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霜女
新加坡《聯合早報》早在2007年1月23日刊載了一位校長的文章,這位校長在文章寫了這樣的一段話:“十分努力、勤懇,早到遲回,對學生傾囊相授,很少或從來不請病假的老師,絕對不是好老師!這樣的老師是在誤人子弟,是在妨害社會的前進,因為他的教學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一開始我不太贊同他的話,如此努力、勤懇、負責的老師怎么是在誤人子弟呢?直到我如今任教滿一屆后,我才深刻體會出這位校長的確說了真話,實踐出真知啊。俗話說:“懶教師,勤學生;勤老師,懶學生。”這話不無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師就做了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
“懶”教師什么都讓學生自己去做,“勤”教師什么都自己包辦。一段時間后學生就產生了懈怠,形成了“老師不教,學生不學;老師多教,學生少學”的惡性循環。這就亟待語文教學改革,而“少教多學”無疑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重要的教學理念。它要求語文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且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主動的去獲取知識,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多學”。這樣既給老師減負,讓其有時間與精力進行教學研究,進一步提升自身素質,也解放了學生,還學生自主權,保留學生個性。下面是我對“少教多學”理念在現代文教學中如何運用的一己之見。
一、做好課前預習,養成勤查詞典好習慣。
“少教多學”力圖通過簡而精的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效果,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課外對學生的指導,沒有課外的功夫,課內的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每一堂課的預習至關重要,還學生主動權,培養其勤查詞典的好習慣。最關鍵是學生通過預習,掌握的知識會更加牢固。學習了“少教多學”理念后,我要求學生要有一本預習本,每節課前都會留好預習作用,將一篇文章分步預習,既避免加重學業負擔,又讓學生按既定目標自學。如《荷塘月色》這一篇文章需要花四節課講授。第一節課的預習工作是查新字詞;第二節課的預習工作是將原文朗讀兩遍,畫出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一是鞏固預習所學,二是初步理解文章情感主旨。第三節課要給學生們講解一個全新的修辭手法,應該不需要安排預習;第四節課是借鑒《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手法仿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是隨堂練筆,故也不需要預習。
二、激發課堂興趣,營造熱烈討論好氛圍。
一堂好課,應該是這樣的分配:老師只能是導演,學生才是主演。導演跟演員溝通,盡量激發演員的情感體驗,讓演員用他精湛的演技將導演所想或自己所感表演出來;這就好比語文老師跟學生互動,盡量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用流暢的語言將老師心中所想或自己心中所感表達出來。老師本人對所授課文有極大的共鳴,授課時也有極大的熱情,都不能取代學生自身的體驗,所以教學時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興趣。
激發興趣有很多種方式。(一)巧發問,比如《荷塘月色》一篇,我不會直接介紹朱自清為人、作品等,而是先發問:你們眼中的朱自清是怎樣的?只是一位散文大家嗎?(二)巧用多媒體。比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我首先讓大家觀看《恰同學少年》里毛潤之與同窗朗讀《少年中國說》一段視頻,一是此視頻振奮人心,二是自然引出梁啟超。(三)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一開始失敗的實踐告訴我,只單純地讓學生小組討論是沒用的,毫無目標毫無壓力的討論只能淪為閑扯,因此我覺得必須每小組成員輪流擔當記錄員的責任,將每人的討論簡短記錄一下。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瞎聊閑扯,還鍛煉了學生概括中心、提取重點的能力。
三、堅持課后練筆,產生學以致用好實效。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都是各研究員精挑細選選出來的,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以及各方面能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課堂上師生熱烈探討,必定會擦起思想的火花,而如此僅止于此,這些火花很容易稍縱即逝,因此課后適時地練筆相當重要,練筆的同時既回顧了課文內容,又能將這些思想的火花凝鑄在筆端,點石成金。長期堅持,還能提升寫作能力。比如上《荷塘月色》一篇時,最后一節課我要求學生借鑒《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手法仿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如此安排,既有上述考慮,還有教材安排上的考慮。因為高一年級作文主抓記敘和描寫,而《荷塘月色》是一篇極為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寫景散文,適合用來指導學生寫作。
語文教學需要反思,亟待語文教師拿出“少教多學”的實績來。 “少教多學”的實質與精神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讓學生在行為上、情感上、思維上都能積極投入,這里所提倡的“少教多學”并非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性,精選教學內容,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教得更好,課堂教學重點必須從教學內容的數量轉向對教與學質量的高度重視上來。教師要精選教學內容、縮減冗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便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與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構建一個扎實穩定的知識基礎。
當前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評價體系的單一,成績成了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枷鎖。那么要讓學生多學,就要尊重學生這一“主體”,給予他們多維度的評價,不能單純以成績論學生。比如:書寫漂亮、規范;思維大膽、奇特;發言積極、主動等等。這些特點我們不能忽視,作為教師我們要敏于發現、勤加引導,才能激勵學生“多學”,進而成人、成才。“良言一句三冬暖”只有語文老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而激勵學生,才可能做到“點石成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要用理念武裝頭腦,用尊重、理解贏得學生對教師的認可,用多樣的形式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用多維的評價鼓勵他們勇往直前。生活處處皆語文,只要我們樹立“大語文”觀,讓語文展現它的魅力,學生們就愿意“多學”。“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少教多學的理念指導下,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實踐,相信一定會給我們的教育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