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敏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高職學生的隱性逃課問題進行實證調查并認真分析,了解隱性逃課產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高職學生隱性逃課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隱性逃課;教學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1.研究背景。當前我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國家也在通過各項措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隨著大學的擴招,生源質量的下降,以及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升級,學生隱性逃課比例越來越高,隱性逃課造成了教學質量下降,影響教風和學風,危害很大。
2.研究意義。本研究立足于實證分析,借助于對隱性逃課的相關理論,探討在新的形勢下,隱性逃課這一現象產生的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原則和方案,為高職院校隱性逃課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二、高職生隱性逃課的現狀分析
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作為研究對象,采取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年級中開展了調查。通過對樣本數據的歸納,對高職學生隱性逃課現象的現狀及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1.“隱性逃課”總體情況。據調查,有93%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課上曾有過“隱性逃課”行為。而顯性逃課的學生為15%。由此可知大學生隱性逃課現象普遍存在,比顯性逃課更嚴重。而隱性逃課中, 經常“隱性逃課”的占39%,一般“隱性逃課”的學生占46%,僅有8%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隱性逃課”行為。從中不難發現,“隱性逃課”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課堂表現。
2.學生對“隱性逃課”的態度。“隱性逃課”現象的迅速蔓延和學生對這一行為的態度是密不可分的。有高達58%的學生對“隱性逃課”行為表示可以理解,認為其有一定的合理性,還有24%學生對“隱性逃課”行為表示無所謂,只有16%的學生對“隱性逃課”行為表示不贊成。
三、大學生隱性逃課的原因分析
1.教師方面的原因。高校普遍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 教師的考核、評優、職稱晉升等取決于教師的科研水平。因此面對教學工作則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應付了事。部分任課老師教學方法單一、所使用的教材課件早已過時、講課聲音太小或者普通話不標準。許多高校采取“學生評教”的方式,部分教師怕因嚴格要求導致學生惡意評教,進而影響個人的年終考核及職稱晉升。因此,在課堂上只負責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對學生有無“隱性逃課”行為持放任態度。高校課程考核方式兩種:考試和考查。考試課大多屬于純知識點的考察,不論學生是否認真聽課,只要考前復習,都能順利通過考試。而考查課就更輕松,一般采用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的存在無疑使“隱性逃課”者無后顧之憂。
2.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在上大學之前,學生由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監督和管理,目標就是考大學,基本上屬于應試教育。進入大學后,空閑時間增多,許多學生受周圍同學影響,出現了大家一起逃課的現象。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很多大學生沒有獨立思考未來、規劃未來的意識和能力,無法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就造成了或者盲目考證,或者無所事事地混日子。對課程缺乏興趣。很多學生在高中報考大學時,盲目填寫。或聽從老師、家長的建議報考熱門專業。當進入大學,發現所學專業與自己所想差距很大,導致對所學課程無興趣。
3.高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情況下,高校都明確規定禁止顯性逃課,一旦顯性逃課達到一定的數量,學生將面臨取消本門課考試資格、降級甚至退學的處理。但是對于“隱性逃課”,由于在實踐中較難操作,所以高校的校規校紀中均沒有明確的規定。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課程設置、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方法,統一的考試形式等。容易導致課程結構呆板、選擇空間狹窄、教學內容陳舊等。面對不斷擴招帶來的學生數量激增, 學校采取合班授課的方式,不僅增加了教師課堂管理的難度,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4.信息技術的挑戰。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的學習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開放、便捷的網絡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他們不再拘泥于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 不再拘泥于老師所給的現成答案,學生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日益增強, 這些都對教師的課堂授課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解決問題
為了解決隱性逃課問題,提高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課堂效率,從教師、學生、高校、信息技術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建議。
1.教師方面。樹立教學工作中心的地位,回歸大學之道。改變現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面。把教學也作為評審教師技術資格的條件,評出來的職稱能真正名副其實。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提升教學水平課堂。教師應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改革傳統的考試方法, 優化考試制度。把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到課率等納入平時成績之中,作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據。在考試的內容設置上更加側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方面。提高自制力,增強內在的學習動機。大學生應在充分認識“隱性逃課”巨大危害的基礎上,增強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行新生入學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要深入調研新生思想狀況,采取針對性措施做好新生的入學教育,確保新生能夠順利度過適應期,盡快完成角色轉換以適應大學生活。引導學生準確定位,做好職業規劃。高校積極開設就業指導類課程,使每個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設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高校方面。高校要加強教學管理,狠抓教學質量。不定期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抽查,監督教師管理好課堂,督促學生認真聽課,并聽取學生的意見,豐富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健全評價體系。合理控制班型。將大班課堂調整中小班授課,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多和更大的互動空間,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便于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提高教學效降果,降低課堂管理的難度。完善選課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一門課程可以對不同年級的選課人數做一要求,使其達到一個較為合理的比例。
4.信息技術方面。應對信息技術的挑戰,改變教學模式。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包括網絡教學(如慕課、微課等)、實踐教學、課堂教學在內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隱性逃課分析,旨在通過學校、教師包括學生個人三方共同努力,來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構建更有針對性與有效性的大學生教育體系。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也促進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云超,李春迪.大學生隱性逃課現象的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2,(3):18.
[2]陳應娣.基于從眾心理驅使下的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
[3]羅梅,劉建芹.大學生隱性逃課現象的再思考[J].雞西大學學報, 20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