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敏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古時的數字、算術都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是在日常勞作中產生的。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也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源于生活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所以老師在整個的教學活動中角色地位也就出現在大家的眼前了。
一、數學知識生活化
而談到小學的數學卻給人一種感覺:題目形式的老化,數據的過時,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的情況,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識,是現在數學中常出現的,與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于是現在的老師都感覺到數學的教學是到改革的時候了,那么怎么來改呢?改成什么樣子呢?都是模模糊糊,沒有一個成形的說法。但我們始終不要忘了,數學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我認為數學的教學也要生活化,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能學到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現在的新課程中,所學的應用題基本是那些與生活地無關的題目,而現在學的很多的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實際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歐姆選擇教學內容應該是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的現實性生活化、親切化的內容。
二、數學解題生活化
當我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既要尊重教材明確教材內容中的知識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機的切入點,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如在上《列方程解數學》這一節課,教師可設計一個“今天我當家”的小主題,根據當家必須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具體事情,結合錢、時間、物價,如何安排等具體情況,設計了一系列的數學方程數學,如要如何統籌安排買菜做飯的時間、買菜的時候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哪些不同的菜。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使數學有了“應用味”。又如,出現這種與生活緊密相聯的故事式題目:小明在一個體操隊,他每周大約要訓練15個小時。她最出色的項目是平衡木。平衡木的寬度大約有2厘米。最初他是在地上畫的一條“平衡木”上開始練習一套新的動作,然后再到一個很低的平衡木上做這套動作。經過一段訓練之后,他就準備好了在標準的平衡木上做那套動作。標準平衡木的高度大約是1.19米。小明平時訓練得很辛苦,時常累得筋疲力盡,甚至她有時懷疑這樣辛苦是不是值得。但所取得的成績告訴他,努力沒有白費。一次小明所在那個隊得了冠軍。他的平衡木得了9.35分,自由體操得了7.95分,小明哪項得分高?”“小明兩項比賽的總得分是多少?”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數學興趣生活化
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比較有趣的學科。學生只有學進去、學好了,才會有趣。要把課堂上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是老師著重引導學生喜歡數學的主要因素。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觀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的有勁,教師教得也輕松。這種雙贏的事為什么不做呢?如果仍然是“修一條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嚴重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的“經典”數學。那么學生就既不會知道所學的數學“從何而來”,更不知將“走向何處”。所以我們可以將其從生活中提煉出來,讓學生在學中感受生活。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初衷。
四、數學知識運用生活化
教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再從生活中獲得數學知識的學習機會,二者互相促進。和以往的教學相比,現在有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多媒體的運用。依靠它來演示、調查物品價錢、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情況等等,引入到數學的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通過研究,讓學生學會思考,自主感悟,自主獲取知識,并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大膽求異、敢于爭辯,教師進行適時、適當地點撥、歸納。讓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證明等活動,發現知識的特征和與其他知識的關系,再現知識的獲取過程。再與下組合作、交流,達到過程教學的目標。但在這點上,我們必須注意,不能讓它成為教學中的主角,主角永遠是我們的學生。記得在一次活動中,有一位教育局的領導說過這么一句話:課件只能在要用的時候去用,不要一味的追求效果而讓一堂課成為你課件的展示課。
五、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找尋數學知識
人永遠是在生活中的,學而不用那不如不學。要充分利用小孩好奇、好學的心理,結合數學知識創設更多的生活場景,達到學為所用,這才能體現出小學生學習的價值。我們不僅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到我們學習的生活化,在平時的生活中更要學會去“應用”,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感受生活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時間到銀行去參觀,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最近央行正好調高利息,就可以結合為一點來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
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游泳的數學,這才是我們現在學習數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