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摘要: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實施中已成為一種趨勢,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討論和解決這個問題。數學思維對每一個中學生來說都十分重要,這是一種基本素質,我們應該努力把握數學思維。
關鍵詞:數學教學;素質教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數學教學的素質觀
劉斌同志是國家教委副主任,他認為改變教育過程中的思想和觀念以及轉變質量觀念和人才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構建是改變思想觀念的關鍵,我們要求改變思想觀念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更加積極進取,從而使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的。中學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習知識、學習鍛煉身體。的數學教學并不是面對少數一部分人的,而是面向所有學生進行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努力開發學生自身的數學素質,還要提高他們自身的創造性以及自身的綜合性素質。由于學生之間的知識和能力以及特長方面的發展是有不同的,學生個體間的接受知識的能力也存在著差異,所以教師應該了解每個學生應該怎么進行教育,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展。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實施素質教育,使其融入到教學中。
二、加強教師的素質培養
教室是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作為實施者在在課堂上進行素質教育時,其自身素質能力的高低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素質教育良好實施的前提是提高教師的素質。優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科學文化素質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素質,我們應該認真的對待。數學作為教學的基本科目之一,數學教學的老師除了專業知識要好,還需要繼續擴大知識范圍,提高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專業也要具有藝術性,提高教學老師在數學教學表達能力的標準準確、生動幽默,這樣的言行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感到美麗和舒適。另一個,老師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以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很好的與學生溝通,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在學生面前具有雙重身份,即老師和朋友。
三、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維是說在面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分析的思想。在中學數學教育中,老師應該把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過程充分重視起來,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運用的思維對以后解決其他問題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對思維活動的發展規律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了解其中的內在聯系,以及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中學的數學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數學的魅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有明確的目標,同時更有廣泛的想法并懂得積極探索問題的本質,學生不僅要勇于創新而且還能科學合理有效的解決具體問題。
四、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十分有幫助,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學生學習數學是非常有益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以及頑強意志。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主要是在學習興趣的動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方面。在學習上有濃厚的興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腦處于最興奮良好的狀態,可以最好地接受教學信息;學習興趣濃厚能有效地誘導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學習活動。在教學上,我們可以介紹我國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介紹數學在生活和生產等方面的運用,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提出問題有極大幫助,同時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尋找,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幸福。
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
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對于每一位中學生來說都十分有必要,這也是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同一個教學的老師,同樣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以及同樣的教學資源,為什么學生學數學這么大的差異呢?不僅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數學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也不應該只參與到主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生會在與數學的沖突中學習,所以教師在中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應在許多方面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成績不好的學生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
六、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隨著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設備正逐步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其他學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節省寫在黑板上的時間,教師可以提前總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制作。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要用較少的時間,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此外,多媒體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使教師和學生可以找到更多的數學資源,多媒體動畫演示和其他動態效果將會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復雜的幾何結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學習現代教育設備,創新教學方法并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