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東
摘要:目前我國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正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高校畢業生,藝術設計專業也不例外。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大多數院校實施的是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幾大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面向社會的專業以及高校的轉型不利,不能更好的與社會接軌。那么我們就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經驗,引進新的教學模式,要求集教學、研究、社會實踐于一體具有開放性和交互式教學的特點,“工作室教學模式”就滿足了這些要求。
關鍵詞: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開放;教學內容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但又是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通過設計一種創造性的人為事物,美化和豐富人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它是集物質與精神、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造物活動。藝術設計專業一般包括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裝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染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動畫動漫設計、設計管理等多種專業方向。
那么“工作室”呢,它本身是一種教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始是在20世紀初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本著“藝術”與“手工藝”相結合的目的和愿望,創立了一種以“作坊”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體制,讓負責教授技術、手工藝、材料的師傅作為技術教育的導師,讓負責教授設計形式、色彩、美學的教員作為藝術形式的導師,并分方向設立了金工、陶藝、木工、紡織等不同的“作坊”,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參與生產過程,教學的成果直接以產品的形式來體現,其強調教學實踐與社會生產服務相結合的學以致用的理念,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公式。
一、課堂教學模式
現在大多數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實行的是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教學環節,這種教學模式我們稱之為“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基礎的藝術設計知識較為牢固。在課堂教學中在基礎課程設置全面合理,有各式各樣的考試及作業評審機制作為保障,而且很容易制定統一的評分標準,學生能夠有一樣的努力方向,最終達成統一的目標。另外學生在進入高校前已經對這種教學模式非常的熟悉與習慣,接受起來沒有壁障。
其次是學生知識面廣闊。高校在為學生設置公共基礎課程的時候盡量考慮到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的教學課程,基本沒有遺漏,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也較為全面。在設置專業基礎課程方面更無遺漏,將藝術設計專業的方方面面的基礎課程都放進到基礎課程當中。
最后是統一標準化的畢業生。高校設置的畢業標準都是統一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達到這個畢業標準即可畢業,那么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設計能力差距就不是很大,進入社會企業不會有太大的浮動,而且每一屆的畢業標準都相差不多。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
對于轉型發展,目前很多高校藝術設計院校在教學工程中展開了工作室教學模式,以優秀專業教師為主導,打造工作室,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歸類,形成以課程為中心向實踐項目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工作室學習中與社會對接,了解社會對專業各方面的需求度,適應市場的發展與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系統化的應用型的藝術設計人才。
首先,課程設置更加偏向應用性。將階段式教學課程進行重新梳理,調整課程設置內容要求,整合資源,根據真實課題和項目的內容,串聯相關課程,形成課程群,加強了課程之間的聯系環,形成課程結構為體現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關系。根據市場的要求預測和項目的要求, 調整課時數的比例,增加了實踐課的比例,實現由課程為中心真正向以實踐項目為中心轉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度實踐教學。
其次,工作室教學具有開放性與互動性。工作室在教師的參與度上是開放性的,學生的組成上也是開放性的。工作室由負責的教師自主建立師資群,有各專項能力較強的教師設立教學計劃、大綱、課程、實踐課題等內容,并預先向學生公布,這樣保證各專業方向都是最好的,并可根據社會、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工作室的學生可由各年級的學生組成,并且這些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選擇進入相應的工作室。
最后,工作室更能夠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在工作室教學中,教師不會去布置作業,而是將研究課題與社會實踐項目公布,學生自主選擇進入哪個工作室,學生面臨的課題或教學任務是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教學成果不是以試卷、成績的形式體現,而是以作品是否被社會企業采用、論文是否被發表、研究報告的可行性程度等形式呈現。學生通過工作室的學習,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創造了自己的成果。
三、課堂教學模式與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結合
課堂教學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應該被我們所重視,將一些專業設計課程、設計實踐課程從課堂教學中剝離開來,把專業基礎課程、基礎理論課程放置到課堂教學當中,發揮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牢固、知識面廣闊的作用,可以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入學后基礎課程教學的方式,為以后的工作室教學做準備。工作室教學就發揮它的應用性、開放性和互動性,學生在掌握好基礎理論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選擇進入相應的工作室。這中間就是考核與研究來進行過渡
沒有扎實的基礎就沒有辦法進行實踐,沒有理論知識支撐的實踐就是蠻干甚至走偏路,那么沒有實踐的理論就是空談甚至遺忘,所以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是最適當的教學方式,也是當下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的一條出路。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肖勇.《融/合——工作室的教與學》[J].設計,中國網站.www.design.cn.
[3]劉志華.教學系統設計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
[4]陳教斌.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初探[J].藝術百家:2012年第2期總第125期,2012.2.
[5]呂微露等.環境藝術專業“項目式”教學改革模式初探 [J].裝飾,2011,(0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