“長”處所在。對此,吉廣國際首席執行官柳燕認為:新型初創公司在互聯網思維、創新精神、效率等方面有明顯優勢。如果傳統車企能夠在這些方面真正實現自我革新和轉型則優勢更大。但這恰恰是最難的。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姚春德對此也是積極態度,姚教授講:汽車業經過百多年發展,從結構看已日臻完善,但是用車的理念正在發生改變,從單一的代步和高速體驗正在向與周邊交互方面發展,變成一個移動的多功能載體。從這個角度看,新勢力的介入是有優勢的。
長處在此,而避的“短”是什么呢?當然是核心技術。純電動車三大件:電機、電池、電控。籠統講,大多數新能源造車企業,車型上搭載的電機外購的要更多一些,電池電芯也是外購,但電池包是自主研發,電控系統自主研發多一些。所以,新能源造車企業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來,要看供應商。據姚春德教授講:我國電機和電池正在迅速趕上,比較落后還是關鍵的部件,比如逆變器和大功率的控制元件。電控系統需要較長時間成長,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經驗。
還有一個消費者最關切的問題,為什么同級別的純電動車要比內燃機貴這么多?原因就在于電池,按照2000元人民幣一度電的計算方式,如果車輛的滿電續航里程要達到350km,光在電池上的成本就已經超過了10萬元人民幣,如果要是沒有各種補貼,新能源車在價格方面劣勢將更加突出。
記得前不久寶沃汽車的新品發布會上,寶沃汽車集團總裁楊嵩先生講他個人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是:不鼓吹新能源,亦不固守傳統能源。吉廣國際首席執行官柳燕認為:在新能源產能布局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造車新勢力未來存活與否并不取決于同類玩家對手多少,更大的對手仍是傳統車企。對于那些為數可能并不多的真正以造車為使命的新勢力公司,作為行業人士我們懷有敬意并且應該支持與祝福。能有5家存活已經是樂觀預判,最終是市場和消費者做出選擇。
隨著蔚來批量交付量產車日近,來自市場的考試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