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及企業創新,繞不開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指數型組織,以其極速發展而引起關注,是企業創新轉型和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文中對什么是指數型組織,及其性質和特征進行了詳細論述和探討,并提出了中國企業向指數型組織創新轉型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指數型組織;創新;摩爾定律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出對中興公司的貿易禁令。消息一經曝出,立即引起企業界的高度緊張。這正擊中了中國企業的軟肋——中國企業創新不足,關鍵核心部件和技術嚴重依賴進口,嚴重暴露出中國企業創新不足。指數型組織,是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和創新方向。
什么是指數型組織?它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01】。指數型組織不同于傳統的線性組織。傳統線性組織是起源于農耕經濟,在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產出與投入成線性正比關系,即規模報酬不變。比如:傳統的服裝廠或電子廠,生產量與投入的勞動力、或有效機臺成正比。指數型組織則完全不同,追求的是規模經濟,前期投入大、產出少,但隨著投入不斷加大,產出呈現指數爆發式增長,比如微軟開發Windows操作系統,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成本;然而一旦成功,其制作一張光盤的成本卻極低。進入互聯網時代、數字經濟時代,指數型組織大量涌現,其發展極為迅速,以指數級爆發式增長,并遵循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全球《財富》500強企業,越來越多來自運用指數型增長技術的創新公司。目前,創業的獨角獸公司或成功轉型的指數型公司,正以十倍、百倍或數百倍的速度擴張,迅速吞噬傳統組織,比如: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的崛起,傳統零售店商紛紛關閉。
指數型產品、組織,是傳統企業創新升級轉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選項。陳勁在《打造指數型企業》中提出了指數型組織的幾個特點:⑴極其關注技術發展。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未來7年對中興通訊的禁令,擊中了眾多中國企業的軟肋,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尚未掌握CPU等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英特爾等半導體企業,抓住了技術的極限增長,保持了很高的競爭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是在技術的正無窮大以及負無窮大上取得成績的企業【02】。⑵用開放創新的思想整合知識,實現指數增長。截止2017年底,蘋果應用商店在線應用程序210萬個。截止2018年4月天貓賣家近20萬家,淘寶商鋪近1100萬家。平臺型或者生態型企業,將足夠大的平臺或生態圈開放給第三方。⑶善用全球人才。指數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獵取人才,不分種族、性別、民族和國別。谷歌的獵頭不斷在人才數據庫里搜索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同時用軟件在網絡上不斷尋找潛在的頂尖人才。
在《指數型組織》一書中,伊斯梅爾提出了指數型組織的11個最強屬性:宏大變革目標(MTP)、5個外部屬性和5個內部屬性【01】。MTP是一種競爭優勢,是指數型組織的共性,具有很強的激勵性,更能激勵人們創造出自身的社區、群體和文化。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的使命。MTP,近乎成為指數型組織的標志,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定義自身目標的高遠和未來的走向。指數型組織,可以使社群和大眾參與,利用隨需隨聘的員工,實現杠桿資產以及應用算法,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隨需隨聘的員工,順應了人才不受約束、期待自由、自主和非雇用的關系的趨勢,同時大大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激活了組織和個體的無限潛能;采用一種靈活的合約,用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追求來約定,而不再是強調上下級關系、服從、約束【05】。截至2017年8月,在海爾共享式平臺上聚集了2246個項目,122萬家微店。海爾的在冊員工比最高峰時減少了45%。社群與大眾,增強了用戶的黏性和互動,在不斷激發企業的活性。算法,遠比人類更為客觀、靈活且規模可控,對于知識型增長的組織是至關重要的【01】。谷歌公司2002年總收益不足5億美元,2013財年營收為598.25億美元,激增120倍,這完全歸功于評價網頁流行程度的PageRank算法【01】。杠桿資產,增強了指數型公司高度的靈活性。協作消費已經隨處可見,Uber、滴滴等以杠桿資產撬動的分享經濟正在創造著數千億美元的消費市場,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03】。參與,會創造出超大范圍的網絡效應和積極的反饋回路,其對顧客和整個生態系統影響深刻,讓組織不在局限于內部,而擴展到社群和大眾中,并創造網絡效應。
指數型組織具備的控制機制,有5個內部屬性。用戶界面是指數組織連接和管理外包界面的過濾和匹配過程。阿里巴巴平臺要保證每一商家的產品都機會展示出來,友好的用戶界面非常重要,它讓買家有機會接觸每一賣家。一種適應能力極強的儀表盤,能夠讓組織內每一個員工都能了解所有關鍵的公司和員工的量化指標。谷歌公司采用的透明、公開的OKR,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谷歌、騰訊、阿里巴巴,員工不會為一次失敗的項目研發或模型建構而承擔責任,一些指數型公司設置“敢為人先獎”等,以鼓勵員工的創新、實驗。極度的員工自治管理為指數型組織提供了機制保障,小型、獨立、多元化的團隊更適合指數型組織的創造、創新。海爾公司的人單合一、韓都衣舍的小組工作制,推動了企業更高水平的發展。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當一個物種的小規模群體從主體中分離,并適應壓力重重的環境后,其進化的速度將加快。社交技術的不斷升級,在激活組織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華為與員工之間存在契約式信任,而不是用感恩或者情感作為紐帶。社交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公司與員工的契約信任關系的搭建更具實操性。社交技術提升了組織的親密度,提升了決策的效率。
傳統企業成為指數型公司的策略建議:①強化指數型思維,突破常規思維,增強指數型思維意識;②發現摩爾定律產品,掌握基于底層的核心技術;③改變“適合的人”的用人理念,廣撒網挖掘全球聰明人;④激活組織,嘗試靈活的用人理念,不再拘泥于人無我有的雇傭制;⑤極致創新,培育基礎產品的核心底層技術能力,追求技術的正無窮大和負無窮大;⑥勾畫大目標、大市場,不只是追求稀缺,更要學會發現富足;⑦充分利用互聯網和高科技技術,構建和諧的員工關系,占領技術最高點。
參考文獻:
[1][加]薩利姆·伊斯梅爾 等著,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最強屬性,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2]陳勁,企業管理,打造指數型企業, 2017(4)[J]
作者簡介: 王磊,男,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廣州工商學院,研究方向:人才創新、組織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