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忠
小組創(chuàng)新教學是根據(jù)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構建的旨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小組教學形式。那么,在體育課中,如何運用小組創(chuàng)新學習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話題。
一、首先是分組
教師先要對學生的體質,興趣,行為習慣,性別差異等進行分析比較。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所以要各組學生的這些因素均衡分布,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果。中低年級學生適合男女混編;高年級由于性別差異造成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再加上這個年齡階段生理心理的變化也比較大,所以不宜男女混編。
二、是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時教師示范講解后學生示范,師生評講后學生分組練習的模式。這種教學阻礙了學生主動參加的積極性,造成被動學習的結果,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創(chuàng)新的小組教學就是要打破這個傳統(tǒng),采用教師示范后學生分組帶問題練習,各組學生討論歸納動作要點后教師仔細概括動作要點并糾正錯誤動作的方法。這樣,學生在練習中主動參與,積積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前定好小組創(chuàng)新的形式
教師在體育課前應認真鉆研教材大綱,根據(jù)教材的重難點設計教學情境;在課中采用什么樣的分組教學形式(如分組輪換、分組不輪換、分組輪換與分組不輪換相結合三種),要根據(jù)教材需要來選擇,并作好輪換的指導工作:比如第一聲哨音,學生停止練習,站好隊伍;第二聲哨音,由組長領頭成一路縱隊跑到指定地點;第三聲哨音,在新的地點整好隊,并開始練習。這樣迅速而有秩序地進行小組輪換是上好小組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力保障。
四、發(fā)揮小組長的助手作用
小組長是小組學習的靈魂,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小組成員個體和小組目標的達成。因此,提高小組長的綜合能力是小組學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特別在室外體育教學中尤為重要。所以在課余要加強對小組長的培訓,通過培訓,使小組長的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得到提高,在小組中督促輔導小組成員的課堂練習,以協(xié)助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
目前,我們教育改革的中心內(nèi)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的重要舉措。體育作為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點上的作用尤其明顯。
學校體育是體育的基石,而體育教學是實現(xiàn)體育教育的目的,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基本途徑。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身心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應始終貫徹于這一過程中,這也是體育素質教育的一個根本出發(fā)點。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呢?
首先,應確立教師的主導性。
新時期的體育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已經(jīng)越來越高了,體育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較好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教學方法。從體育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來看,體育教師總是體現(xiàn)一定的社會要求,不僅傳授體育科學知識技能,發(fā)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而且影響學生的“個體化”進程,使他們的思想行為符合本社會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應不斷擴充自己的理論水平。
古人說:“要使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的確,在當今變化的時代,知識的更迭已越來越快,教師應在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和新的教學經(jīng)驗,使之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
在體育教學中,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是教師進入高層次教學境界的重要標志。教學風格是一個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獨特教學模式”,它是形成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fā)軔于艱苦的探索,是教學一般規(guī)律和個人具體教學實踐相融合的產(chǎn)物。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風格使學生易于學習新知識,理解教法,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體育教師作為教育者,組織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體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的身心成長上。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道德認識水平,關心愛護學生。這樣,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自覺地接受教師的教學任務計劃,從而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不斷創(chuàng)新教法。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教法,尋求更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法,才能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規(guī)范課堂教學常規(guī)。
教學常規(guī)是為了保證體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對師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一個具有良好教學常規(guī)的班集體,對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及最大效能地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六)不斷保持提高教師自身的身體素質。
較好的身體素質是完成教學示范的保證。在教學中教師的動作示范在學生心中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好的示范動作使學生振奮,力爭上游,教師的主導作用凸顯出來,是僅用語言講解所不及的。
五、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這本身就確定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對某一體育項目的最初認識和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發(fā)行動時比較感性的,所以對于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而言,雖然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但是其對社會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在正式了解某個體育項目以前,他們或許對某一項目已有些感知體驗,但從總體上來講,他們的認識行動還處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基本知識,技能的傳授,使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不斷深化,并逐步掌握健身方法,然后對體育項目再認識。這一個過程是建立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的基礎上,在健身活動中結合自身的特點和興趣,主動參與,富于創(chuàng)造性。
怎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呢?
體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完成“學會”到“會用”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過多的束縛學生,應讓學生按自己對技術的理解去活動,并在活動中提高自己。在教學中,教師把動作方法傳授給學生后,就應該讓學生在自我鍛煉中提高。這樣可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教師說什么做什么,被動地接受,逐漸喪失了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只有充分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才能發(fā)揮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作為體育老師,更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尋求新的教學突破口,確立體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