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映 鞠遠
摘要:本文對1997年以來的電改進程進行簡要闡述,對供電企業現狀進行分析,預測供電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力改革、市場經濟、供電服務
一、電力市場化的背景與改革進程
我國電力市場化的起步有著深刻的體制背景,改革開放之后20世紀90年代初,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隨著政企關系的深刻變化、非公有制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國有企業整體開始陷入經營困難。針對這一局面,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并做出進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強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大決策;從90年代中期開始,電信、電力、石油、石化、民航等領域內均實施了戰略性重組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推進電力行業的政企分開,如何通過企業和市場而不是指令和計劃來促進電力發展。
電力體制改革的另一面是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電力市場化的起步。同時,國際電力市場化改革浪潮也為中國帶來了理論借鑒和經驗參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使決策者認識到,盡管階段性的改革重點是政企分開,但長遠目標定位于電力市場建設。1997年國家電力公司的成立雖然還無法預示后續的具體改革政策,但反映了中央對傳統電力體制弊端的否定及推進體制改革的決心,這也就決定了,國家電力公司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安排,當時的主要工作是順應政企分開和政府機構改革要求,逐步分離出行政管理職能,推動建立現代電力企業制度,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改革方案,國家電力公司不過是一個新電力部。國家電力公司的短暫存在為2002年國務院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業內稱為“5號文”)提供了明確的市場化改革對象。
如果把1997年年初國家電力公司的成立看作中國電力市場化的開端,那么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已經走過近20年的歷程。這20年大致分為三段:第一階段從1997年至2001年,電力行業邁出了政企分開的實質性步伐,政府管理部門與國家電力公司開始理順關系,并探索各自運作機制;第二階段從2002年至2014年,是落實《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即“5號文”的過程;第三階段自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開始,電力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進入了新的探索階段。
二、存在的問題、面臨的矛盾和困難
由于上述“5號文”中的改革政策在推進市場化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導致了現階段供電企業在面對新形勢、新常態下的無所適從、機制僵化和無章可循,出現了同高速發展的社會嚴重不協調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一) “5號文”的出臺理順了政企關系,但供電企業的具體業務實施依據仍停留在1996年出臺的《供電營業規則》等制度上,這些制度的出臺同當時的國家電力公司一樣是一種過渡性的安排。
(二)政府定價沒有發揮電價杠桿作用。售電業務仍未實現任何形式的分離,只能延續政府定價機制,不具備自我快速調節價格的能力,束縛了客戶的用電需求,
(三)需滿足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需求。部分地區客戶新裝用電還需政府、國土、城建等職能部門審批同意后供電企業方能受理客戶報裝用電,供電企業對客戶有違約風險。
(四)觀念沒有轉變。因制度不完善帶來企業運作機制僵化、角色定位不清、職責模糊,加上沒有競爭,自然壟斷行業的優越感導致企業工作效率低,供電服務質量不高,重生產輕營銷,重管理、重規范、輕市場,對電力市場不敏感。
(五)現有人力資源和知識結構不能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供電服務要求。要做好供電服務,需要扎實的基礎管理作為支撐,良好的人力資源和較高的知識結構及各專業間相互協同相互配合來實現。
三、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電改9號文件的具體措施可以概括為”四放開一獨立一加強”,即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交易平臺相對獨立,加強規劃。電網收入模式由賺取銷售電價與上網電價的價差變更為輸配環節的“過網費”,改變了電網的公共服務屬性。網售分開后,將會產生多元化的售電主體,配售電公司將與供電企業開展競爭,搶占原由供電企業占有的末端售電市場份額和增量配電業務。同時末端電力市場將由持續多年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現有供電企業的運作沒有配售電公司市場化運作靈活的短板將會被無限放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不高將在配售電公司的競爭下徹底被市場摒棄。
面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嚴峻挑戰的同時,也應看到供電企業在改革中迎來的機遇。一是在國家層面制度沒有完善的情況下加入電力體制改革大軍,成立配售電公司,在法治的框架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參與電力市場競爭保住市場份額;二是以電改為契機,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對內部機制進行梳理,調整運作模式。
四、發展趨勢和運作模式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預測供電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電改9號文指出:電力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進入了新的探索階段。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供電企業應首先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簡政放權,加強監督
機制建設上,首先在電力市場中準確定位,將運作模式由生產型調整為經營型,強調營銷圍繞客戶轉,生產圍繞營銷轉的企業理念,以客戶服務需求為起點,重新制定營銷服務客戶,其他專業服務營銷的內部機制。
(二)加快客戶資產接收,將電力市場一直延伸到客戶用電末端,現有居民住宅小區配電資產的公共屬性和未來配電資產資源綜合利用巨大空間,適當降低此類小區客戶資產接收標準,對新建居民小區實施邊建設邊接收,一投運就接手的政策。加快其他具有公共屬性的客戶配電資產接收,做大做強供電企業資產。
(三)理清供電企業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核心業務由供電企業自行開展,非核心業務外包。具體為供電企業建設好電網、依靠多經公司開展好電網運行維護,向客戶持續可靠供電,滿足電壓質量,電量計收顆粒歸倉。
(四)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建立“用戶思維”、“數據思維”和“生態思維”,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做好傳統電網企業數據化變革的準備,建立電力大數據中心,打造多方協調、開放共享、共贏互利的電力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