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誠誠
摘要:Scratch作為信息教學新的模塊,學生學習起來十分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攻克這塊難點,是身為信息教師的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總結出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學生喜歡上Scratch編程,并且能夠總結Scratch的設計思路,做出符合要求的作品來,并且希望學生借助網絡,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Scratch教學;自主能力培養;教學方法
2018年,我們迎接了新的信息加試,對于信息加試,作為信息教師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對于其它的教學模塊,我們復習起來駕輕就熟,但是對于Scratch這個模塊,由于是新的模塊,我們教起來總是有很多的困惑。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能夠輕松、快樂地通過考試呢?我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得出Scratch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希望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一、教學所遇到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問題。在初一年級,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建構方面體系構建不是很好,例如,在講解《巧解數學題---變量的應用》這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由于小學的基礎不是很牢固,導致很多基礎的知識點模糊,常量和變量的定義和使用范圍,學生很難理解存儲的具體含義。在賦值語句的理解方面也不是很好。在講解《小貓報站名--鏈表的使用》這節課的時候,學生對于鏈表的定義,總是理解不好,對于鏈表的依次訪問也不是很懂得其中的道理,還有的學生出現了一會懂,一會不懂得狀態,還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報站名這個事情,因為我們所處的是鄉村學校。在講解《我是小畫家》這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出現了不懂得三角形內角和的情況。總之,想要學習好編程,必須要讓學生理解好編程的數學之間的邏輯,還要理解編程中的生活文化氛圍。
二、如何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理解變量和常量的定義,為了讓學生理解鏈表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決定在依托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中,體現編程所能寄托的文化氛圍。
1.在講解《小貓報站名--鏈表的使用》這節課的時候,學生不理解鏈表的含義,特別是鏈表的訪問順序為依次訪問。我很苦惱,正巧,清明節來了,我就想到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是不是能夠用計算機的語言,讓學生理解鏈表的含義呢?于是,我在課前,引課,詢問4月5號是我們傳統的什么節日?然后讓學生們利用網絡自主學習有關清明節的詩詞。很多學生很“配合”的想到了這首詩。我也“恰巧”的讓學生們利用我給的圖片、文章和聲音。我讓學生們利用我給的素材,以小組為單位用Scratch語言來呈現這首詩詞。學生們利用模塊中的聲音模塊組、外觀模塊組、變量模塊組都能很好的完成這首詩的編譯工作。這時候我恰當的詢問學生變量和常量的含義,以及鏈表的作用。學生很好的跟我講明了鏈表的含義和使用方法。學生甲說:“鏈表能夠存儲很多的數據!”。學生丙說“使用鏈表之前需要定義變量!”。學生乙說“鏈表是按照定義的順序依次訪問的,我們可以通過詩詞出來的順序了解到!”。
2.在課堂中不斷發現學生的優點,擴展到課堂中來。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能夠很好的學習知識,我們要主動的發掘學生的原動力。在講在講解《巧解數學題---變量的應用》這節課的時候,開始學生在面對大段的程序,明顯顯出為難的神色,很不愿意“配合”老師的工作,面對這種情況,我總顯示出無奈,沒辦法,在下面巡視的時候,我偶爾聽到了兩位學生的對話,對話的大意是這樣子的,甲說:“你能否改變其中幾個數值,使得顯示的結果有所不同?”乙說:“這還不簡單,只要將循環的次說和數值的初始值改變就能改變,看!得出你所要求的結果是多么地簡單!瞧瞧,我給你出的題……”看到他們的討論,我首先肯定了他們互相學習的精神,然后,我隨機將課堂變成了“戰場”。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搶答我出的問題,然后編程。第一道題:“利用鏈表算法,小貓數出24節氣歌。”兩組學生興奮極了,有的做背景圖,有的設計編程,有的檢測程序……
通過這節課,我了解到很多情況下學生能夠學會知識,在傳統文化背景下,教師幫助他們建立“腳手架”,構建最近發展區,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幫助下,能夠順利的理清思路,將知識擴展到新有的知識上來,達到原有知識的重組,達到知識的升華!
3.善于發揮分層教學優勢,將小組成員再次細化。
在我們的課堂中,都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是6到8個人,這種小組往往是由班主任老師按照某種規律分組,這種分小組的形式,往往在信息課堂上不好用,很多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在看過一些教育專家的課程后,我突然突發奇想,為什么我不把小組更加細化,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將小組分為3個人一組呢?而且這三個人是自由組合呢?這樣做的目的是,將小組成員的凝聚力提升起來,讓學生為了小組的利益而戰!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小組上課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課堂作業的完成率也大幅度增加。
三、總結
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Scratch教學中,其實本沒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我們要善于發現教學中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構建思維框架,理清思路。發揮傳統文化和教學中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知識和文化的熏陶中,慢慢提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2]《信息技術》,大連理工出版社。